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蕲蛇qishe
蕲蛇也就是五步蛇,白花蛇。
蕲蛇在我这边教科书上叫白花蛇,但是商品白花蛇有两种,一种是今天说的蕲蛇,另一种是银环蛇,也叫金钱白花蛇,小白花蛇。这两种药物不要掺和了。
所以我用的是蕲蛇这个名字,现在这个名字更通用一些
五步蛇当然毒性很大,但是它的毒腺就在头部,因此商品用的五步蛇有全蛇、蛇肉的分别。全蛇是整条蕲蛇去掉内脏。蛇肉是去掉蛇头以后切块。
一般开汤剂写蕲蛇10克,就是指的蛇肉,药店肯定不会给你放一块蛇头进去。如果开蕲蛇一条,那就是全蛇。
另外现在的炮制品还有酒蕲蛇,也就是蕲蛇切段以后加黄酒闷透,然后放锅里用文火炒黄。
当然了,现在还有蕲蛇酶等注射剂
一般来说,蕲蛇是有毒的,去头的蕲蛇肉基本无毒,而酒蕲蛇借助酒力能够增强蕲蛇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并且能够去掉蕲蛇的腥味。更适合风湿顽痹、肢体麻木、筋脉拘挛、中风、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小儿急慢性惊风、痉挛抽搐、惊厥、麻风、疥癣等症状。
除了这些病以外,蕲蛇好像也治不了多少其他的病了
蕲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毒类药物中已经学过好几个归肝经的了,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药物祛风的作用好。而肝通于风气。
在讲蕲蛇之前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弄清楚,按照刚才的分析,蕲蛇可以分为无毒的蛇肉和剧毒的蛇毒两个部分,因此有必要先了解蛇毒的作用。
蛇毒中主要有这样几种作用,一个是对于血液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血液和神经的作用,对于血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抗凝血作用和凝血作用,对于神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兴奋神经,麻痹呼吸,肌肉颤栗,不能站立等情况。其他还有加快心跳,抗癌,止痛,体温升高等情况。
蛇毒的作用复杂,相关的可以自己查一下资料
因此,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是用有毒部分还是用无毒的部分。一般来说,用于筋脉拘挛,肌肤麻木等偏于虚的症状,蛇肉效果更好。而用于通经络,解痉挛,以及治疗一些恶毒疾病,蛇毒的成分效果更好。
我们来看蕲蛇的具体作用。蕲蛇具有走窜性,能够内通脏腑,外达肌肤,因此是祛风通络的要药,而被用于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等疾病。
蕲蛇作为一种动物药,和人体更有契合性,也被称为是“血肉有情之品”
蕲蛇搜风通络,因此还可以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类疾病。
蕲蛇还可以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定惊止经的功效,能够用于治疗痉挛抽搐,惊厥,小儿惊风等痉挛抽搐类的疾病。
蕲蛇不仅能祛风,还能以毒攻毒,因此可以用于皮肤顽癣、麻风、麻疹、瘰疬、癌肿、梅毒、恶疮等风毒或者其他难治疾病
蕲蛇蛇毒具有溶血性质,而且和人体契合度高,因此还被用于治疗脑血栓急性期和高粘血症,西医常用。
蕲蛇作为一种动物药,具备祛风、通络、止痉的作用,在这三方面的疾病,遇到疑难杂症,很多医生都会想起蕲蛇,有的治疗有效,有的无效,还有很多发生各种毒副作用,因此需要掌握蕲蛇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药。
蕲蛇作为祛风剂,常被用于疑难杂症,而疑难疾病往往病根比较深,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疗这些疑难杂症,不要只注意祛风,也要留意疾病发生的本源,只有消除本源环境,疾病才能根除。
蕲蛇这个药具备燥性,能够燥血,而风湿痹症后期多血液粘稠,这个时候就不适合用蕲蛇,用了反而会增加疾病的复杂程度。
蕲蛇的温性还比较明显,不仅蕲蛇。其他的蛇毒大都属火,被毒蛇咬伤后局部也多红肿热痛。因此里热患者禁用。
特别是阴虚内热的患者,更不适合使用。
蕲蛇作为一种动物药,还有可能导致过敏。特别是蛇毒,需要做过敏性试验。不用蛇毒的也应该有这个警惕心。
蕲蛇的用量,作为蛇肉来说,基本无毒,甚至可以做菜吃,因此剂量上也可以很大。而作为蛇头、蛇毒,用量就需要谨慎,严防中毒。
举一个用蕲蛇的大剂量案例:用新鲜蕲蛇治疗原发性肝癌:每条蛇重量-克左右,先用巴掌大的纱布放到蛇的咽喉部,然后再杀死蛇,生吞蛇胆,再降蛇肉用适量大蒜炒后煮熟,分一到三次在一天内吃完。同时取出蛇口腔内纱布晾干存放,再把蛇头、皮、尾巴、内脏等一起烘干,连同含有蛇毒的纱布分为四份,隔一天煎服一份,这样等于是一周内吃掉一条蛇,大点的可以在两周内吃掉。同时配合其他中药辨证施治。
金钱白花蛇和乌梢蛇
金钱白花蛇是银环蛇的幼蛇,乌梢蛇是大青蛇
蛇类药的作用大都是祛风通络止痉,但是有毒的金钱白花蛇和蕲蛇,无毒的乌梢蛇,在效果上毕竟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金钱白花蛇用的是幼蛇,很小,因此名贵,药效也强。蕲蛇居中。乌梢蛇是无毒蛇,只能依靠蛇肉的力量,因此效果会差一些,但是价格便宜。
金钱白花蛇一般都是入丸散剂,或者泡酒,用量也比较小。
乌梢蛇是无毒蛇,可以做蛇羹吃的,因此用量没有极限。
一般来说,用于祛风多选乌梢蛇,而用于止痉多选蕲蛇,也就是多用蕲蛇的蛇毒对于神经的作用。
其他蛇也能入药,比如蝮蛇,蛇类大都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这些作用,只是在功效上略有差别,而在药力上强弱不同。
临床上使用乌梢蛇,也应该注意它对于血液的影响。比如有人对一批类风湿患者都用乌梢蛇,有的合适,有的不合适用,其中最适合的类型是痰瘀互结型。这也间接说明乌梢蛇对于瘀血的作用。
蛇蜕
蛇蜕甘、咸,性平。归肝经。功效祛风,定惊,退翳,止痒,解毒,杀虫。
相比于蛇来说,蛇蜕是蛇的表皮,因此更偏于作用在表;质地轻,因此更偏于祛风。
因此蛇蜕可以治疗风邪在表的症状,比如风疹瘙痒,白癜风,疥癣。同时也可以祛内风导致的惊痫抽搐,比如小儿惊风,癫痫,弄舌症,头风等疾病
治癣疮:烧蛇蜕一具,酒服。(《千金方》)
