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痹名方藿香正气--时景堂中医
藿香正气散治疗痹证体会藿香正气散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名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现已被各大厂家研制成了各种中成药,有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丸等等,足见其疗效可靠。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有病没病,藿香正气”。今天谈一下藿香正气散在痹证中的使用体会。此方原书是用来治疗霍乱吐泻的,是外来的寒湿邪气侵袭人体,由体表进入脏腑,具体是脾胃,从而影响了脾胃的功能,使其升降紊乱,出现了上有呕吐、恶心、打呃等胃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有腹胀、腹痛、腹泻等寒湿困脾的临床表现。此方的病机特点是表里同病,表证轻里证重。表证是寒湿困于表,里证是寒湿困于脾胃。时景堂董医生手稿寒湿困表的临床表现:·肢节酸痛:寒湿(风湿)之邪,流窜于肢体经络,痹阻了经脉的运行,出现了肢节,酸、胀、沉、困、肿等临床表现。因为此方是以祛湿为主,所以以着痹为主。·发热恶寒:寒湿或者风湿,外邪侵袭肌表,卫气抗邪,正邪交争就会发热;影响了卫气功能,温煦失司就会怕冷。另外,感受了哪种邪气,就会厌恶哪种邪气。藿香、白芷、苏叶既能散风,又能祛寒。·头痛:如果风邪偏重,会有头痛的表现。因为风为阳邪,擅袭阳位,所以一般会侵袭人体的上部,头、上肢等。·董医生手稿
寒湿困里的临床表现:·困胃: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就会反升,打呃、恶心、呕吐、少食纳呆。·困脾:脾司运化,脾不化,就会影响消化吸收,出现脘腹胀满,食后尤甚。脾不运,就会产生湿邪的停留,偏渗大肠就会大便溏薄、粘腻不爽;偏渗小肠就会小便频数,淋漓不尽;阻滞气机就会脘腹胀满,小腹坠胀;浸渍经络,肢体酸困,沉重、肿胀。时景堂董医生手稿药物分析:藿香、苏叶、白芷:祛风湿,解表的。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即二陈汤:化痰、降气和胃止呕。因为痰饮水湿是一家,有痰就有湿,有湿就有痰,但此以降胃为主。苍术(白术)、陈皮、厚朴、大腹皮、甘草,临证时我常以苍术易白术,其实就是平胃散加上大腹皮:平胃散是燥湿的;大腹皮行气的,祛湿需理气。增加祛湿的力量,重在治脾。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的。综观此方,里证多,表证少,以治里为主,兼顾于表。里证为湿困脾胃,表证为风寒湿闭表。适用于很多常年服药的风湿病老患者:常年肢节疼痛,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还怕风,怕冷,天气季节变化加重;还脾胃不好,吃不好就上吐下泻,或者惧怕吃中药,因为常年吃祛风湿药,把脾胃吃坏了。也就是既有风湿病,又有脾胃病,风湿又不是太重;或者即使风湿较重,但是脾胃病更突出,不照顾脾胃他会吃不下去药。这就是《伤寒论》中提示的表里同病的治疗法则:里证急里证重,先顾里兼治表。鉴别诊断如果风寒邪气没有侵犯到脾,只是侵犯了胃,以呕吐、恶心、少食纳呆为主诉,伴有风湿病,那是加味香苏散证。如果风寒邪气没有侵袭到胃,只是影响了脾,以腹胀、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轻的是人参败毒散证,重的是升阳益胃汤证。此方提示,外来邪气同时影响了脾胃的功能,才会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如果是寒邪侵犯了脾胃,出现了上吐下泻呢,是葛根汤证: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汤主之”,此处的“不下利但呕者”是不但下利,而且呕的意思。如果是热邪侵犯脾胃呢,是连朴饮证。如果是饮邪侵犯脾胃呢,是五苓散证。............加减此方解表力量不强,常加:羌活、秦艽、防风、威灵仙、独活,薄荷、蝉蜕,金银花、连翘等。此方通络力量不强,常加:穿山龙、地龙,土茯苓、忍冬藤,忍冬藤、络石藤,片姜黄、海桐皮。应用此方必须没有热象,化热常加:黄芩,连翘、蔓荆子,石膏、羌活等。时景堂主人辛丑晚秋时景堂版权所有,转载请提前联系~~欢迎 时景堂中医创始人,辽沈名医于奇亲传大弟子,跟师出诊五年余,尽得恩师真传。近年来在各平台讲解四小基础课程,善于应用六经辩证和脏腑辩证诊治疾病。尤善治脾胃病、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病、呼吸病。
时景堂中医
预约-
地 址:沈阳市铁西区小北一中路兴华北街26巷
董刚做中医我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