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肾脏病变是痛风严重并发之一,主要包括痛风性肾病、急性梗阻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其中以痛风性肾病最为多见,多因尿酸盐沉积于肾组织而引起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肾炎。
痛风性肾病时,患者的肾脏体积变小,皮质变薄,锥体减少,髓质和锥体内可见小的放射状分布的白色针状物沉积,即为尿酸盐微结晶沉积。光镜下可见的肾脏病理改变轻重差异较大,可根据受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一、肾小球受损
可正常或部分改变甚至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可均匀增厚。因尿酸盐主要沉积在肾间质,故严重肾小球病变较少见。晚期相应肾小球可发生纤维化,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以髓质及锥体部最明显。
二、肾间质-肾小管受损
痛风性肾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针状尿酸盐结晶呈放射状排列,结晶外可包绕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肾间质受损时,肾间质区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晚期肾间质纤维化造成肾脏萎缩,可发生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肾小管受损时,肾小管可正常,但多数情况下肾小管因尿酸盐阻塞管腔引起肾小管闭塞、扩张、萎缩、坏死、纤维化及硬化或再生,近端肾小管变细,集合管扩张,内有尿酸盐结晶、透明管型和钙结晶。有萎缩变性,管腔扩张,附近间质组织中有多核巨细胞炎症反应。
三、肾动脉和小动脉受损
可有实质性损害,如动脉增厚、动脉硬化等改变。痛风性肾病常伴痛风性关节炎,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医角度分析
①风湿热毒、阻滞经络。拟祛风除湿、清热通络。药用石膏、知母、桂枝、赤芍、白芍、忍冬藤、海桐皮、甘草。
②湿热下注、络脉淤阻。拟清热利湿、化淤通络。药用苍术、黄柏、薏仁米、忍冬藤、牛膝、土茯苓、菝葜、晚蚕沙。
③肝肾亏虚、浊淤阻络。拟补益肝肾、化浊祛淤。药用狗脊、续断、牛膝、木瓜、杜仲、丹参、赤芍、地龙、水蛭、土茯苓。
④脾肾阳虚、寒湿淤滞。拟温补脾肾、祛湿化淤。药用党参、黄芪、肉桂、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当归、赤芍、威灵仙、猪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