蛇蜕解毒消肿,作用偏于表,因此还可以治疗外科的疮疡,痈疽,烫伤,疔毒,瘘疮肿毒,天胞疮等疮疡肿毒类的疾病。从这些疾病来看,蛇蜕更接近蝉蜕,更像是清热解表药或者是清热解毒药。
瘘疮是一种窦道性质的创面,外面小口,里面沿着肌肉纹理深入,很像是蛇行,这样一种疮用蛇蜕来治疗,有意思。
蛇蜕的这种清热解毒的作用还可以治疗内毒性质的疾病,比如治疗喉风,也就是用于嗓子痒;瘰疬,也就是结核性质的疾病;口疮,腮腺炎,中耳炎,乳腺增生等疾病
治小儿口疮:蛇蜕,水渍令湿软,拭口内疮。(《圣济总录》)
还可以治疗痔疮,比如(《丹溪心法》蛇蜕散)治漏疮血水不止:蛇皮(焙焦)、五倍子、龙骨各一钱半,续断五钱。上为末,入麝香少许,津唾调敷。
蛇蜕是蛇的蜕皮,而白内障是眼睛蒙膜,因此蛇蜕还可以治疗白内障。
蛇本身是毒虫,因此蛇蜕也有杀虫的作用,可以用于多种寄生虫,比如蛲虫,囊虫,丝虫等,也可以外用治疗虫咬伤。
治蛲虫:蛇蜕二钱(焙黄),冰片一分。共研细末。临睡前抹肛门处。(《吉林中草药》)
清热解表药多利尿,蛇蜕也有利尿的作用,因此能够用于治疗小便不通,可以用全蛇蜕一条,烧存性,研粉,温酒服。
另外蛇蜕还可以治疗麦粒肿和呕逆,这和蛇蜕平肝的作用有关系。
总结蛇蜕的作用,首先是祛风解表,清热解毒,能够用于多种风痒类疾病和疮毒类疾病,以及咽喉头面的多种火毒类疾病。
其次是杀虫的作用,利小便,平肝。
蛇蜕主入肝经,质地轻扬,善治表证和上焦疾病。因此在考虑蛇蜕的时候也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
蛇蜕也有祛风湿的作用,但是真正遇到骨痹这种深度的,就直接考虑用全蛇了,而不是考虑蛇皮。
因此这个药和蝉蜕放在一起更合适一些。
临床使用蛇蜕需要注意,蛇蜕有催生的作用,孕妇禁用。畏磁石,因为蛇蜕和磁石的性质完全相反。再就是需要注意蛇蜕的质地轻扬,更适合外邪或者新病,肝气虚者慎用。
在用量上,由于蛇蜕太轻了,一般煎汤也就是用几克的剂量,做粉每次1-3克,外用适量
在炮制上,可以生用,或者是酒制,以及烧存性等炮制方法。
桑枝
桑枝微苦,平,归肝经。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
教科书说桑枝是平性的,大部分书也都是这么说,但是实际上桑枝是凉性的,想想看,桑叶是寒性,桑白皮是寒性,怎么桑枝就成了平性的?
所谓的平性也就是说桑枝的性质平和,但是它绝对也是一个寒凉药物。
但是在临床使用桑枝的时候,经常通过炮制,有炒桑枝,麸炒桑枝,酒炒桑枝等炮制方法,经过炒制以后,桑枝的寒凉性质受到削弱,因此表现更为平和,这个桑枝性平应该是指的炒桑枝。
桑枝善于通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因此不管新久痹症、体质寒热、筋脉拘挛或者肢体麻木,都可以使用。但是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如果是寒痹,需要配伍桂枝、威灵仙等药物,桑枝也需要炮制来减缓它的寒凉性质。
如果是偏热的可以配伍络石藤、忍冬藤来用。如果是偏气血虚的可以配伍黄芪、鸡血藤、当归等药。
桑枝用于风湿痹症有几个特点,首先是作用偏于上,一般用于上肢的痹痛。其次是药力比较弱,需要配伍其他药物,或者是大剂量使用。
除了治疗风湿痹痛,肩臂关节酸痛麻木,四肢拘挛以外,桑枝还被用于治疗中风歪斜,老年鹤膝风。
治臂痛:桑枝一小升。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尽,无时。(《本事方》)
桑枝和桑叶一家,因此祛风气效果更好,因此也被用于治疗肌肤风痒、紫癜风等皮肤风疾。
桑枝也包含一层桑白皮,桑白皮就是止咳平喘药,因此桑枝也有止咳的功效,也能用于热咳。
桑叶和桑白皮都有利水功效,桑枝也有利小便的功效。但是桑枝作为桑树的嫩枝,还具备生津液,止口渴,除心烦的功效。
一方面是通小便,一方面是生津液,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首先是桑枝的凉性,能够养阴清热,不至于生火而燥津液。同时也说明桑枝能够有利于脾气的舒畅。它能利小便,绝对不是黄柏那种逼尿下泻,而是通利小便,它能生津液,也不是生地那种增加湿度,而是通畅肺气,升达脾气,增强了肺主行水的作用。
因此桑枝对于津液的作用更偏向于行水气。
桑枝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现代实验也验证了桑枝降三高的作用,也就是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三个都可以
治高血压:桑枝、桑叶、茺蔚子各五钱。加水毫升,煎成毫升。睡前洗脚30~40分钟,洗完睡觉。(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双桑降压汤)。
豨签草
豨签草辛、苦,寒。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利关节,清热解毒。
豨签草主治湿热性质的疾病,作用至深,归肝肾,入骨骼,因此在主治上有三个方面,一是风湿痹症,二是肝胆湿热,三是皮肤湿热。我们分别来说。
豨签草辛散苦燥,善能祛筋骨间的风湿,因此可以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半身不遂等风湿类疾病。
豨签草性寒,因此适合痹痛偏于湿热的类型。如果不是寒凉类型,可以用制豨签草,经过炮制以后,寒凉性质消失,而能强筋骨,适用于四肢麻痹,腰膝无力,中风半身不遂等证。
比如说豨签草和臭梧桐合用,就是豨桐丸。
师祖朱老最擅长用豨签草治疗类风湿,常用九制豨签草克,配伍当归30克,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且效果很好。
九制豨签草是参考熟地黄的炮制方法,将豨签草的枝叶洗净暴晒干,装入坛子,每装一层撒一层蜜酒,装满后上锅蒸两个小时。然后取出豨签草再暴晒干,再装坛子撒蜜酒蒸,反复蒸九次。
豨签草本身是一个平常的药草,很多人都在用,但是师祖能用到出神入化,和这份用心炮制不无关系。
以治疗骨刺为例,用九蒸九晒豨签草做丸,单味药,九蒸九晒的效果就很好,七蒸七晒的效果降低,五蒸五晒的效果更差,改成两蒸两晒就没有效果。
师祖认为,中风瘫痪多湿热蕴结,络脉瘀滞症候,豨签草能直入至阴,导其湿热,平肝化瘀,通其脉络,因此能治风湿痹痛,中风瘫痪诸疾。所谓强筋骨,乃是邪去则正自安之意也。
国医任应秋也擅长用豨签草治疗中风,并且创建了豨签至阴汤和豨签至阳汤。
豨签至阳汤:九制豨签草50克,黄芪15克,天南星10克,白附子10克,川附片10克,川芎5,红花5,细辛2.5,防风10,牛膝10,僵蚕5,苏木10。水煎服,每天一剂。主治:中风虚症,凡是突然口眼歪斜,皮肤麻木,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甚至猝然昏扑,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凉,呼吸微弱。
