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李耀谦痛风汤治痛风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痛风案

医院名中医工作室整理

赵某,男,37岁,于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主诉痛风7年。形体壮实,面部皮肤红光油腻,现右肘关节,左拇指关节疼痛时发时止,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活动后患处关节疼痛明显,大便溏薄,肛门觉热,粪色深黄,小便略黄。无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细。

诊断:痛风。辨证:湿热入络。

处方: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化裁。青连翘20克,杏仁15克,赤小豆30克,红枣20克,桑白皮15克,炙甘草5克,伸筋草20克,土茯苓50克,海螵蛸20克,嫩桂枝10克,7剂。

二诊(年12月11日):前药后疼痛大减,守方续进7剂。

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原方主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广东医院刘志龙教授在治疗本例痛风案时指出:临床不少医生认为用此方时当脉浮,其实脉浮有表证时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并非仲景原意,是后人因方中有麻黄、生姜、连翘等走表之药,所以认为此方有解表功能,从而认为当脉浮有表证时运用此方效果才好。其实仲景原文说的是“伤寒瘀热在里”,也就是说“伤寒”(表证或里证)以及“瘀热在里”(里证)皆可运用。

运用此方时,刘志龙教授见脉沉者常去麻黄、生姜等解表之药,如本案即是去麻黄、生姜加伸筋草、土茯苓、海螵蛸、嫩桂枝通络祛湿,主治由湿热兼表,转而变为主治湿热入络,从而更符合病情需要。海螵蛸一药临床常用来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刘志龙教授指出海螵蛸其实还有通经络的功效,乌贼骨(又名海螵蛸)的配伍应用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四乌鲗骨一藘茹丸”,原用于治疗血枯经闭,从而可推之本药有通经络之效,而《要药分剂》则直接说明其有:“通经络,去寒湿”的效果。

名医名方:李耀谦:痛风汤

李耀谦,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扬州市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谦”字门儿科中医术传承人之一。在国家及省级学术会议以及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尿崩症辨证分析》等十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优秀论文奖。参加《现代中医内科学》《淮扬饮食文化史》的编写,自著《谦字门鳞爪》一部。擅长内科、儿科、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主张融伤寒、温病学于一炉,力主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相互贯通融会,相辅相成,以决病之所在而治之。治法上主张治急性传染病,以祛邪为主,时时顾护阴液,以扶阳为第一要义;治慢性病,注重调理脾胃,滋补肝肾,善于把药调和食疗有机结合。

药物组成:忍冬藤30克,薏苡仁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海藻15克,山慈菇15克(先煎),炒黄柏5克,苍白术各10克,知母10克,白芥子10克,豨莶草10克,干地龙10克,木防己10克。

功能:清热消肿止痛,主治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方解:黄柏、知母清湿热;忍冬藤、木防己、干地龙活血通络;生石膏助黄柏、知母清热;苍白术助黄柏燥湿;薏苡仁、豨莶草、干地龙清热化湿,解痉止痛;白芥子、海藻化痰散结;山慈菇逐瘀化痰,散结解毒。诸药协同,达到清热、消肿止痛的目的。

加减运用:局部焮热痛剧,加飞滑石10克(布包),寒水石30克(先煎);红肿退而痛不除者,去石膏、海藻,加片姜黄10克,蜈蚣两条;肾功能不全者,去木防己。(医院汤红芳整理)

赞赏

长按







































兰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医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cf/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