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地的药材一轰而上大量供应
“一袋袋包装扎实的枇杷叶码得像小山一样,一辆1吨的载重货车整装待发……”这是一名记者在全国最大的枇杷叶收购大户,福建仙游县书峰乡林文喜的收购站看到的“壮观场面”?自年起,林文喜就以每吨~元的价格,向山民收购枇杷叶?并相继敲开了广州医药公司?山东制药厂以及同仁堂的大门?
原来落到地上随其腐烂的枇杷叶,随便捡来就能换钱,瞬间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连残疾人都加入了捡叶大军?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大爷,一年仅靠卖枇杷叶,就能收入元左右?
那枇杷叶作为中药材到底应该如何采集?炮制?
骆诗文为记者详细地讲解:”今年用的枇杷叶必须是去年从树上摘下来的老叶,树龄至少三五年?用鬃刷把枇杷叶背面的毛刷得干干净净,放在竹垫上晾到八九成干,以一公斤为单位,一叶一叶码好用绳子扎起来,再立起让它彻底干燥?
做药的时候,拿出来,用药刀切成0.5厘米厚的丝,锅里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放入枇杷丝拌匀,用文火炒到枇杷丝既能很均匀地沾上蜜,又不黏手,取出放凉即可?”
但现在农民们一般都是怎么采集落叶?
“我亲眼看到,都是直接用一根金属或者竹制的长签扎地上的落叶,管它老叶?新叶?很多叶子在泥里已经腐烂,再一下雨,浸泡过后还有什么用?采回来洗都不洗,毛也不去,晒干一扎?炮制的时候,甚至连绳子都不解,蜜炙就更不用提了,直接往提取罐里倒?”
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是为“道地”?骆老解释说:“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大量验证表明,一旦改变了环境,药效往往就不行了?”
据骆老所言:“多年之前,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现在则随心所欲了,想去哪里种就去哪里种?”
“前一段时间检查出鱼腥草有问题?什么问题?从原料上就不对?过去鱼腥草主要生长在深山的水沟溪泉两边,没有污染,煮了以后给小孩退烧很快就能见效?现在云南?贵州?四川,把鱼腥草洒在大地里,像种蔬菜一样?
本身那个地是农田,已经施过很多年的化肥农药?长出来后用耙一耙,装在竹筐浸到水塘里,把泥洗掉就挑到集市上去当蔬菜卖了?当天卖不完怕烂掉才拿回去晒干,卖出去做药?
肺炎发烧,以小孩居多?小孩病情变化很快,以往一服药就能扳过来,延误了就可能致命?你说拿这样没什么疗效的鱼腥草做药,吃了能不死人吗?”
不道地的药材一轰而上大量供应,优质的原产地药材则遭到人们竭泽而渔式的掠抢?如今浙江各中药房,已经难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浙八味”了?
云南白药最重要的原材料野生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已经濒临灭绝?道地药材大多产于老少边穷地区,无论用什么手段,如果能使产量倍增,对当地都是有吸引力的?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可以从公斤增加到多公斤?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增加一倍?但药效可想而知?
“就像我们吃黄瓜,头尾两端味道不一样,当归各个部位的药效不同?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催血),不能乱用?以前用当归,都要分清部位,一钱一钱算得很仔细?现在去配药,药房的人跟我说,当归都长得很大,给你一整根,都啃光也不会出事情,当然,也没什么疗效,跟吃萝卜差不多?”一名老医生告诉记者?
药材农药残留超标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的真相更令人震惊,这也是我国中药材出口最大的拦路虎?从检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污染具有普遍性,几乎在所有的样品中都有检出?
二三十年前,为了消灭长白山上的松毛虫,政府曾组织飞机在林区大规模洒下(学名六氯化苯?又称六氯环已烷?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品中含有甲?乙?丙等八种同分异构体?丙体六六六的杀虫效力最强?白色晶体?熔点11℃?不熔于水,但溶于煤油?苯?丙酮?二氯乙烷?氯苯?乙醚等有机溶剂?)等剧毒农药,至今该成分仍不时在长白山区的人参中被检出?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岷县当归种植系统已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为药材界公认的“道地药材”?前段时间岷县“毒当归”闹得沸沸扬扬?由于黄芪?当归?党参等药材常发麻口病,束手无策的农民最后只能用各类高毒高残农药一起“招呼”?吓得不少想买当归的朋友,不惜从香港绕道订购?
就在人们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纠结不已时,转基因中药也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早在年,成都就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枸杞等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药材产量?
