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国医周水金”。这是第期内容。周医生健康咨询zsj
时间:-9-22,正是秋分时,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人物:余老师,丁老师,刘经理(德盛华医药公司),任院长(大川卫生院),几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任之堂学生.....
地点:十堰市茅箭区大川镇周围(大川、小川、赛武当)
这次首先要感谢药物公司的刘经理,是他策划了这次大川采药行,以前我们上牛头山、四方山,那是小采药,小见识,这次前往大川,深入深山老林,那是大采药,大见识啊!
这次大家都体会到了什么是“到处是草,到处是药”的境界。
早上,我们各自带好工具,有采药必备的药篓子,这个药篓子可是张玲特别从云南寄过来的,云南当地手工编织的精品,当然还有药锄头,砍刀,剪刀,袋子,斧头等。更重要的还有干粮,昨天老师早已经准备给我们每人买了一大袋包子。
今天早上我们7点40分准时到汽车南站,在这里坐上6路车,半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到达风景秀丽的大川小镇。这个小镇是十堰市人民节假日最喜欢去玩的一个地方,你只要坐着车看到路上到处都是山庄就知道了。我们在公车上时,还碰到几十个驴友,他们装备全面,他们非常惊讶这个时代还有上山采药的,对我们啧啧称奇,而且还能配上这最原始的药篓子。
这是山脚下的一张集体照,这次能够拍到这么多草药,以及美丽的图景,最辛苦的是张玲了,她从始至终都忙着拍照认药,很少有时间闲下来观赏周围美景,而且从始至终她也只留下一张照片,那个戴帽子女孩子就是张玲,你们能认出来吗?
在我们拍合照的桥下,溪流清澈。
向晖一下子跳下去,从那笑容里面,任谁都能感受到——回归自然真好!很多游客都会在这里嬉水驻足,寻找奇石,留作纪念。
一入山分为两队,一对是采药队,一对是观光队,余老师跟丁老师带领我们采药队,这是要深入深山老林的,药物公司的刘经理带领另一队观光队,他们只沿着河边大道走。
丁老师走在最前面,这次采药认药主要由他最前面带领,丁老师在卫生局、药监局、医院工作过,神农架、武当山这些地方,灵山胜景他都跑遍过,里面的药材,都仔细鉴别过。他的脑袋里,起码有上千种中草药,一入山中,随手所指,都是认识的草药,就像一个个认识的好友一样,是那么亲切平和。
丁老师指着桥边一株快有人那么高的草说,这就是豨莶草!
这豨莶草我们采一把,揉了揉,闻了闻有一种奇异的味道,余老师说,这是治风湿病的一味良药,道家可以用这味药来炼丹。正因为它独特的气味,所以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我们发现很多治风湿痹症的药,要么就是藤类药,要么就是有它奇特的味道,好像人一闻就能归入奇经八脉一样。
关于豨莶草,民间有三种用法,一是直接采着草来熬水外洗,治痒治风湿,二是直接用这草捣汁外敷治跌打扭伤,三是直接用这草煎水内服,治风湿、高血压、肝炎。还有制风湿药丸里面,经常都少不了豨莶草这味药。
这是菊科植物马兰,在这桥边周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开着紫黄色的小花,非常美丽,据说还可以做园艺种植花卉,但它的药物功效价值更大。它能清热凉血、化瘀消食、利湿止血,在民间广泛用在感冒发热咳嗽,咽炎还有小儿疳积,外伤出血,妇人月经不调等。
《本草纲目》有一个单方,就叫马兰汤,取鲜马兰的嫩叶子,一次克左右,“不用盐醋,白水煮食,并饮其汁”,这样取马兰清热解毒跟止血消肿的作用,直接用于痔疮肿痛,热毒便血,味道又好,又简单。
李时珍称,马兰治血,与泽兰同功。可见这味药也是妇科经带病的良药。它能够入血分止血.................
