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根皮:chungenpi
椿根皮、椿根白皮、樗白皮
《新修本草》
收涩药
浙江、河北、湖北、江苏。
苦、涩,寒。
入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丝条状或段状。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纵向皮孔样突起和不规则纵、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气微,味苦。
用法禁忌
内服:6~9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煎汤熏洗。脾胃虚寒者不可用。
现代研究
树皮含臭椿苦内酯(amarolide)、11-乙酰臭椿苦内酯(amarolide-11-acetate)臭椿辛内酯C(shinjulactone);并含多种有毒生物碱β-卡波林(β-carboline)衍生物。
药理研究
煎剂在体外对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阿米巴痢疾亦有效;以伊红试验为药理指标证明臭椿双内酯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对蛔虫病和子宫颈癌有一定疗效。
中药附方
1、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诃子五钱(去核梢),椿根白皮一两,母丁香三十个。上为细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饭汤入醋少许送下,五更,三日三服。(《脾胃论》诃黎勒丸)
2、治湿气下利,大便血,白带,去脾胃陈积之疾:㈠椿根白皮.为末,酒糊丸服。(《丹溪心法》固肠丸);㈡椿根皮四两、滑石二两。上为末,粥丸桐子上。空心,白汤下一百丸。(《丹溪心法》)
3、治小儿疳痢,渴瘦:椿木根(干,末之)、粟米(春粉),以蜜和作丸,服五丸至七丸、十丸,以瘥为度。(《广济方》)
4、治脏毒,赤白痢:香椿(净洗刷,剥取皮,日干)为末,饮下-钱。(《经验方》)
5、治淋浊,白带:椿根白皮二两。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6、治腹中痞块:香椿白皮二斤(切碎)。入锅内煎水,去渣熬成膏,摊布上,先以姜擦去腹皮垢腻,以火烘热药,贴痞块上,其初微痛,半日后即不痛,俟其自落。或加麝香少许,贴后,周围破烂出水。(《岭南采药录》)
7、治胃溃疡出血:椿芽木皮烧存性、忍冬藤八钱。水煎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8、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香椿树根皮18g。水煎服。(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9、治血痢及肠风下血椿白皮三两,槐角子四两,明白矾二两。上为末。每服三钱,热米饮调下。(《卫生宝鉴》椿皮散)
《太平圣惠方》:冷痹膝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