豨签至阴汤:九制豨签草50克,干地黄15克,益母草20克,当归15,枸杞子15,炒赤芍20,龟甲10,牛膝10,甘菊花15,郁金15,丹参15,黄柏10,水煎服,每日一剂。主治中风阴虚证,证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寝,突然舌强言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成抽搐,面赤身热,烦躁不安,甚至突然出现昏迷状态,言语失利,尿塞便秘等证。
现在能够买到的,九制估计够呛,酒制应该能够买到。酒制豨签草是豨签草用黄酒蒸八个小时。
临床运用需要注意九制和酒制的区别,酒制能够增加豨签草通经络的作用,而九制是仿照熟地黄的炮制方法,更偏向于壮筋骨。
这是关于豨签草的炮制,接着说豨签草治疗风湿痹症。
如果买不到制豨签,用豨签草60-90克,加猪脚一只,黄酒克,煎煮后分两到三次服用。民间也有这个用法。
豨签草的第二个作用是治疗肝胆湿热,可以用于黄疸肝炎,乙肝等肝胆湿热性质的疾病,师祖朱老就擅长用豨签草治疗肝炎。他认为肝炎活动期就是由于湿热疫毒蕴结肝胆,肝郁气滞,脾胃运化失健导致,治疗一般采用清热利湿法和疏肝运脾法。凡是久治不愈者,多与瘀血有关,因此有久病多瘀的说法。
因此用豨签草对于急性黄疸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有显著而稳定的效果。
对于黄疸肝炎,朱老多用豨签草30-45克,配合丹参、田基黄、石见穿等药。
豨签草生用能清热解毒,除湿,还可以治疗风疹、湿疹,疮痈等皮肤蕴毒疾病。比如治疗疹痒可以配伍白蒺藜、地肤子、白鲜皮、苍耳子、海桐皮等药。治疗疮痈可以配伍蒲公英、野菊花等药。
现代研究发现豨签草可以治疗高血压,并有抗癌的作用。
临床运用豨签草的时候需要注意豨签草有抗早孕的作用,打算要孩子的不能用。再就是豨签草有“多服令人呕”的记载,临床容易呕吐的不要多用。
豨签草要忌铁,不能用铁器来煮。
虽然豨签草主治风湿疾病,但是风湿属于肝肾两虚,阴血不足的,需要用炮制品,不能生用。
关于剂量,教科书写的是10-15克,这个剂量给新手连本领可以,用来治病远远不够。豨签草作为一个草类药物,也不是大毒大能的那种,草类药物本身就效果偏低,需要依靠大剂量来达到效果,豨签草也是,老医生起手就是用三五十克,重用往往上百克,这样才能表现出奇效。
这个不是盲目求大剂量,据查阅在文革上山下乡的时候,有人支援农村,就用豨签草等药物来治疗风湿类疾病,就发现少用的效果很差,而多用往往出奇效。
臭梧桐
臭梧桐辛、苦、甘,有特异臭味。性凉,归肝、脾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平肝阳,解毒杀虫。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有五气,也就是臊焦香腥腐五种气味,对应五行,因此腐臭之味入肾。
这也是臭梧桐和豨签草最大的区别,豨签草要九制才好,九蒸九晒,而臭梧桐以气味取胜,因此就不适合炮制,过多的炮制或者煮药时间过长,臭味挥发,药效就会打折扣。
按照之前的说法,臭梧桐既臭又苦,属于气味皆重,因此既能升气,也能降气
臭梧桐以臭味见长,又有辛味,因此能除湿解毒,可以用于风疹、湿疹、皮肤瘙痒、鹅掌风、手癣,水田皮炎等痈疽疮毒,湿疹疥癣类疾病
治疗这类疾病可以用臭梧桐煮水外洗,或者是用鲜品捣汁敷。
臭梧桐的燥湿清热,还可以用于痢疾、痔疮。用于治疗痢疾的时候需要注意,臭梧桐毕竟是臭味药,对于胃气不见得有力,虽然能用于实证的痢疾,却不能用于脾虚泄泻。
用来治疗痔疮也可以外洗
臭梧桐祛风湿通经络,而且臭味入肾,因此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麻木,骨结酸痛,半身不遂等风湿痹症,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伍豨签草,比如豨桐丸。
臭梧桐能够通经络而止痹痛,又能平抑肝阳,因此可以用于偏头痛,也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眩晕等证,可以用豨桐丸,也可以也野菊花、夏枯草、钩藤等配伍使用。
以臭味著称的药物,除了治通经开络之外,还具有消食化痞,散结理气的功效,比如消食药臭阿魏。臭梧桐叶能够消除臌胀,但是这方面的运用不多。
臭梧桐的这种理气消积的作用还用于治疗胸中痰结,慢性气管炎,现代还有人研究用它抑制肿瘤生长,只是这方面的运用也不多。
臭梧桐以气味见长,而且入肝胆,因此能够治疗疟疾
臭梧桐的主治大概就是这些,临床需要注意它的凉性和它的臭味,因为性凉,风寒湿痹不适合使用,或者要配伍温热药物来用。
而臭味是这个药的主要意义,臭味能够通经络、化癥结、消痞积,臭梧桐是具备臭味药典型特征的一个风湿药。
由于以味道见长,不适合久煮或者反复蒸煮的炮制,一般入丸散剂,或者是煮一下就可以。用于祛风湿的时候可以用酒浸或者加酒煮。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臭梧桐用的是海州常山的嫩枝叶,因此也需要大剂量用药才能体现功效。因此经常会用到一两,也就是30克。
臭梧桐的毒性不大,给够用10克/千克体重以上的时候,狗会呕吐,低于这个剂量不会呕吐,其他的毒性反应不明显。给大鼠大剂量用药的时候,也就是会导致大鼠饮水增加,活动减少和大便变稀。因此豨签草的毒性很低,能够大剂量的使用。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臭味药入肾,而且通经络开癥结,是消耗肾气的药物,对于肾气虚的人来说,不宜使用。
海桐皮
海桐皮是刺桐或乔木刺桐的树皮,在部分地区有其他植物也当做海桐皮来使用。百度百科的海桐皮就是苏北的楤木
海桐皮苦、辛,平。归肝,脾,肾经。功效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海桐皮是近海边的高大乔木,带海字的植物要么是祛风的,要么是生风的,海桐皮就是祛风的药物。
因此海桐皮也是祛风效果好的药物,可以用于疥疮,湿疹,各种顽癣,还可以用于麻风病的治疗,比如《百一选方》的神仙退风丹
海桐皮不仅祛风效果好,除湿的效果也很好,能通经络,能行血气,有的书说它散血,经络和血气通畅,疼痛自然会消失,因此说海桐皮能够治疗风湿麻木,筋骨痹痛,四肢拘挛,腰膝酸痛。
以下肢关节痹痛更为适合
治风湿两腿肿满疼重,百节拘挛痛:海桐皮一两,羚羊角屑、薏苡仁各二两,防风、羌活、筒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黄各一两,槟榔一两。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脚气治法总要》海桐皮散)