看到没有,这一条条细小的藤缠满了树干,就是海金沙,不过我们用的是它的孢子,海金沙是治疗尿道疼痛的专药,本草书上称海金沙为治疗诸淋涩痛之要药,这是因为海金沙是子类药,性沉降,善走小肠膀胱经,能利小肠膀胱湿热从小便出。这是种子类药,细得像沙子一样,所以煎服的时候要注意用布包住来煎。
我们在治疗尿道结石或胆结石,配大专方专药里面,经常有这几味药,都是带金的。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听它们的名字就知道它们能消金石积。
这是射干,我们南方当地叫扇花,老君善,乌扇。你们看像不像一把扇子,我们老家遍地都是。以前我们还以为它只是盆景,不知道它的药物价值还那么高。
老师说,射干一味,乃治疗喉痹咽痛之要药也。
丁老师指着另外一片射干说,你们过来看,这里的射干还结了种子,那花刚枯萎,你们要是早来的话,逢上这射干开米黄色的花朵,漂亮得很!
川仔赶紧跑过去,摘起这黑色的射干种子来。说是要带到四川去。
背过方剂的人,想一下有哪首名方里面有射干?这首方子可是在任之堂里面治了不少疑难杂病的方子啊!
我们来看《神农本草经》怎么说:“射干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很明显,主咳逆上气的代表方子,是《伤寒论》的射干麻黄汤。喉痹咽痛的代表方子是温病的甘露消毒饮。射干这味药,不单治疗上面喉闭、水浆不入,呼吸不利,《药性论》上还用它来治女人月经闭,能消瘀血。看来这药材治上治下都是那个道理。
我们在路上正忙着采药做标本,突然来了浩浩荡荡的一队大军,我们采药小队不得不给他们让道,张玲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瞬间,迅速按下相机快门,张玲最得意这张照片了,她惊喜地说,看到没有,这领头的老羊好有气势,好大气场啊!
这两张图片,为何放在一起?因为它们两味药,就是一个奇方。左边是仙鹤草,又叫脱力草,抗疲劳效果好,治疗脾虚气弱,或外感病后,倦怠乏力,在柴胡桂枝汤里面经常可以放入它,以助身体恢复。一用就是30到50克。
右边的大家一看就知道了,那红红的不是大枣是什么。长得比较高,我们要用手把它压弯下来才能拍打照片,可惜就采到了两枚,不是所有人都能尝到的。大枣是养阴血的重要药物,很多药草果子晒干后都是干瘪瘪的,而大枣你再怎么晒,它的肉里面都是滋润柔软的,可见它滋阴养血是非常厉害的。
这里介绍一个小偏方,一般人们工作繁忙,非常疲劳,导致劳力过度,神疲乏力,但胃口又正常的,可以每天用仙鹤草30克,以等量的红枣煎成浓汁服用,调补气血,有助于身体恢复。又可以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自汗盗汗。
丁老师在前面指着那沟边的小草说,这就是老鹳草。
我们采上几株放到大道上,大家赶紧过来拍照,旁边观光队的人们就问,这草我家周围也有,是治疗什么病的啊?
余老师说,一味老鹳草,专治吊线风。这叫老鹳草,吊线风就是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
他们又问,怎么用呢?
余老师说,很简单,采上这草一大把,三五两都可以,洗干净,切碎,煎出两大碗汤水出来,称这热气,可以熏头面,然后把汤水给喝了,就管用,还可以第二次煎来洗。
这老鹳草还有传说呢!据说当年孙思邈在四川峨眉山修道时,当地不少人患了风湿,草医束手无策。孙思邈就想当地病,当地药,它正在寻思,发现有老鹳鸟在山边啄食一种草,这鸟虽然老了,带却飞得雄健有力,这鸟常年在水中寻食鱼虾,却腿脚便利,而不会得风湿。
孙思邈就想,这草肯定不简单!
于是采回去熬汤,试服,结果很多风湿病患,骨节疼痛,周身屈伸不利,服用这草有,都改善了。
孙思邈为了纪念这种草药,就称道,此草药乃老鹳鸟发现,应归功于老鹳鸟,就叫老鹳草吧!
这是什么药啊?川仔问。
还好这味药我们认识,上次老师亲自带我们到山边采过,当时还没有结子,说是要到秋天才能采到种子,这不今天刚好就是秋分了,这一粒粒的种子,不出来了吗。所谓春华秋实,秋天正适合采集种子,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这就是苍耳子!
苍耳子是什么功效呢?
