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山山,北接九峰山,惠安县东南沿海之最高者。在古石蹬道中段,有奇岩峭崖,危石累卵,有洞如斧嘴,即有名的崧洋古石洞。洞口仅容一人,侧入其中廓然,可容二三百人。洞口石罅,有老藤直垂三丈余,不枯亦也不萌,入者据以坠下。宋元明清,村民常避战乱倭患于洞中。(详见:《县志》古迹三十四卷P,《县志》山川卷六P39,《星洲惠安公会五十年纪念特刊》P)
据传,晚唐学士韩偓入闽避乱,尝隐泉州崧洋山,遇仙崧洋洞。
洞内石壁有韩偓诗一首:“微茫烟水碧山间,拄杖南来渡远山。冠履莫教亲紫阁,衲衣且上傍禅关,青邱有地榛岑茂,故园无阶麦黍繁。午夜钟声闻北阙,六龙绕殿几时攀。”《惠安县志·石刻志》载:该诗刻位于惠安县崧洋山崧洋洞,然所寻无所获。
相传有一日,韩偓游山玩水,来到惠安的崧洋山,眼看夕阳西下,只得投宿于半山一户采药人家。采药老叟虽年近古稀,白发苍苍,却依然矍铄强健,骨架铮铮。他乡遇知音,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韩偓问道:“尊翁是采药师,可知‘刘寄奴’与‘女贞子’这两味中药吗?”老叟眼珠子一转,捻了捻胡须道:“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性喜狩猎。有一天,进山不慎坠马落地,伤痛难忍。这时,从荒草丛中爬出一条青蛇,口衔一草而至,刘裕用它医伤,疼痛顿止。因刘裕少年时叫‘寄奴’,此草也因此得名‘刘寄奴’。又传,战国时期,有一女子为了忠贞的爱情被权贵逼死,她的墓上长出一种草,虽遇霜雪,仍然苍翠,后人称为‘女贞子’。”韩偓肃然起敬,觉得老农非同寻常,对中草药的命名也有很深的学问。
老叟说:“中草药有以地取名,如山西长治,秦代属上党郡,所产条参就取名党参;有的以生长特性取名的,如忍冬藤,虽经寒冬而枝叶不凋,车前草则生长于路旁车迹之间;有的因形状特殊而命名,如钩藤茎枝上有弯曲的钩,牛膝的药用茎节膨大形如牛关节;有的以颜色取名,如丹参的根皮是紫红色,黄莲色黄,紫草色紫,红花则呈枣红色;也有以药物气味取名,如木香、茴香、檀香、隔山香等,其味馥郁芳菲,鱼腥草则带鱼腥气味,中药五味俱全。”
韩偓记性惊人,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
老叟从墙上取下葫芦,倒出两杯番薯酒与韩偓对酌,接着说:“中草药的名字,有的以入药部分取名,如兰香草,全草入药,直呼其名;用根时称为兰香根;用其鲜叶入药就叫它兰香叶。如山禽野兽有熊胆、羚角、鹿鞭、豹骨、龟板、蛤壳、蝉衣等。有些药物对于某种疾病疗效良好,人们赐它一个美名,原称逐渐被人淡忘,如大黄因是医治出血、烫伤的良药,被称为“金不换”;金全草是祛痰、清热、解毒的佳品,称为“金钥匙”;野猴枣的根有消肿、医治风火喉痛和急性喉风之良效,又称为“百两金”。其他的如一见喜、九死返魂草、十大功劳等,都有独特的功效。”
韩偓拿出四言古诗一首递与老叟,纸上写道:“胸中荷花,西湖秋英。晴空夜珠,初入其境。长生不老,永远康宁。老娘获利,警惕家人。五除三十,假满期临。胸有韬略,军师难混。医生接骨,老实忠诚。无能缺技。药店关门。”
老叟看毕,笑道:“这是三国时曹操戏华佗的十六味中草药诗,名称是穿心莲、杭菊、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知母、防己、商陆、当归、远志、苦参、续断、厚朴、白术、没药。”韩偓惊佩得五体投地,暗自感叹。
老叟心血来潮,欲出哑谜让韩偓猜。只见他用食指指上、指下、指前、指后,伸出三个指头.又伸出五个指头。韩偓略皱眉头想了想说:“你指的六味药是:天文冬、地骨皮,前胡、后朴,三仙丹和五味子。”说完,两人都开怀畅笑,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举杯畅饮,一醉方休。
翌日,韩偓醒来,发现自己睡在崧洋洞中,昨晚的茅屋,尽成嵯岩怪石,老叟已不知去向,不觉惊奇地四下搜寻,看见草丛中搁着一本线装古书,封面写着四个古朴的甲骨文《神农百草》。韩促方悟幸遇传说中的神农药师,他小心地把这本书珍藏起来。韩偓死后,《神农百草》也失传了。
现代高僧弘一大师也曾寓居于此二三个月时间。(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