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
金银花,又名忍冬(学名:Lonicerajaponica)。“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药材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金银花,三月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则色白,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
本种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具有大形的叶状苞片。它在外貌上有些象华南忍冬,但那个种的苞片狭细而非叶状,萼筒密生短柔毛,小枝密生卷曲的短柔毛,与本种明显不同。这个种的形态变异非常大,无论在枝、叶的毛被、叶的形状和大小以及花冠的长度、毛被和唇瓣与筒部的长度比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看来较多地同生态环境相联系,并未显示与地理分布之间的相关性。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均效果显著。
金银花属多年生半常绿缠绕及匍匐茎的灌木。小枝细长,中空,藤为褐色至赤褐色。卵形叶子对生,枝叶均密生柔毛和腺毛。夏季开花,苞片叶状,唇形花有淡香,外面有柔毛和腺毛,雄蕊和花柱均伸出花冠,花成对生于叶腋,花色初为白色,渐变为黄色,黄白相映,球形浆果,熟时黑色。
产地:中国各省均有分布。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在北美洲逸生成为难除的杂草。金银花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陕西、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
河南封丘金银花有多年的种植历史,梁代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有明确记载。年封丘县金银花栽培面积已达亩,当年最高金银花收购量为25万余公斤,被国家确定为金银花生产基地。封丘金银花的品种优良,花蕾粗长肥厚,色艳质佳,香气扑鼻,药用效力高。
药用价值:
金银花自古以来就以它的药用价值广泛而著名。其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疽疔毒等。现代研究证明,金银花含有绿原酸、木犀草素苷等药理活性成分,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及上呼吸道感染致病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力,另外还可增强免疫力、抗早孕、护肝、抗肿瘤、消炎、解热、止血(凝血)、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等,其临床用途非常广泛,可与其它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菌痢、急性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等40余种病症。
性味归经:
甘,寒。入肺、胃、心、脾经。为清体表发热而上焦热重者的主药,还可清解疮毒。
功能主治:
1、散热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或热病初起,热在上焦但热不寒而表证未解,里热又盛之证,常与连翘、薄荷、牛蒡子等配伍;如表证已解,内热炽盛,可与黄芩,黄连等同用。
2、清热解毒:用于疮黄肿毒,乳痈,常与蒲公英、菊花、紫花地丁等配伍;咽喉肿痛,可与山豆根、桔梗、牛蒡子等治疗;胃肠湿热,肠黄作泻,可与白头翁,秦皮、黄柏等同用。
注:1、忍冬藤、金银花皆有清热祛风之功,忍冬藤清热解毒效力不及金银花,而金银花除风活络的作用不如忍冬藤。
2、石膏、金银花皆有解肌表之热,,而金银花偏清皮肤之热,初按热高,久按热减,石膏偏清肌热,初按热低,久按热增,热肌肤俱热则两者同用。
用法用量:牛、马15-60g;猪、羊9-15g;禽0.5-1.5g。
奔跑吧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