王蒋把再也熟悉不过的《药性赋》脱口道,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
原来这苍耳子第一就能通鼻窍,经常配辛夷花与通草,治疗各类鼻炎。
第二它还能祛风解毒,治疗风热感冒或风热痹症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炎。西医研究这苍耳子能抗病毒,你们大家看到那苍耳子周身的刺就看到了,一般昆虫见到了,都有跑的份。
老师说,采苍耳子的时候,它们都把苍耳子放在地上用脚磨平,非常不容易。
第三苍耳子是一味风药,能升督脉清阳,朱良春老先生称,一味苍耳子治湿胜濡泄。这正是用风药治泄的特点。古人早就发现了,风能胜湿,风药能引清气上升头面,那么浊邪就能下降,脾胃升降功能一恢复,泄泻就好了。为什么会泄泻呢?《黄帝内经》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用苍耳子能把清气搬运到头面部,泄泻不就好了吗?这也是余老师经常用升阳除湿治疗尿频泄泻的道理。现在夏秋之际,湿邪浸淫、泄泻的病人一般比较多,而苍耳子这味药也是一味常用药来的。
水灯草又叫龙须草,灯心草,野席草。这味药功效可不局限于治病,以前我们洋灯时代的灯芯就是用它做的。民间古代农民上山砍柴穿的草鞋,戴的草帽,用的草绳,也是它编的。更厉害的是灯心草做的草席,那是天下一流的。
向晖说,以前在民间睡草席,那叫健康啊!睡草席的老年人长寿,草席第一它柔软,第二它能吸潮吸湿,它不像竹席那样凉利伤人。如果在空调房里面,你开这空调睡在竹席上,非常容易得感冒风湿,因为竹席碰到凉的,它就更冰凉了,而草席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这灯芯草长在向阳的山沟或水边,湿地沼泽,它最喜欢以水为伴。
老师说,你们要仔细观察药物生长的环境,它生长的大环境,往往决定它们的药物功效作用,凉利之药多生湿地,破积之药多产高峰。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不是中药的“环境学”吗?
我们来看灯心草,它最爱长湿地沼泽,所以它能清心火,利小便,导湿气下行。经常用来治疗心烦失眠,小便黄赤涩痛,口舌生疮。这都是一个道理,因为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心烦则失眠、口舌生疮,心烦则小肠热、尿黄涩。这一味灯心草,都管住了。
灯心草剥去外皮的称为灯芯,看上去有点像通草。未剥去外皮的称为灯草。这灯心草味甘淡,质轻,微凉,非常平和。
老师说,治疗小儿夜啼,心烦尿热,单用灯心草几克来煎水都有效。或者可加点竹叶。如果有小儿疳积、食积,晚上又爱哭闹的,就两味药,灯心草加鸡矢藤,非常管用。
这四味药依次为:忍冬藤(金银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
这次我们就差再采多一味药了,如果再加一味紫背天葵,大家想想是什么方子,那可是《医宗金鉴》上的五味消毒饮啊!
五味消毒饮,一听它的名字就知道厉害了。那可是专门治疗疮疡痈肿的名方啊!这方子里面的药物一派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专治疗红肿赤痛的各类外科阳证的疮疡,如果是漫肿无头,不赤不肿的阴证疮疡禁用,因为这五味青草药一派寒凉,转灭毒火。
我们现在一味药一味药来看吧,第一味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凡疾病病位偏上偏外偏于体表偏散的,都是用金银花的依据。如果病位偏里偏下片内的毒热呢?那当然选大黄无疑了。
第二味野菊花,那叶子一看跟菊花都是一个模板出来的,毛泽东的“战地黄花分外香”说的黄花就是这野菊花。这野菊花一开起来,漫山遍野都是。
古人说:“真菊延年,野菊泄人。”这是说,真正的白菊花或黄菊花,具有养生明目之功,可以延年益寿,但野菊花苦寒之性远大于白菊花跟黄菊花,所以有火毒泄火毒,没火毒泄伤人。
注意!凡清热泻火的药,都偏寒性。所以脾胃虚寒,面苍白,手怕冷,大便溏泻的病人,要慎用。如果吃后肚子凉凉痛,不舒服应该立马停止。因为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买菊花来泡茶喝,不知道上热下寒的体质,不应该轻易服用菊花。
