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忍冬藤 >> 忍冬藤图片 >> 湿疹

湿疹

泛发性湿疹(2例)

  [例一] 柴某,男,3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9月2日。

  主诉:全身泛发皮疹,反复不愈已3年。

  现病史:3年前冬季开始在两小腿起两小片集簇之丘疱疹,发痒,搔破后渗水,久治不愈,范围越见扩大。年冬渐播散至两前臂,一般入冬即见加重。今年交秋皮损已渐播散至胸、腹、背部。平时胃脘部疼痛,纳食不思,食后腹胀,大便日二三次,完谷不化,便溏,不敢食生冷水果。

  检查:胸、腹及后背、四肢可见成片红斑、丘疹及集簇之丘疱疹,渗水糜烂,搔痕结痂,部分呈黯褐色,瘙痒无度。

  脉缓滑,舌质淡,苔薄白腻。

  中医诊断:浸淫疮。

  西医诊断:泛发性湿疹。

  证属:脾阳不振,水湿内生,走窜肌肤,浸淫成疮。

  治则:温阳健脾,芳香化湿。

  方用:苍术9克陈皮9克藿香9克仙灵脾9克猪苓9克桂枝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六一散9克(包)蛇床子9克 水煎服,10剂。

  外用:①生地榆30克,水煎后湿敷渗水处。②皮湿一膏(99)。

  二诊:(9月15日)药后皮损减轻,渗水减少,瘙痒不甚,便溏,胃纳仍差,脉苔同前。宗前法,方用:

  苍术9克炒白术9克藿香9克陈皮9克猪茯苓各9克炒苡仁12克山药9克仙灵脾9克蛇床子9克肉桂1.5克(研末冲服) 水煎服。

  三诊:(9月26日)服前方10剂后,躯干皮损显见减轻,四肢皮损亦趋好转,大便成形,胃纳见馨,舌苔白腻渐化。继从前法,上方去肉桂加泽泻9克,水煎服10剂。外用皮湿二膏()。

  四诊:(10月3日)躯干、四肢皮损均已消退,原发小腿皮损尚未痊愈,仍宗健脾理湿,以期巩固。

  药用:苍术9克炒白术9克陈皮9克藿香9克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包)扁豆衣9克炒苡仁9克。

  嘱服10剂后,皮疹消退而愈。

  年初随访,称几年来未复发。

  本例泛发性湿疹,缠绵三载,其突出证候为脾阳不振的现象。症见胃痛腹胀,纳呆便溏,食则完谷不化。主要原因即由于脾阳不振,运化失健,水湿停滞,外窜浸淫肌肤,发为浸淫疮;而且每逢冬令,病即加重,亦说明冬令阳气衰微之故。治疗上抓住其主要环节,采用温阳健脾,芳香化湿之剂。苍术、陈皮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湿;猪苓、茯苓、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桂枝、肉桂通阳化气;仙灵脾、蛇床子补肾壮阳,温化除湿;佐用山药、扁豆、苡仁补脾止泻。病程3年,服药40剂而获愈,不仅脾胃症状完全消除,而泛发性皮损,亦告消失。4年后随访,未复发。

  [例二] 田某,男,24岁,病历号,初诊日期:年3月13日。

  主诉:全身出现红色小疙瘩瘙痒已1个月。

  现病史:近1个月来四肢、躯干初起红色小疙瘩,搔抓后出水,全身泛发,尤以上臂和两大腿部为重,曾服汤药和注射硫代硫酸钠等未见改善。

  检查:遍身可见散在粟粒样稍有渗水之红色丘疱疹,以四肢为明显,呈对称性和弥漫性损害。

  脉缓,舌正常,苔净。

  中医诊断:粟疮。

  西医诊断:泛发性湿疹。

  证属:内有脾湿,蕴久化热,湿热交蒸,又受外风。

  治则:利湿清热。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4剂。

二诊:(3月17日)症情同前,未见改善,瘙痒仍甚,影响睡眠。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改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药用:生地30克丹参9克赤芍9克荆芥9克忍冬藤12克苦参9克地肤子9克白鲜皮9克二妙丸9克(包)六一散9克(包) 4剂。

