国医大师张磊谈杂病临证八法

杂病临证八法

杂病又名杂症,通常指外感病以外的内科疾病。历代医家对杂病也有些说法,如尤怡说:“《金匮要略》者,汉张仲景所著,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徐忠可说:“《金匮要略》,即所谓‘金匮玉函’也,为后世杂症方书之祖。”沈金鏊说:“人之有病,或感七情,或感六淫。皮毛肌肉,经络脏腑,受其邪即成病,而病之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故曰杂也。杂者,表里易蒙,寒热易混,虚实易淆,阴阳易蔽,纷形错出,似是实非。”可见,杂病具有寒热虚实夹杂之义。由于有些病比较复杂,比较难治,一时还弄不清楚,故有人称为疑难杂病。我一直从事内科杂病的治疗,也深感其杂其难,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点滴经验,总结出治疗八法,兹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一、轻清法1

本法主要用于因风热之邪伤于头部的疾患,如头痛、头懵、头晕、耳鸣、眼胀、鼻塞、鼻流浊涕等病。从人体部位来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从病邪性质来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犯人之高巅;热亦为阳邪,其性炎上,亦易伤于人之高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受风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此之谓也。故此,人之头部疾患,热证多而寒证少,实证多而虚证少。轻清法即基于此而设。采用轻清上浮而又凉散的药物,以从其阳也,以祛除病邪。只要把握住,凡是因风热(火)而致的头部诸多疾患,皆可治之,尤其在春季发生头部疾患(春病在头),用此法治之,收效较好。常用我的经验方谷青汤。

处方:谷精草30g,青葙子15g,决明子10g,薄荷10g(后下),菊花10g(后下),蝉蜕6g,酒黄芩10g,蔓荆子1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饭后服。目珠胀者,加夏枯草;头昏重者,加荷叶;头痛重者,加川芎;头晕重者,加钩藤;鼻塞者,加苍耳子、辛夷;便秘者,重用决明子;阴伤者,加玄参;阳亢者,加生石决明等。

二、涤浊法2

在内科杂病中浊阻之证较为多见,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去菀陈莝……疏涤五脏”之旨,立涤浊之法。

1、浊邪阻肺,肺失清肃方用于痰、湿、热阻肺,咳嗽或咳喘、胸闷,痰多色黄或黏稠胶结难出,舌苔厚腻等。肺癌具有此症状者,亦可加减用之。处方: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桔梗15g,黄芩10g,海浮石30g(包煎),炒葶苈子15g(包煎),炒紫苏子3g,麻黄3g,生甘草6g,大枣5枚(切开)。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口服。

2、浊邪中阻,脾失其运方用于肥甘厚味过度,体胖困倦,舌苔黄腻或白腻,血脂高,有糖尿病、高血压倾向者。处方: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泽泻10g,炒苍术15g,炒神曲10g,栀子1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口服。

3、肝热脾湿,浊邪积着方用于慢性肝病患者。右胁不适或疼痛,腹胀,小便黄,大便或溏或干,肝功能异常、脾大等。处方: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鳖甲30g,郁金15g,醋延胡索15g,败酱草30g,生麦芽20g,炮穿山甲10g(包煎),浙贝母10g,夏枯草15g,茵陈蒿30g,大黄6g(后下),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1次。方中鳖甲、穿山甲价较昂贵,可以皂角刺、川芎、三棱代之。

4、浊在下焦,膀胱失利方用于浊在下焦,久而不去,小便黄浊不利,小腹不适或会阴胀痛等。处方:白茅根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连翘10g,赤小豆30g,滑石30g(包煎),怀牛膝10g,干地龙10g,琥珀3g(分2次冲服),冬葵子15g,茯苓10g,桂枝1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1次。

以上病虽不同,方有各异,但病的要点在“浊”字,方的要点在“涤”字。一是证的着眼点,一是方的着眼点,只要抓住这两点,方药随证加减变化,缓缓图之,自能见效。当然也不可忽视正气虚这一点。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三、疏利法3

疏是疏导,有分陈治理之义;利是通利,有运行排遣之义。此法常用于水湿失于输化,出现全身郁(瘀)胀,似肿非肿的经络湮瘀证候。此病一般病程较长,时轻时重,检验无异常发现,尿量正常,有的小便次数少,服西药利尿药可减轻,但停药即复如故,宜用疏利法治之。