第三味是紫花地丁,李时珍称它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本草纲目》曰:“紫花地丁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古人不单用这位药治疗外科疮疡,还用它治疗黄疸喉痹,取它邪热除湿之功。比如,有个单方专治疗黄疸内热,就用紫花地丁研成粉末,每次15克,用酒送服,取效。
第四味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一般黄花地丁是春天花开得最茂盛,可山中四季都是春啊!我们看着黄花地丁开得多漂亮。一味蒲公英可是治疗乳痈的专药。《本草纲目》云:“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犹佳。”
比如,单味蒲公英捣烂取汁,敷眼或者点眼,可治疗沙眼痒痛。又比如单味新鲜的蒲公英捣烂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民间又叫大脖子病。
蒲公英又叫做黄花苗,民间把这味野菜当作上品,做成凉拌,口干好,又有保健养生的功效。现代研究蒲公英不但可以治疗白发,还可以保护皮肤,防治脸上雀斑皱纹色素沉着。所以在脱发、痤疮、皮肤炎等常见病的治疗中,通常可加入它。
一般我们想乌须发的药应该是补肝肾的,但这蒲公英是清热解毒药,居然还能凉血乌须发,李东垣还称之为“肾经必用者”。不应该局限于一般药书上所说的主治。
原来蒲公英是甘平之剂,能点朗肝肾。这是古人之语。可见蒲公英不单入胃经,还入肝肾经。清热之余还带补,凉血之剂还能养阴。
余老师说,要注意草药的偏门功效,一味蒲公英专治妇人乳痈肿,这是学中药的人知道的。但《本草纲目》说的蒲公英能“乌须发,壮筋骨”,就是它偏门的功效,鲜为人知。
这是什么?
丁老师说,千里光。
学生说,听起来好有气势啊!
没错!这千里光听它的名字就能想象到它的功效,千里光又叫九里明,就它可以做成眼药水。用来点眼,可以治疗急性眼结膜炎,效果还不错。
千里光是菊科多年生藤本之物,全草都可入药。《本草纲目拾遗》称千里光为外科圣药。
老师说,凡是称为圣药、妙药、要药的,你们都要特别留意研究。用好,只一两味圣药、妙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辛夷花为鼻炎圣药,川芎、血竭、地龙为通脉三圣药,如同血管清道夫,益母草、当归为妇科圣药,阿胶为补血圣药,生姜为呕家圣药,西瓜霜为喉科圣药,连翘为疮家圣药,防风为风家圣药,三七为伤家圣药……
我们再回到这千里光来,俗谚说:“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原来这千里光,治疗疮毒痈肿,只需用它单味药煎汁内服外洗都有效。如果是疮疡轻症,比如冻疮单用千里光外洗就可痊愈,冻疮日久就需要借助黄芪这些托里外透的药。我们来看《石恩骏临床方药经验集》的冻疮外洗方,他称此方非常好:
“千里光克,水煎候稍温时浸洗患部,每天数次,水温和为度,不可过热,更不宜凉,两者皆伤气血经脉,不利于病。”
茵陈这味药,经冬不死,春季因陈旧的根而生,故名茵陈或因陈。茵陈也可做菜、做药,茵陈一二月份的嫩苗可做菜,三四月份就是茵陈蒿了,可做药用。
古人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也有种说法叫:“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是因为不同经纬度与海拔气候有所不同。
但不管怎么样,茵陈这味药要称着它越冬的植株长成新植株前采收,那么就会发出奇异的香气,是茵陈藏了一个冬天的精华,它的挥发油含量非常丰富,一旦新的植株长高大后,它的药效价值就彻底发散掉了。所以到五六月份砍回来的只能当柴烧,做不了药。
茵陈这味药,大家都知道是治疗黄疸之妙药,湿热黄疸有茵陈蒿汤,即茵陈、栀子、大黄,是《伤寒论》张仲景的方子,寒湿黄疸有茵陈术附汤,可见黄疸不论寒热,茵陈这味药都可配入,都可通用的。
关于茵陈有个传说,华佗曾治一黄痨的病人,苦无良药,久治不愈,过了一段时间,病人却突然好了,华佗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
华佗一看,不就是茵陈吗?然后他就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着服用,但却没有效果。
