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初诊
李某某,女性,31岁,家庭主妇,福州人,无药物过敏。
主诉:颜面散在皮疹红而作痒,部分隆起、化脓2月余
病史: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两颊及下颌处散在红色皮疹,压之不褪色,右侧面颊尤甚,伴微热感、瘙痒,部分隆起、化脓,无渗液,无脱屑,额头及头皮内无皮疹,医院求诊,内外兼治1月余皮疹毫无改善,经邻居介绍来我处就诊。刻诊:两颊及下颌处皮疹色红,部分隆起、化脓,自觉微热,瘙痒,化脓处有疼痛感,口干微苦,易急躁,纳食如常,入睡困难,大便有解,小便自调,月事规律,带下微黄而有异味。查舌淡红略暗,苔微黄,按脉见沉细略滑。
诊断:中医:粉刺病(肝脾湿热,血热毒盛)西医:痤疮
病机分析:此女为福州本地人士,喜食虾蟹等海味,之前治疗期间医生并未告知需忌口。考虑发病时乃春风温热之际,平素饮食不节,病后治疗失当,肝气不舒,湿热内生,风湿热盛,聚而成毒,血热毒盛,熏蒸肌肤为病。
遵《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结合其发病部位,治拟清热解毒祛湿,稍佐行气通络
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
忍冬藤20g连翘10g紫花地丁15g茯苓皮15g
桔梗6g路路通10g白花蛇舌草15g蜂房6g
炒栀子10g盐车前子10g仙鹤草15g甘草15g
全成分X7剂,餐后内服,每日2次
嘱忌辛辣及虾蟹等荤腥动风之物。
.5.15次诊
服药1周后两颊及下颌处皮疹有收敛之势,隆起处已渐平复,未见化脓,颜色转为淡暗,仍自觉微热瘙痒,已无疼痛,口干微苦,易急躁食欲如常,入睡困难改善,二便调和,带下微黄仍有异味。查舌淡红略暗,苔微黄,脉沉细略滑,两颊皮肤凹凸不平。考虑药后热势有挫,湿邪仍在,且有瘀血之象,治拟前方略减清热,加强活血祛瘀美白祛湿之效。
忍冬藤20g连翘10g紫花地丁15g茯苓皮25g
桔梗6g路路通10g白花蛇舌草15g蜂房6g
炒栀子10g仙鹤草10g佩兰6g三七1.5g
白芷6g甘草15g
全成分X7剂,餐后内服,每日2次,告知其仍需忌口。
.5.22三诊
药后两颊及下颌处皮疹淡暗,仍未完全消退,皮肤凹凸不平,微热瘙痒,口干纳可,易急躁,夜寐安,前夜因事几乎未眠,二便调,带下正常、无异味。舌脉同上诊,皮疹处皮肤凹凸不一。服药2周已见显效,湿热虽减,但瘀滞未尽,治守前法加强祛瘀散结。
忍冬藤20g连翘15g茯苓皮25g桔梗6g
路路通10g白花蛇舌草15g蜂房10g炒栀子10g
醋三棱6g醋莪术6g合欢皮30g白芷10g
甘草15g
全成分X14剂,餐后内服,每日2次,仍宜忌口。
.6.5四诊
药后暗斑略消退,但未完全消失,未见新发皮疹,右颊皮疹略瘙痒,已无热感,口干纳可,寐安便调,仍易急躁。查舌略暗,苔微黄润,脉沉细右略滑。此次服药期间有食用“小龙虾”,皮疹未见新生。考虑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守方再予2周,嘱仍忌各类发物,拟复诊时予以中药磨细粉,坚持外敷颜面以达美白祛斑之效。
按:痤疮为临床常见皮肤病,本案在清热解毒常规治法基础上加用行气活血、祛瘀散结而取效,此乃取法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已故北中医王洪图教授在讲授该篇时即指出痤疮的治疗除了清热之外,尚应有行气活血之法。此案中选用五味消毒饮之忍冬藤、连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忍冬藤量大时可替代金银花),另外加用蜂房、栀子等解毒之品,尤其是重用甘草达15g清热解毒为另一特征,随着治疗的递进,皮疹逐渐消退,步步为营,加强活血、祛瘀、散结、美白之效而收工,诚然,治疗期间饮食忌口甚为重要。由此可知中医治疗痤疮不应仅仅看到热的一面,若结合行气活血以解肌肤之郁则可取得更为显著疗效,此乃常法之变。
案中方药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非中医药人士,切不可自行服用!
曾广铨赞赏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