  三诊:(3月21日)药后痒已减轻,皮损渐平。上方加茜草9克,蝉衣6克,苍耳子9克,5剂。

  四诊:(3月26日)药后皮损大部分平复,未见新起,晚上尚有瘙痒。前方中加赤苓9克,5剂后治愈。

  本例湿疹,身起粟粒状小红疙瘩(丘疱疹),瘙痒极甚,搔后才出水。初诊时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着重利湿之剂,服之不应。二诊时脉象弦细,舌质红苔薄白,考虑湿象并不明显,而为血热风重之证,后改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之剂而获愈,说明中医治病着重辨证为要点。

脂溢性湿疹(6例)

  [例三] 毕某,女,45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7月8日。

  主诉:头皮瘙痒起小疙瘩流水结痂已4年。

  现病史:4年来头皮经常瘙痒起小疙瘩,抓破流粘水、结黄痂,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屡治少效。

  检查:头皮部大片皮损上覆脂溢性鳞屑,抓破处可见溢水、糜烂和血痂、黄痂,沿前额可见境界清晰、略有浸润、潮红、溢水之皮损。

  舌苔薄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脂溢性湿疹。

  证属:脾胃湿热上蒸。

  治则:利湿清热。

  方药:生地30克公英9克黄芩9克茯苓9克泽泻9克木通6克车前子9克(包)六一散9克(包)丹皮9克赤芍9克 水煎服,6剂。

  外用生地榆90克,分5天水煎凉湿敷,每日敷4次,每次敷半小时。

  二诊:(7月14日)药后溢水已少,痒感减轻,舌质红,苔黄腻。

  上方加大青叶9克,服6剂。外用同前。

  三诊:(7月21日)经治疗后见效,但头部两侧皮损仍红,觉痒,大便干燥,舌苔薄黄而腻。

  上方去丹皮、赤芍、大青叶,加生大黄3克(后下)。

  四诊:(7月26日)头额部皮损已明显减轻,稍见鳞屑,微痒。舌质淡,苔薄黄腻,脉细滑。上方去生大黄,加当归9克、赤芍9克。外用祛湿膏()。

  五诊:(8月2日)皮损逐渐趋轻,已不溢水,尚觉轻度瘙痒。舌苔脉象同前。继服上方6剂。

  六诊:(8月9日)皮损基本治愈,偶痒。继服上方加苍耳子9克,5剂,以资巩固疗效。

  [例四] 周某,女,43岁,病历号,初诊日期:年2月28日。

  主诉;两耳后脱屑发痒1年,3周来加重。

  现病史:1年来曾于二耳后脱屑发痒,3周前皮损逐渐扩展至耳廓、颈项侧面,皮肤浸润,潮红脱屑,部分渗水,瘙痒颇剧。下颌亦有小片流水皮损。

  检查:两耳后及耳廓部皮肤浸润,稍见鳞屑,部分流水、糜烂、结痂,下颌部可见不整形小片红斑及丘疱疹。两颊及鼻部毛孔扩大,皮脂溢出,并见毛细血管扩张。

  脉滑,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面游风。

  西医诊断:脂溢性湿疹。

  证属:脾胃湿热上蒸。

  治则:凉血清热,除湿止痒。

  方药:生地15克丹皮9克赤芍9克生苡仁9克二妙丸9克(包)黄芩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苦参9克忍冬藤9克六一散9克(包) 3剂,水煎服。

  二诊:(3月4日)湿热仍有浸淫之势,向下延及颈项,皮肤焮红流水,刺痒难忍,小便赤,苔根薄腻。治拟导湿下行。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龙胆草9克黑山栀9克赤苓9克泽泻9克木通4.5克黄芩6克知母9克忍冬藤12克生甘草4.5克 4剂,水煎服。

  外用青白散()香油调搽。

  三诊:(3月8日)焮红湿痒均见减轻,苔腻稍化,仍宗前方去知母、甘草加车前子9克(包),六一散9克(包)。服3剂后,基本治愈即停药。

  四诊:(4月11日)称4天前颈后骤然皮疹发作,焮红浸淫成片,瘙痒无度。自用谷糠油后转轻,现见皮肤粗糙脱屑,灼热发痒,脸面亦微红脱屑,舌尖红,苔净,脉滑。治拟利湿清热,祛风止痒。药用:

  龙胆草9克黑山栀9克海桐皮9克二妙丸9克赤苓9克泽泻9克豨莶草9克苦参9克地肤子9克忍冬藤9克六一散9克(包)

  先后服10剂而愈。

  脂溢性湿疹发于头面部的,中医亦称面游风。病情时轻时重,缠绵难愈。朱老医生认为在辨证论治上,须分别为湿重和风重两种。湿重则溢水,风重则干燥脱屑瘙痒重(参见下举病例);亦可见时而风重,时而湿重,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上两例前一例表现为湿重,流水较多,用利湿清热法及湿敷法,四年之疾,经月而愈。后一例前阶段为湿热俱重,用凉血清热除湿而愈。1个月后又发,又见风重、脱屑而痒,加用祛风止痒,10剂后治愈。

  [例五] 朱某,女,32岁,病历号809,初诊日期:年1月3日。

  主诉:脸面、手背瘙痒、脱屑1个月。

  现病史:1个月来先于脸颊皮肤潮红、脱屑、瘙痒,逐渐扩大,并延及颈部,手背。

  检查:脸面、颈部、双手背可见大片潮红,浸润,并见细薄鳞屑。

  脉弦细,舌淡,苔薄布。

  中医诊断:面游风。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脂溢性湿疹)。

  证属:风燥伤血。

  治则:养血祛风。

  药用:生熟地各9克丹参9克荆芥9克苦参9克白鲜皮9克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忍冬藤9克生甘草6克 5剂。

  外用青白散()香油调搽。

  二诊:(1月9日)药后,脸面脱屑减少,瘙痒亦见明显减轻,但双前臂又见新起斑丘疹,近日来腰疼,转侧不利。仍宗前方去忍冬藤,加川断9克,狗脊9克。再服5剂,基本治愈。

  [例六] 郭某,女,33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9月14日。

  主诉:头面等处瘙痒、脱屑2年多。

  现病史:2年来开始头皮瘙痒,抓后起小疙瘩,随后前额、脸面亦起鳞屑,半年后耳、项间亦潮红出现鳞屑。头发、眉毛易于脱落,逐渐稀疏。

  检查:前发际沿前额周围可见大片潮红和细薄鳞屑、黄痂,眉间、两颊亦见类似之损害,眉毛部分脱落,明显稀疏。双耳廓、颈项亦见大片潮红浸润、脱屑。

  脉细弦滑,舌淡,苔薄布。

  中医诊断:面游风。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脂溢性湿疹)。

  证属:脾胃积热上熏,外受于风,日久风燥伤血。

  治则: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药用:生熟地各15克当归9克丹参9克荆芥6克防风6克蝉衣4.5克枳壳9克地肤子9克白鲜皮9克 7剂,水煎服。

  外用祛湿膏()。

  二诊:(9月22日)药后瘙痒显轻,鳞屑减少,胃纳较差。仍宗前方加陈皮6克,茯苓皮9克,7剂。

  三诊:(9月30日)头皮、脸面已不瘙痒,耳、颈、前胸尚见轻度鳞屑,瘙痒亦轻。嘱继服前方加苦参9克。

  前后以原方加减,计服40余剂,基本治愈。

  [例七] 毛某,男,3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1月8日。

  主诉:头皮、脸面瘙痒、脱屑1年多。

  现病史:患者以往经常用冷水洗头,1年来头皮经常发痒,搔后脱屑、掉皮、结痂,继之前额发际、双耳耳廓、脸颊等处,亦瘙痒脱屑,经久不愈。

  检查:头皮大片潮红浸润,耳廓、颈项、脸颊亦有轻度浸润,覆盖细薄鳞屑。

  脉弦滑,舌质红,苔净。

  中医诊断:白屑风、面游风。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脂溢性湿疹)。

  证属:肌热当风,风邪入里,日久化燥,伤阴耗血。

  治则:滋阴清热,润燥止痒。

  药用:生地30克玄参9克茯苓6克泽泻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地肤子9克麻仁9克 7剂,水煎服。