华佗又去问这个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茵陈,这病人说是三月份的茵陈。
华佗马上醒悟到,春三月,此谓发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这时茵陈药力具足。
第二年春天华佗就采集了很多三月的茵陈,给黄痨病人服用,结果吃一个好一个,但奇怪的是三月份以后的茵陈,就没有这个功效了。
为了摸清茵陈的药性,华佗第三年就把每个月份的茵陈根茎叶,分别进行试验,结果发现,二三月份幼嫩的茎叶,治疗黄痨特好。故起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茵陈”的传说。
华佗恐后人知道此药,但不知如何用,于是作诗曰:“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五月当柴烧。”
这葎草又叫拉拉藤、拉拉秧,农民都把它都称为农业害草,因为这葎草第一它常常的蔓藤会缠死农作物,第二它生长速度超快,善于跑马占地,掠夺阳光养料。
不过这生长于田野山沟边的葎草却也是一味好药来的,葎草我们看它的叶子有五个角,像龙爪一样,故又叫五爪金龙。它的气味甘苦寒,主治尿血、石淋、膏淋,以及皮肤各类炎症、虫蛇咬伤。它是泌尿系统的一味专用药。
夏秋季长得特茂盛,专治夏秋季的病,夏秋季人们体内积热不解,或汗出不畅,皮肤容易生各类炎症小疙瘩,就直接用新鲜的葎草煮水洗澡,既能解毒也能止痒,还可以预防小儿痱子。未长痱子可以预防,既长痱子可以消褪。
这里有两个民间偏方,一个是内服方治疗小便膏淋、尿血,直接用葎草根绞汁,加上醋来服用,就有效果。另一个是外洗方,用葎草煎成浓汤洗澡,治疗遍身癞疮。
高良姜是著名的南方药草,是姜科植物,带有淡淡的樟脑味。
丁老师在一件农舍旁边指给我们看,有个学生说,要不要挖啊!
老师连忙摇手说,这是山中农人种植的,不可随便采挖。
所以大家只能远观,不能近挖了。
这高良姜可是烹调用的五香粉原料之一。上次萧道长在太白山传给老师一个治脱发的方,方子有五味药,分别为:高良姜,山奈,牛蒡子,肉桂,丁香。用这五味药磨成粉,冲服。我们用最精简的放歌,凝练为:高山牛肉香,善治脱发良。
学生一起听了都大笑说,这首方歌,一历耳根,没齿难忘!
这首方子说是验方,那是真有效验,老师试用过好几例,最明显的就是福建来的患者斑秃,戴了帽子,唯恐人见。吃一个疗程,半个月左右,第二次来复诊时,居然就长出毛茸茸的小发。
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案例,在油麻菜博客上也有。
当时用这个方子时,还是老王眼睛雪亮,他一看就说,咦!这个方子除了牛蒡子外,其他四味药不都是香料,用香料来治病高啊!
确实,芳香能醒脾,高巅之上唯方药可到,高巅之上香料也能上达,就像我们老远闻到香料,整个脑窍都像打开一样。中医取这个象,毛孔打开,细胞活跃,不就长毛发了吗?
学汤头时,我们都喜欢那些两三味药的验方,比如失笑散、金铃子散、二妙散、交泰丸等,这里有一个良附丸。是由高良姜跟香附两味药组成的,乃《良方集腋》上的方子。治疗寒气食积胃痛效果超好,方书曰:“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引起,遂至终身不愈。直接用高良姜、香附二药,焙干,研末。如果疾病因愤怒而得加重病情,就重用香附,轻用高良姜。如果疾病因吃了生冷受了寒得的,就重用高良姜,轻用香附。用米汤水或姜枣水送服。”
故《本草求真》称:“高良姜与香附同用,能除寒祛瘀。”
顺便提一下,高良姜可是驱风油、清凉油、万金油里面的主要原料,可见高良姜不单做香料,还作用于去除剂、药酒,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它:“性甘辣,又清凉,既能除烦热,又可利小便,能通三焦气滞,且明目祛瘴。”
高良姜主要是温胃散寒行气消食止痛,主要治疗胃寒痛、食积不化,但它除湿的功用不强,所以经常要配上苍术效果更好,或者用苍术炒高良姜。现代研究高良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都是通过健运脾胃,化散郁滞,使气血能够分布到四肢去。因为脾胃为气血之源,水谷之海,脾主四肢。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白癜风可以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