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煲汤,土茯苓原来还可这样用

文/李杰(武汉市名老中医会诊中心)

《中国药典》记载土茯苓性甘、淡、平、归肝、胃经,功善除湿、解毒、通利关节。夏季酷热难耐,土茯苓是祛湿汤料的常见搭配之一,尤其是在广东地区。但它还可这样用~

1

治头痛

土茯苓入药较晚,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始予收录,名曰“草禹余粮”。唐以前民间仅作为救荒代粮之用,李时珍就其形状疑其是《山海经?中山经》所载之“荣草”,言:“鼓镫之山,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巳风。”顾松园在《医镜》中亦引此文,并说:“此头风方中用之神效!”但未说明何方出何书,以及其本人的临床使用经验。

查缪希雍之《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有载一头痛神方:土茯苓四两,金银花三钱,蔓荆子、防风各一钱,元参八钱,天麻一钱,辛夷、川芎各五分,黑豆四十九粒,灯芯二根,芽茶五钱,井河水各半,煎成一盅服!原注:“传自一道人,一妇人患头痛甚,欲自缢,服二剂,数年不发!”

另外,孟文端之《春脚集》有立愈汤:土茯苓一两,何首乌一钱,天麻、当归、防风各二钱。及方皆重用土茯苓,此外治头风方中则不多见。后之医者,则专用土茯苓以治外症痈肿及杨梅毒疮,很少知其有治头风的疗效。

余曾读成都余律笙、程天灵两中医师会诊治愈一脑瘤患者之记录:

患者为40多岁的女性,患后头剧痛,于年12医院,经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待余、程二医师会诊时,患者己神志不清,卧床僵挺不能少动,每隔3~5分钟必惊呼后脑疼痛,惨不忍闻。患者口略能张,每日仅用小匙滴入牛乳杯许,手足拘挛不可屈伸,稍一牵引,即战栗呼痛,脉搏三五不调,大小便失禁,两目时有流泪,后苔薄白,且已于前几日昏厥数次。程、余诊断为“脑风”,经八十诊,服药八十剂竟获痊愈。

余、程在后记中言:“总计本病之处方,药物用达百种之多,临床加减,以温养、清养、补养为主而出入者,如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菊花、石斛、陈皮、半夏、故纸、黑附子、豆蔻、虫草等60余种,以驱风、息风、镇风为主而出入者如石决明、琥珀、牡蛎、钩藤、桑枝、天麻、土茯苓、生地、枸杞、旱连草等30余种。

诸方中以土茯苓用至三十余次,计达六十余两之多。前四十余日,虽用上法为治,患者饮食日增,头痛渐缓,然每隔四、五日必剧痛一次,痛苦呻吟仍不能受,非注射吗啡不可。及重用土茯苓而病者头痛失矣。

由此,笔者每见头痛患者,不管内伤外伤头痛,均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重用土茯苓治疗。现代医学治疗脑部肿瘤引起的头痛,用甘露醇快速推注,脱水以治疗,而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大剂量使用,确实能利尿,古用土茯苓治疗“杨梅疮入脑”,故可入脑为引经报使之剂。

2

酒客心悸+酒精肝

酒客之病,湿热多见。湿热酿痰,易伤心主,见心悸,失眠,汗多而黏,舌苔黄腻而厚,患者的肝功能如谷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多高于正常。

此时予以甘露消毒丹加土茯苓(依体质情况给予30~60g),即使不用炒枣仁等收涩之品,仍可收宁心安神之功,对失眠、心悸有效。

曾诊一患者,47岁,患冠心病、酒精肝5年,心悸,气短,胸闷,口苦,形态肥硕,舌苔厚腻,脉弦滑数。谷氨酸氨基转移酶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U/L。

方用:藿香10g,白蔻仁10g,茵陈30g,六一散(滑石粉、甘草)30g(包煎),石菖蒲15g,柴胡10g,黄芩10g,连翘15g,浙贝母15g,薄荷10g,西洋参15g,薤白10g,姜半夏10g,陈皮15g,竹茹30g,丹参15g,土茯苓60g,共7剂。

复诊患者云心悸大减,胸闷亦舒。继服上方出入45剂,每剂均用土茯苓60g,肝功能恢复正常,心悸、胸痛消失。

3

慢性肾炎合并尿毒症

慢性肾炎患者日久不愈,浮肿或轻或重,小便短少,甚至点滴而出。化验结果提示肾功能受损严重,伴有精神疲乏,头目昏眩,嗜睡食少,恶心呕吐,反应迟钝等。据笔者经验,可使用湖北名医张梦侬先生之白扁豆散加土茯苓为主,然后辨证论治,随证治之。

