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可能与遗传、病毒和细菌感染、代谢紊乱、内分泌机能障碍、免疫紊乱、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的顽固且易复发的慢性红斑鳞罔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和红皮型等几种类型。
中医称此病为:白疕、牛皮癣等。《外科大成》云:“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疕.俗称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外科证治全书》云:“白疟,一名它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拆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因岁金大过,至秋深燥金用事,易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本病以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以多层银白色鳞屑为临床特征: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春冬季易发或加重,夏秋季多缓解,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一3%。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组织病理:表皮改突出现较早,主要为角化不全,有时角质层内或其下方可见Munro微脓肿,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肥厚,表皮嵴延长,真皮乳头部血管扭曲扩张,轻度增厚,乳头上方表皮变薄,真皮上部有轻度至中度炎细胞浸润等可诊断为银屑病。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皮肤病理、相关免疫学检查、腹部超声、咽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血液流变学检查、微循环检查等。
二、情志调护
家属应多陪伴患者,给予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及时疏导、勤与沟通,可采用倾听、言语开导、移情易性、顺情解郁、暗示调理等方法安慰病人,使患者心情舒畅、保持良好情绪,避免其急躁不安及恼怒。
1、对白疕病患者情志致病情况进行评估调查,如使用焦虑测评量表等。
2、通过健康宣教、集体心理疏导和单独心理治疗等多层次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情志致病,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中医护理效果。如通过网络微博,宣传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等。
3、建立“银屑病患者病友会”,利用“世界银屑病日”、“银屑病患者关爱”等系列活动,开展医、护、患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
三、起居调护
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合理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避风寒、风热,调情志,以免上呼吸道感染、心情忧郁可加重病情。此外还应避免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切忌用热水烫洗。
1、注意冷暖调摄,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感冒。
2、保持床单位清洁,选用柔软、纯棉制品,减少摩擦。
3、保护皮肤,勤修剪指甲,防止搔抓及强力刺激;禁用热水烫洗,避免外伤及滥用药物。
4、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避免风、湿、热邪侵入。
5、鼓励患者加强健身和文体活动,可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操锻炼。
四、饮食调护
一般给予普食,少食鱼虾、羊肉、牛肉、狗肉、鸭肉等油腻食物及醇酒、蒜、葱、辣椒、等辛辣、香燥、刺激性发动风之品。可结合自身情况采用以下辩证施膳:
1、瘙痒者禁食辛辣腥发动风的食品,如牛羊肉、鹿肉、狗肉、海鲜、辣椒、花椒等。
2、皮损部位大量脱屑的患者,应提高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量,宜食禽、畜、蛋、奶、植物蛋白等,必要时可使用营养素补充剂。
3、告知患者注意观察可能引起病情发作或加重的食物,对可疑食物避免食用。
4、建议选用蒸、煮、炖等方法烹制食物,避免烟熏、炙烤、油炸等。
5、血热证:宜食清热凉血、清淡的食品,如雪梨、藕粉、莲子、西瓜等。食疗方:绿豆百合汤、地黄马齿苋粥。多饮水、忌狗肉、巧克力、芒果等热性食物。
6、血燥证:宜食调理脾胃、平补清补、滋阴润燥的食品,如瘦肉、蛋类、鸭肉等。
7、血瘀证:宜食健脾利湿、活血散瘀的食品,如薏苡仁、山药、山楂、红糖等。
五、并发症调护
1、寻常型白疕若伴有继发感染,宜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进展期白疕除中药外,可给予维甲酸制剂。
2、特殊型白疕全身泛发脓疱型、红皮病型,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3、关节型白疕因伴有骨质破坏,故需早期应用慢作用药,如甲氨喋呤,磺胺硫氮吡啶等。
六、中药外治调护
1、最好用枯矾药浴(枯矾,野菊花g,侧柏叶g,花椒g,芒硝g,煎水淋浴或泡洗)以除去磷屑,增强外用药物疗效,但红皮病型不宜用。
2、进行期和红皮病型,可选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或以黄连膏、5%~l0%硼酸软膏外搽。血热证,皮损色红者。选取清热凉血、燥湿解毒中药湿敷,按3%~10%比例加水煎汤待凉,以8层纱布浸湿后贴敷患处,每次20~40分钟,每日1~2次。
3、血燥证、血瘀证,皮损色暗或淡,静止或趋于消退者根据病情选用养血活血润燥止痒药物,煎汤浸浴或熏蒸,每次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静止期也可用5%一10%硫黄软膏或煤红膏外搽。或可选用矿泉浴治疗。
4、慢性肥厚性皮损,用5%一10%硫黄软膏、雄黄膏、疯油膏或2号癣药水外搽。也可根据病情选用清热解毒、润肤止痒等中药软膏外涂患处,以安抚为主,避免刺激,每日2次。肥厚皮损可使用封包方法。)
注意:进行期和红皮病型患者,局部皮损避免应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七、健康指导
向患者讲解本病特点、治疗过程、用药常识、预防复发措施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合理调配饮食,戒烟戒酒,避免外伤和滥用药物,以防本病复发。
八、外洗调护
1、用石榴皮1份,炒炭研细末,麻油3份,调成糊状外用。
2、用鲜喜树叶、楮桃叶、侧柏叶、艾叶,煎汁外洗。
3、用花椒、枯矾、朴硝、野菊花、苦参,煎汤沐浴,亦有一定疗效。
九、拔罐调护
适用于肌肤丰厚处,皮损肥厚、顽固经久不退者,进行期禁用。可采用走罐疗法,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冲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每日或隔日1次。
十、中医辨证非处方中成药推荐
常用中成药
可酌选青黛片0.5克,每日2次,每次4粒。或虎杖甙片剂,60毫克,每日2次,每次毫克等。还可参考如下辩证推荐选药:
1、血热证:新出皮疹不断增多,迅速扩大;皮损潮红,银白鳞屑,有筛状出血,瘙痒,可伴有尿黄,便干。舌质红,舌苔薄黄或白;脉弦滑或数。推荐中成药:可选用消银颗粒、复方青黛胶囊、清开灵口服液(颗粒)等。
2、血燥证:皮损淡红,干燥脱屑,可伴有皲裂,口干咽燥。舌质淡,舌苔少或薄白,脉缓或沉细。推荐中成药:可选用四物合剂、六味地黄丸等。
3、血瘀证: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退,颜色暗红,鳞屑附着紧密,女性可有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推荐中成药:可选用大黄蛰虫丸(胶囊)、血府逐瘀丸(胶囊)等。