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两,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半两,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八物净洗,焙干,细锉,生地黄以芦刀子切,用绵一两,都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饮一盏,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长令醺醺。合时不用添减。禁毒食。(《续传信方》)
治脚挛不能伸举:海桐皮、当归(去芦,洗净,焙干)、牡丹皮(去心)、熟干地黄、牛膝(去芦,酒浸,焙干)各一两,山茱萸、补骨脂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葱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海桐皮散)
海桐皮燥湿的效果也很不错,可以用于霍乱、痢疾的治疗。但是海桐皮总归是一个偏于凉性的药物,风寒泄泻不宜。
海桐皮能通经络,活血止痛,性质偏凉,也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的治疗,比如《医宗金鉴》的海桐皮汤,《太平圣惠方》的海桐皮散等。
海桐皮性质偏凉,能通经络散血气,而且入肝经,因此可以治疗乳痈,煎汤外洗还可以治疗赤眼病。
海桐皮祛风止痛的作用还被用于治疗风虫牙痛,单用海桐皮煮水洗漱就可以
海桐皮的功效大体就是这些,在临床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它的燥性,阴虚血痹不宜使用。另外海桐皮毕竟偏于寒凉,虽然说是性平,其实它就是一个凉燥药,适合下焦湿热,有点类似于黄柏的作用。
在用量上面,一般也就是用一二十克,我这边没有看到大剂量使用的记录。
一般内服可以煎汤服用,或者是泡酒喝,或者是酒制,如果想作用于上焦,应该酒制。外用可以煎汤熏洗,或者是泡酒擦,或者是研末调敷都可以。
络石藤
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解毒利咽,止血散瘀。
络石藤的苦是微苦,《本草纲目》还说它味甘微酸不苦,因此它的苦味不重。
络石藤偏于寒凉,在药性上兼具了祛风湿药和清热解毒药的特点。我们先说它祛风湿的作用
络石藤作为藤本植物,善于行走经络,对于痹症中简单筋骨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可以随证加入。
络石藤性质微寒,因此痹症偏热的更适合使用,可以配伍忍冬藤、秦艽、地龙等来清热通络止痛,也有用络石藤单方泡酒的。
络石藤祛风湿可以用于腰膝酸痛,筋脉拘挛,风湿、类风湿等,因为它是苦寒性质,因此下肢更适合一些,湿热更适合一些。
用于风湿热痹的时候,用酒浸或者酒制更好一些。
治筋骨痛:络石藤一至二两。浸酒服。(《湖南药物志》)
治疗腰腿疼痛,五藤二皮饮: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石楠藤各15-30克,威灵仙藤、海桐皮、五加皮各20-15克。
络石藤性微寒,兼能凉血解毒,因此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疔疮肿毒,还可以用于肺结核、瘰疬,风火牙痛,毒蛇咬伤,还有抗癌的作用。
治肺结核:络石藤一两,地菍一两,猪肺四两。同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
治喉痹咽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络石草二两。切,以水一大升半,煮取一大盏,去滓,细细吃。(《近效方》)
络石藤消肿散瘀,又能止血,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吐血,等外伤性和出血性的疾病。
络石藤利尿消肿,清热解毒,而且能通经络,善止血,兼入肾,因此可以用来治疗肾炎类疾病,以及过敏性紫癜肾炎。比如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可以用丹参四藤饮:丹参、忍冬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
络石藤这个药使用很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而且被列为上品,所以也有书说它养肾,坚筋骨,利关节,现代研究也证明络石藤有抗疲劳作用,说明它兼具补益性。
因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说它能预防流产,也有人用它治疗产后恶露不行。这两个都不是络石藤的主治,用的比较少,用于预防流产的药有很多,也未必用的到络石藤。但是它能预防流产,也就是孕妇可以使用。在之前很多药都是说孕妇禁服的,有这么一个孕妇可以用的药,也是它的特别之处。
关于络石藤的功效大体就这些。这个药的用量可以偏大,我这边大剂量的有用络石藤60克治疗喉痹的。络石藤毕竟是上品,再多用一些也应该不会有问题。
但是临床也需要注意,络石藤毕竟是一个寒性药物,寒凉腹泻的患者禁用,寒凉的如果配伍温热药,也不算禁忌。
丝瓜络
丝瓜络是丝瓜晾干以后去掉皮和种子做成的,我们这边以前会用来刷锅。
丝瓜络甘、平偏凉,归肺、胃、肝经。功效通经活络、解毒消肿、活血通乳,解毒消肿,理气止咳,清化热痰。
丝瓜络经过晾晒以后,剩下的只有络状物质,这种物质看起来像是人的经络,因此认为丝瓜络通经络。但是丝瓜络祛风湿的作用非常平淡,往往就是在其他方子里加上一些丝瓜络来通经络。
因此说丝瓜络能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肢体麻痹。这主要还是指它通络的作用。
我这边的书说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下乳。这个祛风的作用太平淡了,没有人用它作为君药来运用。只是丝瓜络能通经络,经络通畅了,蕴含在经络中的邪气也就自然消除,因此说它祛风。这种作用类似于麻黄发汗就能祛除风寒邪气一样,只是丝瓜络所祛除的是风热邪气。
丝瓜络是凉性的,因此可以用于风热的痘疮的辅助药
丝瓜络本身是凉性的,兼具通经络活血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于跌打肿痛,痈肿疮毒,烧烫伤等的治疗。?