白扁豆散:白扁豆g,红饭豆g,焦白术、白茯苓、熟附片、泽泻、麻黄、桂枝、炒白芍、炒黄柏、车前子、木通、陈皮各60g,炒知母、炒地肤子、炒麦芽、甘草、细辛、干姜各30g,土鳖虫、干蝼蛄(土狗)各36个。

上药共炒,以白扁豆焦枯为度,研极细末,瓷瓶密贮。每次服6g,饭前干嚼药粉,以土茯苓20g煎汤送下,每日3次。以1剂服完为1个疗程,重病可连续服3剂。如妇女患本病,可于本方内加入茺蔚子、泽泻、当归各60g。

慢性肾炎若日久不愈,正虚邪实,或尿毒症已濒于危险阶段,此时若投微量轻剂,则不能去邪,若用大量重剂,则又恐伤正。故采用民间验方白扁豆散,重用温中利湿、养胃健脾之白扁豆为主,佐以行水消肿之红饭豆,散结除胀之大麦芽,使以逐水去癌之土鳖虫、蝼蛄,更辅从治肾炎重证之全方,炒研为散剂,每次只服6g,每日3次。此乃重剂轻投,急药缓用,补而不滞,行而不峻,如能耐心坚持服药,不欲急于求成,多能见效。

用土茯苓入白扁豆散,乃因土茯苓甘淡平而无毒,《滇南本草》云其“能治五淋白浊”,笔者偶然发现其可以治疗尿酸性肾病及肾功能不全之蛋白尿。

十五年前曾诊一人,男性,45岁,患痛风6年,尿常规尿蛋白(++++),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伴水肿,腰疼,周身乏力,舌胖大有齿痕,脉沉滑。方用金匮肾气丸(炮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泽泻、肉桂、牡丹皮、山药、茯苓)合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加土茯苓60g。15剂后,肾功能指标好转,症状大减,尿蛋白好转为(+)。

张梦侬先生之白扁豆散治疗慢性肾炎合并尿毒症,此证病因病机在于肾中真火不足,不能温暖脾阳。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脾阳失其温养,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气泛溢,水盛则火愈衰,所以虚寒为主乃是其辩证要点。通常慢性肾炎后期合并尿毒症者,阳虚多见,但是阴阳俱虚也不少见,均可用白扁豆散治之。

若是阴虚或者阴阳俱虚,可加养阴药物如熟地、生地、黄精等合土茯苓一起煎水送服白扁豆散。此外,因熟地、生地、黄精比较滋腻,唯恐碍胃难以消化,一般将以上3味先用滚烫的开水泡30分钟,然后去掉3味药物,再用此水煎土茯苓,送下白扁豆散。

4

血栓性浅静脉炎

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湖北中医药大学杜天植教授之经验是用土茯苓60g,忍冬藤60g煎汤内服,早晚各一剂,浓煎代茶饮,并于临睡前用土茯苓与忍冬藤各g,煎水热敷于患处,留置60分钟,疗效显著。

血栓性浅静脉炎急性发作时,局部有红、肿、热、痛等表现,符合中医湿热毒邪感染,内外热毒壅滞的基本病理特征。大剂量土茯苓合忍冬藤内服结合外敷,此为一方两用,既能内除湿热,又能外解疮毒,有标本兼顾之意。

方中土茯苓归肝、胃二经,性微寒而解热毒,味甘淡而利湿浊,为治湿热毒邪感染所致疮疡之要药,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忍冬藤功可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以上两药相须为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5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将土茯苓30g研为细末,每次取6g,用米醋调为糊状,于睡觉前涂敷于患儿两足底的涌泉穴,次日早晨起床时取下。曾治20余例患者,均敷药1~3次后能获良效。

中医儿科辨证认为,此病当以热毒侵袭,结于咽喉为关键,又称为“乳蛾”。土茯苓功善清热解毒、导热下行,用之可解毒散结、通利咽喉。此法运用了中医经络学原理及针灸治疗之法,远道取穴,透皮用药,借助经气以达病灶。其特点为内病外治,患儿既避免服药之难,又可奏袪邪治病之效。

最后,须注意的是,有本草典籍记载内服土茯苓时忌饮茶;且辨证属肝肾阴虚者慎用,这可能与其利尿伤阴有关。

(原文刊登于《医院?医师在线》杂志第期国医馆栏目,原题:土茯苓的临床新用体会。)

医师在线:jcyy

百万基层医生的成长阶梯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白殿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yl/1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