  外用祛湿膏()。

  二诊:(1月15日)药后瘙痒减轻,皮损减薄,鳞屑减少。仍予前方加熟地15克,丹参9克,续服7剂。

  三诊:(1月22日)头皮皮损已不显,痒轻,但脸颊部仍痒,潮红、轻度浸润,并见痤疮样损害。

  用初诊方加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清肺经热,嘱服7~14剂。1个月后来复查,皮损基本消退。

  [例八] 吴某,女,3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11月11日。

  主诉:头面颈项瘙痒,稍有鳞屑已1年余。

  现病史:1年来头皮、脸面发痒,稍有脱屑,皮肤增厚,继之颈项周围、前胸等处,亦觉瘙痒,搔后脱屑而逐渐增厚,未见流水,医院治疗,外用药不见效果,晚间痒重,影响睡眠。

  检查:头皮鳞屑多,脸面、眉间略有浸润,颈项两侧及前胸皮肤浸润、潮红,可见搔痕、血痂。

  脉细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面游风、钮扣风。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脂溢性湿疹)。

  证属:过食五辛厚味,脾胃积热,外感风邪,日久血热风燥。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药用:生地30克当归9克荆芥9克防风6克白鲜皮9克苦参9克蝉衣6克甘草9克 5剂,水煎服。

  外用祛湿膏()。

  二诊:(11月16日)服上方5剂及外用药后,瘙痒明显减轻,睡眠转佳,皮损减薄,嘱继服前方5剂后基本趋愈。

  三诊:(年5月20日和6月2日):二次来诊,称颈项皮肤有时尚感瘙痒,要求继服前方,服药3剂后即愈。

  四诊:(年11月10日)5个月后来诊,谓颈项偶有瘙痒,皮损不显,仍要求服前方巩固。

   本病由于皮脂溢出而引起的慢性炎症。一般多见于皮脂分泌多的部位,如头、面、颈项,胸腋等处。中医依其发生部位,而有白屑风、面游风、钮扣风之称。病程往往为慢性,可经年不愈;而且有不同程度的痒感,严重的亦可因瘙痒而使皮损肥厚。其发病原因,由于剧烈运动后,头部汗出,肌热当风,或用冷水淋头,复受外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化燥;或因过食辛辣油腻,脾胃积热上蒸,复受外风,日久化燥所致。朱老医生认为:①一般初起病程不长,皮肤潮红微肿,发痒脱屑,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证属血热风燥;治疗原则是凉血清热,消风润燥。选用生地、丹参、赤芍以凉血;知母、生石膏清肌热;荆芥、蝉衣、白蒺藜以消风;当归、麻仁、甘草以润燥;苦参、白鲜皮以止痒。②如病程已历数年之久,皮肤干燥、色黯、肥厚、层层脱屑、发痒挠破,大便干秘,脉弦细,舌淡苔净等;证属血虚风燥;治当养血润燥,消风止痒。选用熟地、当归、丹参、白芍、首乌、麦冬养血滋阴;枳壳、麻仁、甘草以润燥;白蒺藜、白鲜皮以消风止痒。这是一般治疗原则,但有时亦须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施。上举病例都属风重化燥之证。例五病仅1个月,而见舌淡苔净,还是血虚风燥,投养血消风而得效。例八病已经年,皮肤仍见潮红,舌红苔薄白,尚有血热现象,仍用凉血消风而愈。例七病已年余,头皮潮红、脱屑,舌绛苔净,风燥伤阴,以滋阴润燥而获效。

  附外治法:①头皮屑多,油多发痒,可用脂溢性洗方。方用苍耳子30克,王不留行30克,苦参15克,明矾9克。水煎洗头,每次洗15分钟(洗头不宜太勤)。②头皮发痒,外搽苦参酒()或白鲜皮酒(白鲜皮15克,生地30克,高梁酒毫升放瓶内浸7天后用)。③皮肤干燥,脱屑发痒,外搽祛湿膏()或摩风膏()。

钱币形湿疹(1例)

