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与优势

煎膏剂又称膏滋、膏滋药,现多称膏方,为原药材用水煎煮,取汁浓缩,加入蔗糖、蜂蜜或动物胶类制成稠厚半流体状制剂(现代亦有用食用明胶、木糖醇、元贞糖为基质代替蔗糖和动物胶等)。膏方治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以祛邪疗疾为主者多为外用膏药,以扶正强身为主者多为内服膏方(以滋补药为主),治疗慢性病膏方,常见强身与疗疾相结合。

膏方的渊源及历史沿用

膏方为中医常用八种剂型(丸、散、膏、丹、汤、酒、露、锭)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卷一谓:“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灵枢·痈疽》谓:“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塗以豕膏。”宋代以后,外用膏药在临床应用于疮疡(肿瘤)、风湿跌打诸病。明代医学著作大量收载外用膏方制剂。近代膏方从外科到内科广泛应用,从理论到实践更加丰富和成熟,海派名医丁甘仁、张书青医案报告膏滋方对慢性虚损病的调补优势,近年针对《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在治未病中的指导作用,倡议“滋润缓补”,恰合内服大膏方的优势。自明末以来,流行江浙一带,含约定俗成的特有概念,加上部分名医的推动,以大处方、细料药及名贵药材的内服膏滋,把现代膏方应用推向热潮。

膏方治癌的发展与优势

当前多数癌症尚无法早期诊断,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必须采取多学科(包括中医药)的综合治疗,膏方治疗癌症可以在癌瘤本病或复发病例、急症或兼症,以及癌症的中西医结合时配合放化疗应用。

古医籍和验案记载了大量的内服或外用膏方治疗各种癌瘤,如对噎膈、反胃的治疗,“八仙膏”(《东医宝鉴》)用生藕汁、生姜汁、生萝卜汁、甘蔗汁(无则砂糖代之)、白果汁、竹沥、蜜糖,和匀蒸熟收膏,任意食之。“专翕大生膏方”(《吴鞠通医案》)用熟地、海参、麦冬、山萸肉、鳖甲、洋参、桂圆、鲍鱼、白芍、龟板胶、牡蛎、猪脊髓、乌骨鸡、云苓、莲子、沙蒺藜、芡实、羊腰子、阿胶、鸡子黄、白蜜,取汁炼膏,治膈症阴衰阳结、食入则痛;对乳岩、恶核的治疗,“三贤膏”(沈登阶《青霞医案》)用鲜忍冬藤、蒲公英、夏枯草等量煮汁,白蜜收膏,治乳岩疼痛。“夏枯草膏”(《医宗金鉴》)用夏枯草克,当归、白芍、元参、乌药、浙贝、僵蚕、昆布、桔梗、陈皮、川芎、甘草、香附、红花煮汁熬稠,炼蜜成膏,治乳岩或恶核。宋代至明、清时代,外用膏方治疗体表癌肿恶疮因其简便有效而广泛使用,这类膏方都有解毒祛腐、活血镇痛、托里生肌的功效,多数为含有矿物、动物药或有毒的大膏方,制作技术要求高,否则影响膏方的收膏和疗效。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总结各类外用膏方,如“太乙膏”解毒清火、消肿生肌,用于皮肤癌、体表转移癌;“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化痰通络,用于乳岩、瘰疬、恶核;“麝香回阳膏”解毒止痛、化腐生肌,用于恶疮毒瘤、项下结核。

近代中医肿瘤学的学科建设日趋完善,抗癌新药、新剂型虽有长足发展,由于膏方使用方便,且有缓补长效的优点,可以在癌瘤兼症、减少抗癌治疗毒副反应、癌症康复和抗复发中发挥较好的功效。

肿瘤的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肿瘤患者施膏治疗,则必须明确服膏者的体质状态,因此,立方施膏,必须辨病、辨证、辨体,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合理选药入膏。如患者体质虚衰,但合并发热、出血或急性多变症状,则不宜选用相对固定的膏方。

膏方治疗癌症有优势,适宜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在整体观念下辨别个人体质,兼顾旧疾,应用于癌前病变的患者,做到未病先防,有病防变;膏方的作用涵盖疗疾和补虚两方面,其剂型尤适于慢性调补,可以在癌症治疗的不同时期“辨病”培本。癌症临床应用膏方,一般多用于手术后气血亏损的固本培元,放射治疗后阴虚血亏的养阴益气,化疗后脾肾受损的健脾补血,以及癌症康复期间的抗复发治疗。遵循中医肿瘤学的学科特色,发挥膏方的临床优势,膏方治癌将大放异彩。









































哪里治白癜风治的好
北京中科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tp/3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