1、疏补相兼方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失于输化,阻滞气机,发生全身郁胀。处方:炒苍术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青皮6g,陈皮6g,炒枳壳6g,炒枳实6g,泽泻10g,木瓜30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30g,滑石15g(包煎),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1次。方中多用对药,是其特色,看似平淡,寓意较深,用之得当,每获良效。

2、行气通络方用于经络气滞,运行不畅而致全身郁胀,无腹胀,无尿少。处方:木瓜30g,威灵仙10g,白芍10g,桂枝10g,忍冬藤30g,丝瓜络30g,通草6g,制香附10g,生薏苡仁30g,羌活3g,独活3g,防风3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1次。方中多为行气通络之品,且桂枝与白芍有调和营卫的作用,羌、独、防既能胜湿,又能畅通腠理。如此,则气行络通,营卫调和,腠理畅达,而郁胀自消。此方与前方相较,前者为深一层治法,后者为浅一层治法,应当辨之。

3、化痰通络方用于痰、湿、热瘀阻,经络湮瘀,水液失于输布,成为郁胀,有水肿之象者。处方:清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炒枳实10g,竹茹10g,泽泻15g,丝瓜络30g,忍冬藤3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1次。此方为温胆汤加味而成,妙在重用茯苓,既能益脾又能渗湿,使水湿之气潜然消去。忍冬藤清热通络,丝瓜络凉血行血通络,二者伍用,能使经络中湮瘀之邪,荡然无存。

4、疏肝健脾、利湿通络方用于肝郁脾虚,气机阻滞,水湿失运的郁胀证。多见于女性患者,颜面下肢水肿,经前乳房胀,急躁易怒等。处方: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0g,炒白术10g,茯苓30g,薄荷3g(后下),制香附15g,木瓜30g,生薏苡仁30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1次。此方为逍遥散重用茯苓,复加木瓜、薏苡仁、香附子而成,使肝气得畅,脾气得运,水湿得行,而瘀肿自消。方的着眼点是疏达肝气。

5、化瘀通络方用于水湿停滞,泛溢肌肤、挟痰挟瘀、经络不通而致郁胀证。处方:酒桑枝30g,丝瓜络30g,姜黄6g,木瓜30g,生薏苡仁30g,通草6g,制天南星10g,橘络10g,鸡血藤30g,当归10g。方中药味多为宣通之品。宣可去壅,通可行滞,尤其天南星伍橘络,善去经络中之风痰,姜黄为行血利气之药,具通利经脉之功。本方对于无明显脾肾虚之象,偏于经脉瘀阻者,用之较为合适。

以上几方,均为基本方,临床根据病情,可灵活加减药味及增减用量,既要不失其原则,又要切合病情,能充分体现中医辨证用药的精妙,方为至善。

四、达郁法4

郁证是临床最常见的病证,多因郁结痞滞,凝结不通所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当,感受疫疬之邪等,皆能生郁。

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土郁夺之,火郁发之”之理而立方。设立了一个达郁汤方,用于脏腑气郁,寒热交杂之证。症见腹胀,胁痛,纳呆,肠鸣,口苦,口黏,大便或干或溏,小便黄,舌苔薄腻或厚腻黄,脉象沉滞或弦滑等。方以柴胡、苍术为君,以疏木土之郁;臣以香附、草果,助君药之用;郁则气必滞,佐以枳实以理气;郁久必生热,佐以栀子、黄芩、蒲公英以清热;木土壅郁,乱于腹内,故又佐以少量羌活、防风,既可祛除湿邪之胜,又可鼓荡气机之滞;白芍既可柔肝又可护阴;甘草调和诸药用以为使。若口渴,加知母;心烦,加竹叶、灯心草;纳差,加炒麦芽、炒神曲;大便干,加决明子;便溏,加白术、白扁豆,去栀子;恶心,加制半夏、陈皮。

本方化裁于四逆散、达原饮、越鞠丸,重心在肝脾,肝脾之郁得解,则邪去正安,脏和气顺。然而,达郁汤虽能治郁,但不能治疗所有郁证,此方只是我治疗郁证的一得。郁证临床多见,在治疗疾病时要心存一个“郁”字,要注重“达郁”一法,郁要以开为先。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炒枳实10g,炒苍术10g,制香附10g,草果6g,黄芩10g,栀子6g,蒲公英15g,防风3g,羌活3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1次。