治疗带状疱疹:将丝瓜络放在高温电炉内烤糊,冷却后研粉加50%酒精调成糊状,涂于患处。可以反复涂抹,干了再涂,一直到疼痛消失,水泡结痂,干痂脱落为止。可以配合西药治疗。
还可以用于痔瘘和睾丸肿痛的辅助治疗
丝瓜络入肝经,而且长于通经络,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妇女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等疾病。
丝瓜络性凉,具备通经络活血的作用,因此被用来治疗出血证,比如用于治疗便血、痔疮出血、崩漏、子宫出血、肠出血等,这些出血主要还是下半身的。丝瓜络性凉,烧灰以后具备凉血止血的效果,而兼具通经络活血的作用,能做到止血而不留瘀,这是选择丝瓜络止血的原因。
肺多络脉,丝瓜络入肺,因此能理顺肺气,祛肺中邪热,气机顺畅了咳痰自然就会停止,因此说丝瓜络理气化痰止咳,但是要用于肺热咳嗽。
丝瓜络在使用中多生用,遇到出血证则炒炭用,也有人为了增强它活血通络的能力而用麸炒丝瓜络。这是丝瓜络的一些炮制。
关于用量,丝瓜络是丝瓜的制成品,丝瓜毕竟是食物,多吃一些也不会死,因此在剂量上没有上限。但是丝瓜络毕竟很轻,如果开的剂量太大,它的体积会大到锅子里面装不下,因此限制丝瓜络用量的主要是它的体积。
一般常用量也就是10-30克。书上说的剂量会更小一些,但是这么平淡的一个药,再用小剂量,基本也就是摆设了。
关于丝瓜络就说这些。补充一下,现代研究,丝瓜络有降血脂的作用。
桑寄生
桑寄生是一种寄生树,根直接扎在其他树的枝干上。虽然名字叫桑寄生,但是入药的有槲寄生、桑寄生、柿寄生等,槲寄生常寄生在榆、桦、柳、枫、杨等树上。
不管寄生在哪一种树上,桑寄生都是得树木之精华所生,区别在于不同的树木的功效不一样,而产生的寄生树的成分也有所差别。
就好像米酒和高粱酒一样,在功用上大体一样,对于细心的人能够体味区别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消水肿,豁痰窍。
桑寄生生长在其他树木上,从而依靠吸收其他树木的精华生存,因此直观来看它就是补精气的一个药物。而且桑寄生生长在桑树上,桑枝本身就是祛风湿药,桑寄生也是藤条状的植物,因此它肯定也具有祛风湿的作用。
所以桑寄生是一个同时具有祛风湿作用和补益精气作用的药物。因为它能填益元精,所以说桑寄生能补肝肾,强筋骨。也就是一个能填骨生髓的药物。
我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填精药,地黄也叫做地髓,种过地黄的土地十年内再不能种植地黄,可见它对于土地精气吸收的程度
地骨皮是枸杞的根皮,枸杞号称根生千年,根深直达黄泉,因此枸杞的根也称之为地骨
今天是第三个填精药,填精药独特之处不是一个普通药材所能比拟的,就算是黄芪那样补气的将军,也做不到填补精气。
桑寄生具有填精髓的作用,因此能强筋骨,而兼能祛风湿,因此经常用于风湿日久,伤及肝肾,从而导致的腰膝酸痛,腰背疼痛,筋骨痿弱无力,肢体偏枯等疾病
由于桑寄生入肝肾强筋骨,因此多用于下身的萎证,比如名方独活寄生汤
桑寄生补肾气,填精气,因此能有固胎的作用,可以用于肝肾亏虚导致的胎动不安,妊娠漏血,妊娠水肿等疾病。以及肝肾亏虚导致的崩漏下血,产后乳汁不下、子宫脱垂等疾病。
桑寄生是一个偏于通经络性质的药物,虽然在功效上没有说它通经络,是这方面的作用相比于其他作用没那么显著,但是作为一个藤条状的植物,通经络的功效是必备的。
因此桑寄生也能通血气
桑寄生在治疗妇科病方面就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能够治疗肝肾亏虚性质的出血证,一方面能够通血脉,畅经水。只是它的两面调节都有内在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性流产更适合使用
桑寄生能补肝肾,因此对于很多老年性的疾病具有消除疾病源头的作用,能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头晕、脱发、牙齿松动、虚性的心脏病等由于肝肾亏虚所导致的老年病。
桑寄生补肾气,而且它得桑树精华,桑枝本身就偏于燥性,因此桑寄生也有利尿的作用,从而可以用于肾炎、尿毒症等偏于肾虚类型的肾病。
也有书说桑寄生能坚肾泻火,当然了,这个泻火还要另外讨论一下。
桑寄生在现代研究中有明确的利尿作用,而且通经络活气血,因此能够用于痢疾。但是桑寄生也具有通经络的作用,也有通利二便的作用,脾虚泄泻的患者用了也会导致腹泻。
这一点我记不清是在那本书上看到的了,我自己是腹泻体质,自服第一次桑寄生就导致腹泻,后来就看到了这句话。这种作用只是对于小部分人敏感。
痢疾大部分都是湿热症候,桑寄生得桑树精华,因此在清利湿热性质的疾病上可以使用,不只是痢疾,还可以用于金创、瘰疬,这些药都在显示桑寄生清热的作用。
当然了,如果是用于金创、瘰疬,也要辩证是肝肾虚才可以
桑寄生本身是一个补药,能填补精气,补药往往潜伏火性,特别是对于肝肾不虚的患者,用了补药以后不能作用于骨髓,反而融入气血,也就化生成了热源,如果使用剂量偏大,这种伏热还是比较重的。
因此桑寄生在这方面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够治疗夹热的出血证、痢疾、瘰疬,另一方面还具有伏热。具有这种寒热双面性作用,因此在性味标注上说桑寄生性平,这个平,一方面指的是寒热性质不显著,另一方面也是对这种寒热双面性的综合标注。
桑寄生还不肝肾,通经络,祛风湿,因此能消除滞留经络的疯痰之气,可以用于治疗早期肺病。"内伤咳嗽,小儿抽搐等疾病。
不管能用于多少疾病,桑寄生总归是一个补肝肾祛风湿两方面作用的药物,因此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病机是不是符合。
还需要注意的就是,作为一个偏于补性的药物,需要注意驱邪药的配合,不要造成闭门留寇,也就是补的太早了,邪气还没有祛除,而把邪气出去的通道关闭了,从而造成邪气滞留。
桑寄生的用量,我这边教科书写的是10-20克,大剂量可以达到30克,不提倡更多。大剂量的使用可以导致头痛、眩晕、胃不适、食欲不振、腹胀、口干等症状,也因此对于胃溃疡的患者来说需要谨慎使用
更大的剂量可以导致呼吸麻痹、惊厥等中毒症状
作为以前京城四大名医的孔伯华,擅长使用桑寄生治疗中风,他常用桑寄生为主,豁痰开窍,通络涤痰,少的15克,多的用30克,配伍天竺黄、蝉蜕。竹茹。莲子心等,大多在一两剂就取得效果,迅速改善中风症状。如果是阴分大伤,经络失养,四肢抽搐不安,或者是肝胆胃三经实邪盛,经络失养,用桑寄生清平抑化,柔肝豁痰,加上磁朱丸最为适合。
杜雨茂教授对于桑寄生利尿作用的研究,发现在30克的时候效果最佳,而且桑寄生又有祛湿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各种水肿,尤其适合肾病水肿,用桑寄生补而不留邪,攻而不伤正,而且性质平和,无论是阴虚阳虚、夹寒夹热,都能使用。
五加皮