“现在国家投资了好几个亿,在黄河以南的某省份搞黄芪转基因研究?黄河以北的黄芪疗效才好,到黄河以南有什么用?”
骆老透露:“中药作为一个复杂的化合物集合体,转基因之后是不是会影响它的性味归经,这事没有人管,科研经费才是大家更重视的?”
目前列为转基因研究项目中药包括:金银花?忍冬藤?连翘?板蓝根?鱼腥草?人参?太子参?大枣?枸杞?核桃仁?丹参?绿豆?黄芪?百合?青蒿?何首乌?龙眼肉?杜仲?甘草?半夏?桔梗?银杏?麻黄?防风?芦根?地骨皮?竹叶?菊花?广藿香?巴戟天?枳壳?夏枯草等?
“抢青”之祸内行人都知道这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王孙思邈更在一千多年前直接指出,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有名无实,跟烂木头没有什么两样?
骆诗文说,中药市场放开以后,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没多少人再指导农民种药了?现在种药主要靠价格调节,哪个上涨种哪个,哪种方法长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种?为了尽早上市,药农采收的天麻里面都是瘪的?桔梗生长两三年才能达标,现在人工种植一年就可以了?
杜仲等皮类药材,过去选择的标准是皮必须有0.3厘米厚,树龄一般10~15年,折断后杜仲丝拉都拉不动,那才有效?现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当年种的都拿来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没有丝,疗效相差极大?
黄芩五寸长才能用,现在才长到一寸长就被挖出来了?甘草?大黄三年以上的才能达标,可农民一旦遇到价好的年份,就会提前采收?
还有药用价值极高的辽五味子,本应到10月才能采收,已经提前3个月遭受了抢青之祸,采回来的青果还要喷上药水焐红,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则无处寻觅?
中药也有“三聚氰胺”药材采集之后,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杂物?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药材,茵陈?蒲公英?菟丝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枣仁大量含壳,麦冬?莲子不去心……
饮片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但现在药工怕切到手,随意把药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块状?片薄如飞的天麻,只能停留在老药工的记忆中了?
既然在加工修治上竭尽全力偷工减料,功夫都花到哪里去了?答案是:“面子工程”,俗称“打磺”(是中草药保管中一种惯用传统做法,即用硫磺熏蒸或浸泡中药材,可调整中草药色泽,防虫并延长保质期)?既为了饮片色泽好看,延长保质期,又能让霉变药材焕然一新?
打磺本来是传统的熏制方法,目前的问题是反复打磺,造成硫超标?更有甚者是直接将硫黄粉洒在药材上面,注重养生的老百姓叫苦不迭,从我国进口药材的韩国商家也是颇为头痛?为了获得二氧化硫不超标的白芷,他们只能每年从中国直接进口新鲜白芷自己加工?
当今中国,已经被戏称为“化学大国”,中药商在这方面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近年来为了让药材更好看,除了打磺,还增加了用双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铁水洗丹参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一言难尽话炮制很多人都听说过何首乌能治少白头,但为此闹肚子的也比比皆是?
原来生首乌中含有一种蒽醌(Anthraquinon,化学式:C14H8O)衍生物,能滑肠致泻?必须经过炮制,让蒽醌衍生物水解成无泻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乌须黑发的功效?
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的胡庆余堂,收藏着一套国家一级文物:金铲银锅?紫雪散祖传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入白银钵内,用黄金铲搅拌煎熬?
很多人以为这不过是药店的噱头,后来经过化验证实,白银含有硝酸银?弱蛋白银,对人体黏膜有抗菌消炎作用:金箔则具有镇惊?安神功效?
“中药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
骆诗文告诉记者:”半夏有毒,临床大都经炮制后使用,分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用盐卤?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于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损伤?胃里咳血?姜半夏则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而生半夏则是催吐的?”
但据骆诗文观察,医院,虽然有炮制标准,但都锁在柜子里,好多都是不炮制,或者炮制不到家?即使某些著名的大药店也存在此类现象?“炮制首乌传统用黑豆煮,药材商代以锅底灰,甚至用墨汁染色?白术就是往锅里一倒,根本不翻炒,上面是白的,中间是黄的,下面的则是焦黑的?”
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一名具有40年临床经验的中药师发现,炮制用醋如果用工业醋酸或食用醋酸配制的食醋,都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30%左右的小鼠死亡,而使用发酵米醋则无此不良反应?