五、运通法5

腑气不通,脾气失运之证,较为多见,常有腹胀,纳呆,食少,嗳气,大便不畅,舌苔白厚等症状,脉多呈怠缓或沉滞。予治疗此证,以运通为法,立运通汤方,效果较好。本方根据“腑以通为顺”,“脾以运为健”之理而立。方以槟榔、牵牛子,通可行滞为君;以蔻、砂醒脾畅中为臣;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楂、曲消运化滞为佐;诸药合用,共奏运通之效。有热,加黄芩,中寒胃痛气上逆者,加丁香。凡水、湿、食、气停滞之轻证,皆可以此方加减治之。亦是脏腑同治之法。

处方:槟榔10g,炒牵牛子6g,草豆蔻6g,豆蔻6g(后下),砂仁6g(后下),茯苓10g,炒麦芽15g,炒神曲10g,炒山楂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1次。可加生姜、大枣为引。

六、灵动法6

临床上,有许多内科病宜轻而取之,若用重剂会适得其反。遇此类病症,我每用有轻灵、灵利之性的方药进行治疗,效果较好,我则名其曰灵动法。

一般来说,此法适宜于小虚小实之证,具有药味少、分量轻,或药味虽多而分量很轻的特点。如胃气虚弱又不耐药的患者,出现纳少,胃胀,噫气,喜暖恶寒,舌质偏淡、苔薄白,脉弱等,我常用轻量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否则药过于病,有治胃反伤胃之弊。药虽轻,但颇有灵动的作用,缓缓图之,渐治渐佳,属于“王道”用药。再如外邪袭肺较轻的咳嗽,视其风寒、风热不同,亦宜用灵动法治之,一是因为病邪较轻,无需重剂,再者新感咳嗽,用药宜动不宜静,否则不利于外邪外出。推而广之,灵动法的应用比较广泛,举凡用药要避免呆滞、死板,尽力做到轻灵简当。如养阴忌纯用黏腻之品,清热忌尽用苦寒之味。黏腻之品久用易阻滞气机而碍胃,苦寒之味久用易损伤阳气并有凉遏之虞。如此等等,当在悟中。因此法应用较宽,难以一方括之,法从证来,方自法出,有了法,就自然有方了,故未立方。

七、燮理法7这里输入标题1

燮是和、理、调之意。我在治疗内科杂病中,经常遇到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等病证,这类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病情不大重,用其他方法治疗又不太合适,我常用燮理法治之,往往效果较好。这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指导思想,只要心存这种方法,燮理法的运用就活了、多了。如阴阳失调的患者,要析其失调的具体状态,是属偏胜偏衰,是失交失恋,还是失平失秘等,只有紧扣其病机,进行燮理,方为妥善。我用山前汤(经验方)治疗慢性泄泻,也属于燮理。此方深得一阴一阳之理,用之得当,效果明显。

处方:生山楂15g,炒山楂15g,生车前子15g(包煎),炒车前子15g(包煎)。每日1剂,早晚各煎1次,依据病情,可加入羌活3g,独活3g;有腹痛欲便,便后痛止者,加入痛泻要方;内有积热者,加入葛根芩连汤;偏脾虚者,加入炒山药15g,生山药15g,此二药生、熟并用,亦是燮理阴阳之义。

我亦常用二加龙骨汤加味,治疗阴阳失调的低热,效果也很好,其方为制附子、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白薇、炙甘草、生姜、大枣。清代陈修园赞二加龙骨汤云:“探造化阴阳之妙,用之得法,效如桴鼓。”此方原本主治虚劳不足,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吐血,下利清谷,浮热汗出,夜不成寐等证。

燮理法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只要掌握其要领,自能圆机活发,左右逢源,曲尽其妙。

八、固元法8

此法是多用于久病,或正气内夺,或正虚似邪之证。虚证是多种多样的,兹不赘述,但在虚证中要注意到元气之虚。元气是人身之根本,元气旺则身健寿永,元气虚则易罹疾患,且又缠绵难愈,往往出现正虚似邪之象,若以外邪治之,非也。我常用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山茱萸、枸杞子、人参等味培补元气,效果较好,这是治疗一般元气虚弱之证。若元气大虚或暴脱,当另寻固元挽危之方药,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以上八法依据病情,可单用,可合用,可交替用,贵在一个活字。一管之见,一滴之得,难免有偏有误,让我们共同切磋吧!

节选自《张磊医学全书》,本书新华书店、当当、京东、亚马逊有售。

张磊,第三届国医大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任河南中医学会会长、中药学会会长,著有《张磊医学全书》《张磊临证心得集》《产鉴新解》等。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能治好吗
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yl/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