五加皮是南方的细柱五加的根皮,在北方有用香五加替代的,也叫做北五加,两者功效相似,但是北五加有一定的毒性,副作用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用量不宜过大。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功效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活血祛瘀。
五加皮的辛味是微辣,有微香味,质地轻,脆。
五加皮作为一个皮类药,而且具有补肾的作用,皮类药多能利水,因此首先说说它利水的作用
五加皮能利水消肿,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利水方五皮散的组成之一,当然了,五皮散有多种版本,有的版本就不用五加皮。
因此五加皮能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邪壅遏于下,两脚骨节皮肤湿重疼痛。
北五加皮还具有强心镇静利水的作用,可以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衰水肿的患者
五加皮利水的作用好,因此能够祛湿。而五加皮具备一定的辛香气息,因此也有祛风的作用,而兼能填骨生髓,因此能够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筋骨拘挛,肢体萎软,小儿行走迟缓,体虚羸弱,也可以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和骨折。
治腰痛:五加皮、杜仲(炒)。上等分,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卫生家宝方》五加皮散)
治鹤膝风:五加皮八两,当归五两,牛膝四两,无灰酒一斗。煮三炷香,日二服,以醺为度。(《外科大成》五加皮酒)
治四、五岁不能行:真五加皮、川牛膝(酒浸二日)、木瓜(干)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调下,一日二服,服后再用好酒半盏与儿饮之,仍量儿大小。(《保婴撮要》五加皮散)
治虚劳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皮各一斗。上二味细切,以水一石五斗,煮取汁七斗,分取四斗,浸麴一斗,余三斗用拌饭,下米多少,如常酿法,熟压取服之,多少任性。(《千金方》五加酒)
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五加皮,洗刮去骨,煎汁和曲米酿成饮之;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饮,或加当归、牛膝、地榆诸药。(《纲目》五加皮酒)
注意这些用药方法中对于酒的运用。
五加皮有补益肝肾的作用,因此也能当做补肾药来用,来治疗男子阳痿、阴囊潮湿、小便余沥,以及女子下身湿痒
五加皮作为一个皮类药,能够以皮治皮,而且具有活血作用,因此可以用于疮疽肿毒,但是五加皮毕竟是偏于补肝肾的药物,而且是温性的,因此适合于阴疽久疮损伤肝肾的情况。
其他还有说到五加皮明目,抗疟疾的作用,明目容易理解,肝肾不足老花眼。
现代研究发现五加皮具有抗癌和抗衰老的作用,这方面有待开发。
在炮制方面,五加皮和其他风湿药一样,喜酒气,刚才例子有提到,这方面就不细说了。
关于五加皮的剂量,一般是用6-9克,我这边有用二三十克的,没有看到更多的用量。特别是北五加,有一定的毒性,不宜多用。
《本草经集注》说五加皮:"远志为使。畏蛇皮、玄参。"
五加皮毕竟是一个偏于燥性的补益药,因此阴虚火旺和实证的患者慎用。
千年健
千年健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壮筋骨,活血止痛。
千年健是天南星科的植物,性味偏燥,有香气,辛味,微苦,属于气味皆厚的药物,因此既能宣散而祛风湿,也能沉降而壮筋骨。
天南星科的植物霸道,偏于通经络。千年健辛散枯燥温通,可以祛风湿壮筋骨,根厚实,尤其适合老年人使用,可以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筋骨无力,拘挛麻木,肢结酸痛,半身不遂等疾病
由于千年健偏于壮筋骨,因此多适用于下肢痹痛,日久伤正,可以配伍钻地风、牛膝、枸杞子、晚蚕砂、萆薢等泡药酒服用。
也有用千年健配合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牛膝等应用
还可以用千年健、狗脊、鸡血藤共同研粉服用。
千年健止痛的作用是确定的,比如它还可以用来治疗胃痛。一个药是不是能止痛,我就是看它能不能治疗胃痛和牙痛,而不单纯是用于治疗风湿
千年健能强筋骨,还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因此也被用于跌打损伤。
另外还有人用千年健配合桃红生肌膏来治疗疮疡,这方面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百度。
千年健的作用大体就这些。这个药有一定的毒性,不宜多用,我这边教科书说用量是5-10克,而且注明一般剂量不宜超过10克。部分医生用它到20克
千年健中毒会出现恶心、眩晕、呕吐、血压升高、眼球上翻,口吐涎沫、角弓反张、呼吸困难、二便失禁、全身抽搐、昏迷等症状。
除了呼吸困难和二便失禁以外,剩下的症状就都是肝功能失调的症状,而偏于肝阳上亢,阴液受损。
因此阴虚内热的患者忌用千年健。同时也要考虑到它的毒性和阴液受损的关系,用于偏于湿重者剂量可以适当大一些,湿气轻的剂量就要小一些。
我们牵牛提到了添精补髓药地黄、地骨皮、桑寄生,大家看千年健的作用,也能壮筋骨,但是就没提到补肝肾,因此它就不能算是一个添精补髓药。
关于千年健就说这些吧,还有千年健忌莱菔子。
鹿衔草
鹿衔草算是一个知名的冷僻药,教科书上没有收录,可它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之一。
鹿衔草甘、苦、涩,温,归肝、肾、肺经。功效祛风湿,强筋骨,止血,止咳。
鹿衔草这个药的名字由来,是有人看到鹿受伤以后,会叼这个草来敷伤口,因此取名鹿衔草。
通过这个故事能看出鹿衔草治疗外伤出血的效果,云南白药主治跌打损伤,使用鹿衔草是非常合适的。
鹿衔草止血的作用不仅仅是用于外伤出血,也可以用于咯血、衄血、崩漏下血、月经过多等出血性疾病。
鹿衔草具备广泛的止血性,但是也不是用了就能减少月经,它也可以治疗月经不调,具有通经活血的作用,在调经方面是一个双向调节药。
另外还可以用于治疗白带病。
鹿衔草是一个偏补益性质的药,能祛风湿强筋骨,用于肾虚腰痛,风湿痹痛,筋骨萎软,腰膝无力,半身不遂,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在功用上很接近千年健,但是千年健偏于燥,而鹿衔草不燥,甚至有的书说它能生津液。这也是鹿衔草和千年健的重要区别
治疗风湿痹症,可以用鹿衔草煮水酒服用,对于筋骨萎软的患者可以配伍桑寄生、牛膝、独活、杜仲等药物来使用。
一般情况下单独使用祛风湿药,都是北方煮酒,南方炖肉。用鹿衔草炖肉也是可以的
鹿衔草具备补益性,不仅能补肝肾,也能益肺气,祛邪气,用于虚劳咳嗽。现在的书都说是用于虚劳咳嗽,可是在地方草药上说的是虚痨咳嗽。这两个字的含义能分清吧?
