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痛风这种疾病的密码,得从它的前世今生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对于痛风这种疾病来说,现代的人们都知道这是由于“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临床主要以“突发单个跖趾、跗、踝关节红肿剧痛”为基本特征,常以“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为典型症状,且会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及时治疗可以迅速控制症状,且控制症状后,一如常人,但比较令人痛苦的是,它的复发率极高,说不定哪天深夜就会突然发作,让人猝不及防。那么,痛风这种疾病是否能够破解呢?当然,要想破解痛风,就得先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对于痛风这种疾病来说,在中医的几千年发展中,最早使用“痛风”二字作为病名的始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他的《格致余论》中就是以“痛风”二字正式命名此病的,对其病因也有描述,“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并在《丹溪心法》中还创下了“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但是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有没有对痛风的研究呢?自然是有的。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痹论”专篇,并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对于痛风出现的疼痛原因,则有“痛者,寒气多也”的论述,并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是痛风患者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病机方面也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表述,但在《黄帝内经》时期,还并没有治疗痛风的方略,但对病因病机却有高屋建瓴的认识,对辨证施治指明了方向。

对于痛风的证治,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对于痛风的病因,张仲景有新的发现,“肥盛之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这一点明确表述了痛风的发病与饮酒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与现代医学的研究十分吻合。该如何治疗呢?张仲景认为,“诸肢节疼痛,身体赢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主之”,“病历节,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沉紧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脉沉而细数者,越婢加白术汤主之”。

在朱丹溪之后,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脚气》中指出,痛风的发病原因是: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对于治疗方案,也提到了“敷熨淋洗”的方法,即“凡脚气肿痛之甚者,可用敷药以散之,或用椒艾囊以温之,或用香散之药煎汤以洗之,如百草煎,及防风、荆芥、威灵仙、艾叶、苍术、蛇床子、当归、乌药之类,皆可用。或单用紫苏,或忍冬藤煎汤淋洗之,俱妙”。

明代著名医学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指出:“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煿、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在治疗上,则以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为主。清代著名医家林珮琴在《类症治裁》中这样说道:“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对于治疗方案,也给出了很多方药,尤其是乌头汤、加味二妙散、乳香定痛丸等最具代表性。

梳理了几千年的中医对痛风的深刻认识,对于痛风的破解有着指导意义。正所谓,通今必博古,无古不成今。从古代的中医对于痛风的认识,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于痛风的攻克,方药治疗的作用其实并没有预防和饮食控制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诸多痛风患者对于饮食控制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在破解痛风的过程中,也希望痛风患者能够自己帮自己一把,合理控制饮食,让医者的方药真正能够直达病所、直捣黄龙。

Hello,伙伴们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tp/11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