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湿热退黄疸的茵陈中药知识

茵陈

茵陈是一种菊科植物,有相应的药理作用。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本草拾遗》云:“虽蒿类,苗强,经冬不死,更因旧功而生,故因陈,后加蒿字也。”嫩苗可作菜蔬,洪舜俞《老圃赋》云:“酣槽紫姜之掌,沐醯茵陈之丝。”李时珍云:“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

——搜狗百科

别名

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猴子毛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中医传承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克,栀子十四枚(擘),大黄克(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泡)75克。甘草(炙)50克。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④治一切胆囊感染:茵陈30克蒲公英12克忍冬藤12克川军10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⑤治热病发斑:茵陈克川大黄(锉碎微炒)、玄参各50克栀子仁0.5克生甘草25克.捣筛为散.每服20克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服.(《圣惠方》茵陈散)

⑥治疬疡:茵陈蒿两握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疬疡上令伤然后以汤洗之汤冷更温洗可作三四度洗隔日作佳不然恐痛难忍.(《外台》引《崔氏方》)

食疗做法茵陈粥

主料:茵陈30-6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茵陈洗净,煎汁去渣,入粳米后加水适量,待粥欲熟时,加入白糖适量,稍煮一二沸即可。每日2-3次服。7-10天为一疗程。

药用价值:清利湿热,退黄症。适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

茵陈炒田螺

主料:田螺克,茵陈蒿30克,盐2克,味精1克

做法:1.田螺放入清水内养48小时,经常换水,斩去尾尖,洗净;茵陈洗净。2.取锅烧热,入油适量,待油热后下田螺煸炒片刻,再加入茵陈及水适量,烧到螺肉熟时加入盐、味精调味,起锅装盘即可。

药用价值:茵陈性味苦寒,功能清热利湿,尤善清肝胆湿热。医学研究发现,茵陈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炎病毒,与田螺合用,清热利湿、舒肝退黄,可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胆囊炎、胆石症的辅助治疗。

茵陈枯草田螺汤

主料:茵陈20克,夏枯草30克,田螺30个(清水漂浸去泥,再用沸水烫死取螺肉)。

做法:将茵陈、夏枯草清水浓煎2次,取药汁毫升,同田螺肉一起煎汤服食,每日2次。

药用价值:主要治疗原发性肝癌火毒内盛型:发热、口渴,胁下肿块、黄疸加深、鼻衄、皮肤、瘀斑,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tp/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