十一、常用单验方
1、土茯苓30克,忍冬藤15克,草河车15克,白鲜皮15克,北豆根10克,威灵仙10克,槐花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适用于皮疹鲜红伴有咽痛、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的患者。
2、生地30克,丹参15克,元参15克,麻仁10克,大青叶15克,北豆根10克,白鲜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适用于皮疹暗淡的患者。
3、乌蛇30克,全蝎10克,露蜂房10克,苦参10克,蝉蜕10克,丹参10克,银花10克,制首乌15克,三棱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适用于久治不愈的患者。
十二、常见症状/证候调护
1、皮损潮红、鳞屑
(1)观察皮疹部位、颜色、形状、鳞屑、有无出血点及同形反应。如突然出现全身弥漫性潮红、大量脱屑,并伴有高热等症状或皮肤痛痒剧烈时,立即报告医生。
(2)禁用热水烫洗皮肤,避免外伤等。
(3)遵医嘱中药湿敷、涂药。
(4)鳞屑较多的患者宜在擦药前温水洗浴,轻轻去除鳞屑;皮损处留有其它药物时宜用棉球蘸植物油将其拭去;当患处结痂较厚时,用植物油或清热解毒软膏,如黄连膏、化毒散膏厚涂,待痂皮软化去除后再行涂药。
(5)头皮部位的皮损,擦药前宜把头发剪短;女患者不愿剪发时,可用梳子将头发分开再上药。
2、皮损淡红、干燥脱屑
(1)观察皮疹部位、颜色、形状、鳞屑情况。
(2)遵医嘱中药药浴、薰洗、涂药。
3、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退
(1)观察皮疹部位、颜色、形状、鳞屑情况
(2)遵医嘱中药涂药,涂后选用塑料薄膜或纱布封包患处。
(3)遵医嘱中药药浴。
(4)遵医嘱拔火罐,适用于肌肤丰厚处。
4、瘙痒
(1)评估瘙痒程度,观察皮肤有无抓痕、血痂、感染,是否影响睡眠等。
(2)宜选用干净柔软的纯棉衣服,可用手轻轻拍打痒处。
(3)保持皮肤清洁,选用温和、刺激性小的洗涤用品,水温适宜。
(4)遵医嘱中药涂药、药浴。
(5)遵医嘱中频治疗:取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5、便干
(1)评估排便的次数、量、性质。
(2)告知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指导进行腹肌锻炼。
(3)腹部按摩: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日2~3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胃俞、脾俞、关元、中脘、支沟、天枢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肺、便秘点等穴。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宜饭后一小时服用,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中药注射剂
注意事项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每次6~8小时,每日1次。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拔火罐
注意事项
适用于血燥、血瘀证患者。在肌肤丰厚,皮损肥厚处,遵医嘱采用拔(走)罐法,每日或隔日1次。
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穴位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贴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湿敷
注意事项
适用于皮损色红者,药液温度20~25℃,以6~8层纱布浸湿,用双钳夹起或戴无菌手套将其挤干(以不滴水为度),将湿敷垫紧贴在患部(中间不能有空隙),每隔20分钟更换一次,持续时间40分钟,每日1~2次。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外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中药熏洗
注意事项
适用于血燥、血瘀证。遵医嘱中药煎汤,熏蒸温度50~70℃为宜,待药液降至38~42℃时拭洗,每日或隔日1次。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药浴
注意事项
适用于血燥、血瘀证,皮损色暗或淡,静止或趋于消退者。遵医嘱中药煎汤浸浴,每次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1.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药浴。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室内要通风。
6.注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控制。
7.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9.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10.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11.药浴室内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
12.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3.操作完毕后,记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涂药
注意事项
薄涂患部,揉擦使之均匀,每日1~2次。血瘀证,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退的患者,宜厚涂,涂药后可选用塑料薄膜或纱布封包患处,每日1~2次。
1.遵医嘱实施中药涂药。
2.护理评估
(1)既往史及过敏史。
(2)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涂药前清洁局部皮肤,遵医嘱执行涂药次数。
4.水剂、酊剂用后须塞紧瓶盖;悬浮液须先摇匀后涂擦;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摩擦,使之渗入肌肤。
5.局部涂药不宜过多、过厚,以免堵塞毛孔。
6.面部涂药时防止药物误入口及眼睛。
7.局部皮肤如出现丘疹、奇痒或肿胀等,应立即停用,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中药外洗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洗。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
3.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洗的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5.注意药液温度,控制在37~40℃为宜,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
6.外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及时擦干汗液。冬季注意保暖。
7.年老体弱者进行外洗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8.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外洗用品专人专用。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洗液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欢迎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可赞赏资助
林文强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