  [例九] 章某,男,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1月8日。

  主诉:周身起湿疹已3年(其父代诉)。

  现病史:年春先在左小腿出现小片红疙瘩,抓破流水渐成钱币样,不久又在右小腿出现同样皮损,逐渐播及肛门、阴茎,泛发全身,瘙痒甚剧,影响睡眠。3年来曾服中西药,疗效不显。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钱币状集簇之丘疱疹,部分糜烂、渗出、鳞屑,搔痕累累,尤以两腿、肛门、会阴、阴茎等处为重。

  脉细滑,舌质淡,苔净。

  中医诊断:湿毒疮。

  西医诊断:钱币形湿疹。

  证属:初为湿热浸淫,日久伤阴耗血。

  治则:滋阴养血,除湿润燥。

  方药:生地15克玄参9克丹参9克当归9克六一散9克(包)茯苓9克泽泻9克白鲜皮9克蛇床子9克 5剂,水煎服。

  外用:祛湿膏()

二诊:(年1月27日)药后隔多日来诊,称药后瘙痒明显减轻,皮损亦渐趋退。

嘱服上方加地肤子15克,5剂,水煎服。

三诊:(4月2日)药后复诊,躯干、阴茎、肛门等处皮损已消,只两腿皮损尚留3~4片未消。仍嘱服上方7剂,外用药同前。

  四诊:(4月14日)称近日吃了一些鱼腥发物,小腿部分皮损反复,又见瘙痒渗水。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滑。改拟利湿清热。

  生地30克黄芩6克赤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6克(包)木通3克六一散9克(包) 5剂,水煎服。

  每日外用生地榆15克,水煎湿敷。

  后未来复诊。年5月其父来院称,前年治愈后,2年未发。半月前因饮牛奶后,小腿又起小片丘疱疹。经内服除湿丸(64),外用五石膏()30克调祛湿散()9克,又治愈。

  本例湿疹病延3年,当时辨证为舌淡苔净,脉细而滑。朱老医生认为渗水日久,已伤阴耗血,故以生地、玄参滋阴增液;当归、丹参养血润肤;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蛇床子、白鲜皮、六一散祛风除湿而止痒。服药10剂后,皮损大部消退。后因饮食不慎,吃了些鱼腥发物,部分皮损又见复起。舌质红,苔薄黄,湿热现象又显,改以利湿清热法而获愈。愈后2年未发,因吃牛奶后见小发,经治即愈。

婴儿湿疹(1例)

  [例十] 郭某,男,1岁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5月11日。

  代诉:其父称患儿湿疹已1年多。

  现病史:患儿出生后2个月脸面即起红斑、丘疹,经常消化不良,喂奶期间大便溏泄,长大后食量大,但食后不久即便出,完谷不化,常哭闹不安。

  检查:身体消瘦,面色咣白,头皮、脸面可见成片丘疱疹,正常皮色,不红,腹部及两腿亦起同样皮疹,呈淡褐色,渗出不多。

  舌苔薄白。

  中医诊断:胎敛疮。

  西医诊断:婴儿湿疹。

  证属:胃强脾弱,运化不健,水湿内生,浸淫肌肤。

  治则:健脾理湿。

  方药:苍术4.5克陈皮4.5克炒麦芽9克茯苓4.5克泽泻4.5克六一散6克(包) 5剂,水煎服,每次煎毫升,2~3次分服。

  外用收湿粉()香油调敷。

  二诊:(年5月16日)药后大便稍稀,皮疹渐消,痒轻,晚睡渐安,继服前方5剂。

  三诊:(5月23日)1周后复诊,皮疹基本消退,未见新起之损害,大便成形。嘱服“健脾片”以资巩固。

  本例婴儿湿疹,中医称胎敛疮。其成因为先天不足,胃强脾弱,胃强则食多量大,脾弱则运化失职,以致完谷不化,水湿内生,浸淫成疮。病根主要在脾,故治疗上着重治脾,补其脾虚,脾弱转强,水谷得运,湿亦无从产生。用苍术、陈皮健脾理湿;茯苓、泽泻、六一散利湿;炒麦芽消食和中。服药10剂后,脾运功能恢复,大便趋于正常,外发湿疹亦消失。嘱服健脾片以资巩固。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竞价)主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tp/2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