虚痨指的是肺结核
不管是哪个劳,鹿衔草用于虚劳咳嗽,也具备一定的收敛肺气的作用。
鹿衔草能敛肺气,收敛止血,它的收敛性可以明确,这种收敛性质不仅用于肺痨和止血,也用于止泻,慢性肠炎,痢疾等,还用于肾虚盗汗,外科用于鼠漏痈肿。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填精补髓药,鹿衔草也不像是填精补髓药,而是通过收敛性质,巩固肾气,或者说是巩固五脏气,从而达到补肝肾的作用。
而鹿衔草的作用又不仅仅是收敛,在收敛中又有疏导,比如用于崩漏而不是单纯减少月经量,也能双向调节月经。
鹿衔草固肾气也不是单纯的收敛,也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等肾虚夹邪的疾病。
在《植物名实图考》说鹿衔草生津液。而在《陕西中草药》则说鹿衔草补肾壮阳。我们先不评论哪一个更正确,通过这两个评论能看出鹿衔草在阴阳方面也是一个双向的药物,或者说是一个比较平和的药物。
在寒热的方面,大部分资料说鹿衔草是温性,是因为它具备补益性,这种补益性往往是偏温的。但是鹿衔草又能够用于出血证、肺痨、前列腺炎、肠炎痢疾等疾病,这些看起来都是热性的疾病,鹿衔草配伍清热的药物也可以使用。
因此在寒热性质上,鹿衔草也是平和的。
总结鹿衔草的作用,可以发现它寒证能用,热证也能用,药性平和。既具备收敛性和补益性,也能祛除邪气,总体是适合虚症使用。在润燥性质上也比较平和。
这是一个性质平和,而止血性和强筋骨性质比较突出的药,既善于打仗,又很听话的一个好药。
也是因为鹿衔草的药性平和,因此在用量上可以大剂量使用。我这边书上写的是9-15克,实际临床一般用量为15-30克,经常用这个药的老中医常用到克。
比如刚说的用于风湿痹症,偏于虚的,就可以用鹿衔草克,煮肉克,吃两天。
在现代研究还认为鹿衔草具备抗心肌缺氧的作用,降压的作用,抗氧化的作用,这些都是中老年人适合的。
石楠叶
石楠叶辛、苦,平。有小毒。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益肾气。
石楠叶也是祛风湿兼有补肾作用的一个药物,因此能够治疗风湿痹痛、腰背酸痛,肾虚脚弱等风湿偏于肾虚的症状
治脚膝挛痹,去风湿,活血脉,益元气:石南、白术、牛膝(三昧,酒同浸一宿,焙干)、防风、天麻、枸杞、黄芪(锉)各二两,桂(去粗皮)、鹿茸(酥炙,去毛)各一两半。上九味捣罗为末,用木瓜一枚,去皮瓤炊令烂熟,捣作膏和药末,更用面糊少许,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得。(《圣济总录》石南丸)
石楠藤能祛风止痛,除了用于风湿痹痛,还可以用于头风头痛,特别是用于治疗偏头疼,单用石楠藤或者是用它泡酒喝都可以,也可以配伍白芷、川芎、天麻、藁本等药物来使用。
石楠藤的补肾气是补肾阳,在《医林纂要》说石楠藤:"润肾补肝,壮命门火。"因此它可以用于治疗阳痿遗精,也可以用于女子腰冷不孕、月经不调等证。
石楠叶毕竟是一个叶类药物,石楠树高的可以达到10米,因此石楠叶具备一定的抗风能力,也因此被标注为辛味,实际就是叶子的苦涩味。
石楠叶祛风的作用不仅用于头风头痛,还可以用于风疹瘙痒比如《圣济总录》的石楠酒,治风瘾疹经旬不解:石南叶(去粗茎,生用)三两。捣罗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匕,用酒三合,煎一沸,空心温服。
这里又表现出了寒热的双重性,在祛风湿药中这样的药物已经不少了。风湿痹痛根本原因是经络不通,也就是所谓的“痛则不通”,在经络不通的情况下,就会有部分的部位感觉寒凉、怕冷,另外一部分还会感觉发热,比如常见的心烦、口苦、便燥、脱发等症状,因此一部分能通经络的药具备寒热两重性,在不同的部分变成出来的寒热作用也不同。
具体到石楠叶来说,它补肝肾,因此可以用于腰、小腹、下肢的寒凉;它还能祛风,可以用于风疹瘙痒。
石楠叶也是一个具备一定毒性的药物,不宜多用,我这边书上写的是10-15克,也有用20克的。
临床注意阴虚火旺的患者忌服石楠叶,恶小蓟。喜五加皮为使。
虎骨
要说祛风湿强筋骨,还是虎骨最好。
现在虎骨很难买到了,就算是你侥幸能够得到,也是违法行为。但是临床还有替代品可以用,虽然效果不见得能比得过虎骨,最起码还有的选。
这个世界上动物很多,之所以要首选虎骨,我觉得应该是虎能生风,虎骨也就能够追风、祛风——只是一点个人看法。
虎骨甘、咸,温,归肝、肾经。功效祛风定痛,强筋健骨,镇惊,通络。
虎骨的祛风的作用、强筋健骨、通经逐痹的作用,都是非常优秀的,可以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历节风痛、四肢拘挛、膝胫肿痛等关节疾病,以下肢骨虚为主。
治疗风湿痹症,以胫骨效果最好,也就是大腿骨。
虎骨的方子比如虎骨木瓜酒,虎潜丸。但是虎潜丸还有没有虎骨,这就需要画问号了。
我记得我以前用过象皮生肌膏,其中有一味成分是大象皮,效果很好。后来遇到国家禁用象皮,于是再买就是橡皮生肌膏,多了一个木字旁,就完全没作用了。
虎潜丸也会有这样的疑问。
(1)适用于风湿痹痛、风邪偏胜关节疼痛击肝肾亏损,腰膝痿软之症,可与木瓜、牛膝、五加皮等浸酒服或与熟地、龟板、锁阳等制成丸剂服。古代文献多以本品为搜风定痛之品,用治节痛风之药,为临床应用止痛效果并不显着。强健筋骨则信有可征,并不诬也。
治白虎风走注疼痛,两膝热肿:虎胫骨(涂酥炙)、黑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上为末,每服温酒调下二钱匕,日再服。(《经验后方》)
治筋骨节急痛:虎骨和通草煮汁,空腹服半升,覆盖卧少时,汗即出。(《食疗本草》)
治历节风百骨节疼痛,昼夜不可忍:没药(研)半两,虎胫骨(酒炙)三两。上二味捣研为末,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没药散)
虎骨追风的能力也很好,除了能够治疗历节风以外,还可以用于治疗头风头痛
用于治疗头风头痛,以头骨为好。
虎骨补肝肾,是以骨壮骨,因此虎骨毫无疑问的能够算是一个填精补髓药。不仅能补肾精,也能助肝气。不仅能壮骨,也能强筋。
虎骨能壮筋骨,补肝气,还能祛风,因此能治疗肝虚动风导致的惊悸癫痫,有的书说它治疗犬咬毒,不知道是指的狗咬伤还是狂犬病,看字面意思应该是指狂犬病。
有一种说法认为犬怕虎骨,也就是狗不敢吃虎骨,因此用虎骨能够治疗犬伤。
狂犬病以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为主要表现,虎骨能祛风定惊,对于狂犬病的症状能够缓解也可以理解。
不过我就好奇老虎也是猫科动物,会不会也患狂犬病?
