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之后,雨水增多,江南进入梅雨季,天气湿度非常大。最近病人拉肚子、湿疹,阴道炎、水肿反复发作的,等等各种和湿气有关的病,全部波涛汹涌地来了。
昨天门诊,就有病人很有趣,盯着我要说出素问轩湿疹的外洗浴包的秘方,原因她多年反复湿疹,都在双下肢,这种天更是常见。结合素问轩的紫草膏,再+上用了我们素问轩老中医的洗浴方后,除了湿疹止痒效果明显外,皮肤还变的很光滑。(真实可靠,你们可以去素问轩微店后台查看留言)
今天我就公布一下我们
特
效
湿
疹
外
洗
浴
包
成
分
是
?很多人会问湿疹用外洗有用吗?
其实现在我们对中医的印象往往留在汤剂内服,其实早在以前中医外科比中医内科更牛掰,更闪闪发光~~这个以后再说,今天我们先把中医外科拿来说说。
中医有一本叫《理论骈文》的书,是我国第一部外治法专著,被后人尊称为“外治之宗”。他的作者就是清代医学家——吴尚先(—)。
他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药药理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于外,无殊治在内也”
吴先生认为,外治也要辨证!中医外治方法更千变万化!
看似说着很有道理,那疗效如何呢?
开始人们也不太相信他的中医外治之法,一日一二十人,或三四十人,由于疗效卓越,口口相传,患者“地去一二百里,人来五六十船”,“余曾于一月中治二万余人,遂得心疾,力却不诊者数月,今但日限以百人而已。”
我们的吴先生厉害了,当时没有新闻联播,没有互联网大V,更没有网红营销推广,就靠着穷苦百姓口口相传,最后一个月看了2万多人,每天近多个病人~~~~
好吧,I服了You
在历经一个月看2万多个病人,成功把自己累倒后,吴先生终于领悟到一个道理,自己的力量虽然不小,但还是有限,他要把自己心得写下来,教给后人;
然后,他就开始撸起袖子干了,对中国清末以前的外治法梳理总结,一弄就是20年,最后《理瀹骈文》里贴、敷、洗、点等外治法收录百余种,收录外治方达到多种。
在书里吴先生说:
“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
“病先从皮毛入,药即可由此进。”
阐明了外治与内治一样,许多疾病通过皮肤途径给药,同样可以达到口服给药的治疗效果。
他接着说:
“外治不由脏腑,却直达脏腑,尤贵能识脏腑。”
“凡药入胃,由胃分布,经脉在肉理之中,药之糟粕焉能得到?所到者气味耳,然而膏药亦可到也。”
“膏药不经脾胃,故不致伤脾胃。”
“故先哲戒人勿轻服药……用药一过,反成亢害。数法外治较服药为稳。”
他的这些论述,与现代经皮给药制剂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环境对药效的干扰,更稳定地进入血液,提高利用度,提高用药的安全性,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简直太太太太接近了好不好!
但吴先生所持的这些观点,比现代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理论和认识整整早了一个世纪!《理瀹骈文》中的这些精辟论述证明,中国的前辈医家早已对中药透皮吸收治疗有了深刻的认识。
所以下次再问中医外洗药是否有效?
请别怪我说你无知!
▼
可即使我们知道有效,
那湿疹外洗方有什么规律呢?
忍冬藤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为何要用薄荷?
为何每个病人的外洗方略有不同,
但总体的药物基本就是5味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了解湿疹的病因主要是什么?
内因乃脏腑虚弱、禀赋差异(先天爸妈基因差异)、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之物,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兼感外邪,致使风、湿、热三邪相搏,浸淫肌肤。
所以古时候湿疹叫浸淫疮。
最常用的外洗湿疹中药有哪些呢?
不外乎就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金银花葎草薄荷忍冬藤败酱草
这五味药,它们是针对湿疹病因病机的。
皮肤有湿疹会瘙痒,甚至起水泡,它不仅是皮肤表面的问题,皮下的血脉经络,都会有些湿热瘀滞在那里,发到皮肤表面才会瘙痒。所以我们看到皮肤表面的病症,一定要透过肌表看到皮下血脉经络的湿热瘀滞。
那么皮毛表面会瘙痒,这在中医看来是什么原因呢?
是风邪,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胜则动则痒。
治上焦如羽,用药要轻,所以我们用薄荷性辛凉的药来治,宣散风热,透疹,把皮毛汗孔疏通打开,给风邪一个去路,这样瘙痒就很容易缓解。
刚刚还说到,湿疹患者的血脉经络湿热瘀滞的情况,那什么样的药物,最能够疏通经络血脉呢?漫山遍野最会移动的药物是哪一种呢?
当然首推藤类药莫属。古人用取类比象的思维,藤类药相当于树的血脉一样,疏通经络,认为藤类到处攀爬生长,比如络石藤,即使遇见大石头阻碍它生长移动,它还是会从旁边的空隙处长出来,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对疏通人体中焦湿热郁滞,祛风止痒非常有帮助。
接下来,我们看,金银花,葎草,败酱草都是清热解毒,既有辛开之性,又有苦寒降下之功,既能杀虫止痒,又可以利小便去湿毒,这些药物放下去,身体就痒不起来了。
中医外科早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许多医药文献中都记载着中药外用制剂的方法及其治疗疾病的记载。
《素问》中有中药外治的内容,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有详细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发明了具有透皮吸收作用的传统黑膏药剂型,为中医外科学尽自己绵薄之力,可发展到现代呢?
国外在外用剂型上早已快速赶超在我们之前,特别是近40年来,国外在透皮吸收给药制剂发展迅速,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4种外用硬膏剂剂型,除了传统的黑膏药剂型外,其它3种都是从国外传进来的。
如果您是病人,请相信我们的中医外科
如果您是医生,欢迎您将自己在临床上有心得的外用方剂与我们分享,让我们继续为中医外科学尽自己绵薄之力。
其实我从小就很喜欢中医外科
。。
看我我的作业本就知道了
贴满了‘’狗皮膏药‘’
米医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