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木瓜
4.6.1释名习性
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成熟果实。本品为梨果,形如小瓜,外皮呈黄色或黄绿色,味酸,口嚼有木渣感,故名木瓜。
另有一原产南美洲的物种“番木瓜”,十七世纪传入我国,如今已成为大众化水果,也常被简称为“木瓜”。
图1贴梗海棠
4.6.2加工炮制
9~10月果实成熟采收,置沸水中煮5~10分钟,捞出晒至外皮起皱,纵剖为2~4块,再晒至颜色变红为度。安徽宣城产者为宣木瓜。
4.6.3性味归经
酸温,入肝脾二经。
4.6.4功效
1)舒筋活络:木瓜味酸性温,入肝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佳。
2)化湿和胃:味酸性温,有和胃化湿之效。
4.6.5鉴别应用
生木瓜平肝舒筋力胜,用于风湿痹痛,脚气浮肿。炒木瓜和胃化湿力强,用于湿伤脾胃,呕吐泄泻,赤白痢疾。
木瓜与白芍均治筋病,对于转筋(筋脉牵制挛急),筋急之病都可使用。但木瓜功在化湿舒筋,主要用于湿胜导致的霍乱转筋及湿痹关节屈伸不利。白芍养血敛阴柔肝舒筋,即用于阴血不足的筋挛,抽动。木瓜化湿和脾,治吐利脚气水肿。白芍养阴柔肝,治阴虚阳浮之证。
4.6.6《本经》性味
-。
4.6.7各论
《本草纲目》:木瓜所主霍乱转筋吐利、脚气,皆脾胃病,非肝病。肝虽主筋,转筋为湿热或寒湿侵袭脾胃所致,故转筋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属阳明也。木瓜治转筋非益筋也,乃理脾而伐肝也,酸温以收脾胃之耗散,借其走筋以平肝。《素问》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本草求真》木瓜酸涩而温,属性敛之品。暑湿伤人,挥霍缭乱,吐泻交作,未有不累脾胃而伤元气,损营卫而败筋骨者。木瓜酸涩,可疏湿热,可敛损耗,故补脾舒筋而敛肺。若真肺胃虚弱,则不可常食,或食之太甚,则有损及齿与骨,因其收敛而肝极。
《本草思辨录》:古人用木瓜治脚气脚痿,腹胁胀满,多与辛温药为伍,不外驱寒湿二邪,敛浮散之气,虽功在降抑,而终不离乎敛。故其治筋病以转戾为宜,拘挛则非其所长。
4.6.8配伍应用
1)配吴茱萸:吴茱萸行气散寒,温经止痛。其辛热能散能温,苦能燥,故所治皆取散寒温中,燥湿解郁。木瓜酸温,擅长和胃化湿,活络止痛。二药相辅,能活络化湿,通络除滞。
2)配木香:木瓜酸温,利湿和脾,舒筋活络,为治霍乱转筋的要药。木香辛苦温,可健脾胃,苦香化温。二药合用,健脾除湿舒筋。
3)配乌梅:乌梅酸涩,为清凉收涩之品,既能敛肺涩肠,和胃生津,又有止泻安蛔止吐之功;木瓜酸温气香,酸入肝,舒筋活络,温香入脾,能醒脾和胃化湿,生胃津助消化。二药相合,疏肝和胃,理脾化湿,用于胃阴不足,口干口渴,食欲不振,霍乱吐泻。
4)配薏仁:薏仁甘淡,有健脾利湿,舒筋除弊之功。木瓜酸温,能利湿理脾,舒筋活络,二药相助,祛湿舒筋作用增强。适用于夏季伤暑,吐泻并做,腹痛转筋,脚痛筋软,脚气浮肿。
5)配罂粟壳:罂粟壳酸涩而性平,入大肠经,有涩肠止痢之效。木瓜酸涩温入肝脾经,有舒筋活络,化湿安脾之功。二药相辅相成,化湿和胃,涩肠止泻作用增强。常用于久泄久痢之证。
6)配川芎:川芎辛温,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调经,又能行气开郁止痛;木瓜酸温化湿活络。二药相伍,舒筋活络,祛风止痛作用增强。
7)配藿香:藿香芳香行气,化湿畅中,助脾胃之气而止呕。二药相伍,同入中焦脾胃,相得益彰。
4.6.9禁忌
-。
4.7络石藤
4.7.1释名习性
夹竹桃科藤本络石的带叶藤茎。本品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藤。
4.7.2加工炮制
秋末冬初,叶未落前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4.7.3性味归经
苦微涩,微寒,归心肝肾三经。
4.7.4功效
1)通络治痹:风寒湿邪侵袭肌肤经络,流注关节,郁久生热而见关节疼痛,灼热红肿,屈伸不利,遇寒得减,或见发热口渴,心烦尿赤,苔黄脉数。络石藤苦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祛风通络,尤宜于热痹。
2)凉血消痈:湿热内蕴,经络阻滞,气血凝涩,发为痈肿,表皮炘红,灼热疼痛,化腐成脓。络石藤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臃肿初起常用。
3)清利喉痹:喉痹,咽喉红肿,干涩灼热,属于实证,治当泻火。络石藤苦寒,清热凉血,利咽通痹。
4)湿热白浊:湿热下注,渗入膀胱,证见小便浑浊黄赤,烦热口渴,肢倦身重,腰膝酸痛,舌苔厚腻,脉象濡数。络石藤苦能降泻,寒可清热,且可补肾。
4.7.5鉴别应用
络石藤和薜荔藤都可以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络石藤力强,又治湿热白浊。薜荔藤力弱又有强壮作用。
络石藤和青风藤皆可祛风湿,通经络。可治疼痛拘挛,屈伸不利。然络石藤微寒,适于热痹,青风藤利小便,适于湿痹。
4.7.6《本经》性味
味苦温,主风热,死肌,壅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为上品药。
口干舌焦,臃肿不消,喉舌肿:皆苦寒降泄之功。
主风热死肌:利关节之意,舒筋活络,宣通痹痛。
4.7.7各论
《本草纲目》络石藤气味平和,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服之当浸酒。
《本草正义》:络石藤,本经谓之苦温,盖以其能通络活血而言。然本经主治纯是热证,则其非温热可知。故别录改作微寒。此物善走经络,通达肢节,主风热死肌,治痈肿,喉舌肿,皆苦寒降泄之功。今用治舒结活络,宣通痹痛甚验。别录谓其除邪气,则以邪热言。凡本经别录邪气二字,所赅最广,其实各有所主,并非泛辞,读者以意遂之,自能悟到,不能混作一例看。
4.7.8配伍应用
1)忍冬藤:忍冬藤甘寒,清热解毒,善疏经络风热。二药配伍共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2)配皂角刺:皂刺辛散温通,药力锐利,为消肿脱毒溃脓常用品。络石藤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得皂角刺协助,直达病所,一辛散一苦泻,一温通一寒清。相辅相成,共治毒痈。
3)配射干:射干苦寒入肺经,散血消肿,解毒利咽,络石藤与之性味相近,能降泄消肿,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喉痹。
4)配茯苓:茯苓甘淡,渗湿利水,为纯正之品。络石藤清热解毒,热去湿利,共治湿热下注,小便白浊。
4.7.9禁忌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