马兜铃则闹出过肾病风波,一时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主要原因就是国外为了减肥,把马兜铃直接当茶饮,而不知道我们药典规定马兜铃要用蜂蜜炮炙解毒?
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收治过多位因服用了炮制不到家的中药材,而导致中毒的病人?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炮制技术乃是中药的核心,但是后继无人,很多饮片厂甚至雇佣了对中药炮制一知半解的初中生?高中生来作业?
“现在善鉴别精炮制的中药专家,全国只剩下两位‘高徒’:83岁高龄的王孝涛和85岁高龄的金世元,所有中药炮制方面的专家加在一起,总共40多位?说句难听的话,死一位少一位?”
骆诗文说:而一家驰名全国的老字号,由于老药工总坚持老规矩,新领导不乐意了,退休时一个都没留?有些人就这样流失到深圳的外商合资药店当技术指导,我国炮制技术面临泄密之虞?
高价买“药渣”“我买西洋参的时候特别烦,有时候一泡就没有味道了?”有位医生气愤地告诉记者,这类西洋参早已被萃取过有效成分?
骆诗文说,很多冬虫夏草也已被提炼,药材商将“药渣”用啤酒浸泡,误导消费者以为是真货?没有经过萃取的虫草外观饱满?色黄而亮,现在市场上至少70%的冬虫夏草,都被提取了有效成分,干巴巴的,虫体较硬,也没有香菇一样的香气?
即使正规药材市场,都充斥着以“药渣”冒充的正品,这让制药厂也很头疼?不买就得停产,买了药品质量肯定有问题?权衡再三,最终还是经济利益占了上风?
以下这些药材都发现过”被萃取”现象:人参?西洋参?党参?冬虫夏草?黄连?黄柏?牡丹皮?首乌藤?金银花?连翘?八角茴香?山茱萸?连翘?桔梗?淫羊藿?川贝?五味子?益母草?泽泻?白术?鸡血藤,柴胡?穿山甲?紫河车等?
如果说从前的中药造假,还只是在等级上以次充好,如今则是花样百出了?
骆诗文曾跑遍了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总结出来常见的造假手法有山肉萸掺进葡萄皮,黄芩中掺桑寄生,用塑料做穿山甲甲片,把树枝包上毛皮包切成片冒充鹿茸,在海马肚子里灌玻璃胶,往虫草上粘铅粉……中成药造假则更有隐蔽性?
比如衡量萸肉的质量标准是熊果酸的含量,一些药厂就往里掺山楂,结果一样达标,疗效只有天知道了?
救救中药,救救中医求医问药的人们经常感叹,找到合格的好中药难,找到一位好中医,就更难了?医之用药如用兵,须有良医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才能精确打击?
但中国还有多少中医专家呢?
“过去能被国家外派给其他国家领导人治疗疾病的‘名师’已基本上没有了,只有高徒这一称谓,其中中医有人,计划让他们再带上一批具有一定中医水平的中年中医,总数达到人?”骆诗文谈道?
凡是师傅带徒弟的,基本上是学徒出身,没有这种学历,一律不能考执业医师,也就无法行医?仅有一条狭窄之门,允许七八十岁的带五六十岁的,五六十岁的带四五十岁的?如此以来,只有提高,没有继承?
“我在中医药局好几年,问老中医:‘你带了几个徒弟?’他说上面给安排的,又不是我自己带徒弟?如果是我自己带徒弟,肯定会像亲生儿子一样教他?现在我都七八十岁了,徒弟五六十岁,他都形成自己观点了,能跟我学什么?什么也学不了!中医这不是等死吗?前年我写了调查文章,有领导批示我反映的问题很好,要允许中医带徒弟,可惜下到执行层面就不了了之?”
吕柄奎被誉为中医泰斗,他的儿子吕嘉戈告诉记者:”从中医人数上的变化,就能说明问题?西医人数,从年到年,增长了70多倍,达万人?而中医从年的7~30万人,达到年的7万人,实现了零增长!况且这7万人和55年前的那7万人,医疗水平无法相比?”
医院被废止,中医药就开始走上了不被重视之路,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如今更是日渐风雨飘摇?
“中药现代化没错,只是我们的路走错了!”着名专家张吉林认为:“中药要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而不是全盘西药化?”
一位评论者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角度:“目前西医?中医,西药?中药,谁更科学,以我们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做出判断?所以最关键的不是谁先压倒谁,而是先保护,不要让两大体系中的一个先行消亡?”
往期精彩内容
案例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药物研发带来的变革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