虎骨能祛风,而偏于补益,祛风的药物多能治疗外科疾病,虎骨也能够用于痔瘘脱肛、恶疮鼠瘘、臁胫烂疮、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
治汤火灼伤:虎骨炙焦研敷。(《龚氏易简方》)
治倒扑蹴损,筋骨疼痛:虎骨(酥炙别为末)一两,酒一升,生地黄汁一升。上三味,将地黄汁并酒煎沸,入虎骨末同煎数沸。每服一盏,温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虎骨散)
治臁胫烂疮:用虀汁洗净挹干,刮虎骨敷上。(《便民图纂》)
治大肠痔漏并脱肛:虎胫骨二节,蜜二两。炙令赤,捣末,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凌晨温酒下二十丸。(《胜金方》)
用于外科,以头骨为好
虎骨总归是一个补益的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健忘、久泻久痢等虚性的疾病。
虎骨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
虎骨的用量,一般直接煮着喝太可惜了,都是做丸剂或者泡药酒,做丸剂的话也就是用几克的剂量。虎骨作为动物骨骼,应该不存在用量上限的问题,但是这个药价格太贵了,用量大了估计不会中毒,却很心疼。
虎骨的炮制:去净筋肉,洗净,阴干,临用时敲碎。油虎骨:取净虎骨,置锅内用麻油炸酥,或抹麻油后用火烤酥。醋虎骨:取砂子,置锅内炒至轻松,加入净虎骨,炒至黄色,筛去沙子,将虎骨乘热倒入醋内淬酥,取出晾干。(每净虎骨斤,用醋20~30斤)
虎骨作为动物药,和人体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化学成分和人体结构都相似,因此作用更直接。而且老虎作为山中大王,其骨骼本身就非常健壮,因此效果更是优于家养动物。
在强壮筋骨的方面,虎骨应该说是效果最好的,祛风定惊的作用也很不错,止痛的作用一般。
临床使用虎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血虚火盛的患者慎用,畏蜀漆、蜀椒、磁石。
血虚不足以养筋,以至于筋骨疼痛的患者少用。肝肾虚败,腰腿疼痛如风者禁用。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想要买到虎骨非常困难了,因此古人认为豹骨、狗骨、猪骨、猫骨、猴骨等和虎骨的作用类似,但是药力比较差。这些动物的骨骼应该也有补益的作用,但是霸气不足
因此麝香虎骨膏换成了麝香豹骨膏以后,效果就差一些,换成了麝香壮骨膏就没多少人买了
现代研究虎骨的成分,用其他动物的骨骼,添加部分化学成分,做成仿虎骨化学成分的药物,也就是人工虎骨粉,然后做成人工虎骨胶囊。这也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认可的唯一虎骨替代品。
当然了,国家的某些部门看中的未必是民生,这种替代品也未必就能够和虎骨的作用一样好,应该就是人工牛黄、人工麝香和牛黄麝香的关系。
在青藏高原,藏医用高原鼢鼠的骨头来治病,藏医也叫做塞隆骨,这种动物常年生活在地下,从来不得风湿病,在藏医中的作用和虎骨差不多,药效比例是1:1,这个可以作为虎骨的替代品。
黑蚂蚁
黑蚂蚁,咸、酸、平,归肝、肾经。功效:补肾益精,通经活络,解毒消肿。
昆虫有很多,之所以说蚂蚁补肾益精,是因为蚂蚁是动物界的大力士,能够搬运超过自身体重若干倍的重物。
蚂蚁的性味,我专门捉了吃过,就是有点酸感,这个咸味是动物药的标注,动物药含盐分,都可以写咸味。
蚂蚁味咸,是外骨骼动物中的大力士,因此能入肾补肾。但是它还味酸,这个酸是蚁酸的味道,蚁酸可以百度到,是生产安乃近、甲硝唑、咖啡因、氨基比林、冰片、维生素B1等重要原料。这些药有一部分就是止痛剂。
蚁酸这个东西毕竟是酸,在中医来说酸入肝,能壮肝气。在西医来说酸腐蚀骨骼,酸味药吃久了会导致骨钙流失。
因此蚂蚁的补肾益精作用,能够用于肾虚导致的头昏耳鸣、失眠多梦、阳痿遗精等疾病,也用于风湿痹症的治疗。
很多风湿类疾病的人都会尝试用蚁酸,电视台和广播台也大肆宣扬蚁酸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患者服用蚂蚁粉之后效果都不好。
蚂蚁这种动物不同于老鼠,昨天我们提到西藏高原鼢鼠终年生活在地下,终生不得风湿病,因此具备抗风湿作用。但是蚂蚁不同,蚂蚁是群居动物,蚁穴是非常奇妙的设计,通风很好,也没有密闭空间的那种腐秽味道,因此蚂蚁的抗风湿作用大半是蚁穴的功劳,不能说吃了蚂蚁就获得了祛风湿的作用。
蚂蚁不能祛风湿,但是能通经络,这也可以用蚂蚁做蚁穴的成就来说明。
这样蚂蚁这味药,能补精髓,通经络,不能祛风湿。因此主要用于风湿痹症偏于虚证的,蚂蚁味酸,酸味具有收敛止痛的作用,风湿痹症偏于实证的需要发散,因此不宜使用。
所以蚂蚁这味药更偏重于治疗中风偏瘫、手足麻木等偏于虚的痹症。
蚁酸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能够用于一些以毒攻毒的疾病,比如用于治疗蛇咬伤、疔毒肿痛,还有人用来治疗红斑性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疾病,只是不清楚效果
蚂蚁入药一般都是研粉服用,或者是入丸剂,或者是泡酒喝,用量一般在2-5克。我没有大剂量的经验或者资料提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