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正式到来,宜吃温性补肾的水果,满大街黄澄澄的橘子正适合。俗话说“橘子黄,医者藏”。很多人并不知道,橘子一身都是宝。
中医认为,桔子具有润肺、止咳、化痰、健脾、顺气、止渴的药效。尤其是老年人、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心血管病患者,是食用的上乘果品。橘子肉、皮、络、核、叶,可谓都是中药。下面告诉大家橘子身上这五味“药”都有哪些妙用。
1一个桔子五味药
陈皮
橘子干燥成熟的外皮,以陈者佳。其性温味辛苦,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止咳降逆等功能,可治疗脘腹胀满及疼痛、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便溏泄泻、寒痰咳嗽等病症,还可解鱼蟹毒。
采收陈皮时,去其白内皮后的红色外皮叫橘红,去红外皮后的白色内皮叫橘白,临床也专用,二者功效同陈皮,但前者侧重燥湿化痰,后者则长于和胃化湿。
青皮
橘子未成熟果实之外皮或幼果,色青而名之。其性温味苦辛,具疏肝破气,散结消痰之功,力较陈皮而强,常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胃脘胀闷、疝气、食积、乳房作胀或结块、癥瘕等症。
橘肉
味甘酸性凉,具开胃理气、止咳润肺、解酒醒神之功,主治呕逆食少、口干舌燥、肺热咳嗽、饮酒过度等病症。因其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P,可辅治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多种心血管疾病,其所含的“诺米林”物质还有明显抗癌作用,可预防胃癌。
橘络
橘皮内层的网状筋络。性味甘苦平,有行气通络,化痰止咳之功,主治痰滞经络之胸胁胀痛、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等症。
橘核
橘子的果核(种子),性微温味苦平,功专理气散结止痛,对睾丸胀痛、疝气疼痛、乳房结块胀痛、腰痛等有良效。
2陈皮健脾化痰
橘子每年10至12月果实成熟时,摘下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通风干燥,晒3年以上称为陈皮。
陈皮性其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纲目》:“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知母,肺乃摄气之要,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要,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
《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治噫噎,胀闷,疳疟。泻痢,便秘,脚气。"
陈皮具有通气健脾、燥湿化痰、解腻留香、健脾和中、降逆止呕的功效。可治疗脘腹胀满及疼痛、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便溏泄泻、寒痰咳嗽等病症,还可以解鱼蟹之毒。
临床应用
《本草汇言》:“味辛善散,故能开气;胃苦开泄,故能行痰;其气温平,善于通达,故能止呕、止咳,健脾和胃者也。东垣曰: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
1、用于胸腹胀满等症
橘皮辛散通温,气味芳香,长于理气,能入脾肺,故既能行散肺气壅遏,又能行气宽中,用于肺气拥滞、胸膈痞满及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等症。常与木香、枳壳等配伍应用。
2、用于湿阻中焦、脘腹痞胀、便溏泄泻,以及痰多咳嗽等症。
橘皮苦温燥湿而能健脾行气,故常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闷、便溏苔腻等症,可配伍苍术。
中医的“陈皮半夏汤”、“二陈汤”是主要靠陈皮治病的,以陈皮为主要成分配制的中成药,如川贝陈皮、蛇胆陈皮、甘草陈皮、陈皮膏、陈皮末等,是化痰下气、消滞健胃的良药。适合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等症状的人食用。
陈皮禁忌人群:阴津亏损、内有实热者、儿童慎食。
陈皮水防过敏
冬春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为此许多过敏性鼻炎患者很苦恼。单味中药陈皮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可以预防鼻炎复发所致的鼻痒、流清涕等。
过敏性鼻炎患者在过敏的高发季节,可以每日选用陈皮6克,加开水闷泡10分钟后饮用,喝完可续水,至其味淡后嚼食陈皮。
需要注意,陈皮虽然原料是橘子皮,但是新鲜的橘子皮所含的药理成分与陈皮大不相同,因而所起的功效也不同。所以不能用新鲜橘皮代替陈皮。另外,市售的久制陈皮亦不能代替中药材陈皮,所以使用时还需要到中药店购买。
3如何自制陈皮
自制陈皮需要先煮再晾
要得到放心的陈皮,最好是在吃橘子前,先用清水冲洗掉表面的污物,然后用清水盖过5厘米左右,流水浸泡不少于30分钟。
然后在适量的碱水(在毫升清水中加入食用碱5至10克配制成)中浸泡5至15分钟。
再用清水冲洗3次左右。必要时可加入果蔬洗剂之类的清洗剂,以增加农药的溶出,也可以将清洗后的橘子置于沸水中2至5分钟后立即捞出,再用清水洗一两遍,就能得到安全、无毒的陈皮了。
3青皮疏肝破气
青皮橘子未成熟果实之外皮或幼果,色青而名之。始载于《珍珠囊》其性温味苦辛,入肝、胆、胃经。具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散结消痰之功,力较陈皮而强,常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胃脘胀闷、疝气、食积、乳房作胀或结块、癥瘕等症。
《本草汇言》:青橘皮,破滞气,削坚积之药也,凡病郁怒气逆而胁肋刺痛,或疝气冲筑而小腹牵弦,二者乃肝气不和之病也;或温疟痞闷而寒热不清,或下痢痛甚而小腹胀满,或小儿食疳诸积而肚大肢瘦,三者乃脾气不和之病。此剂苦能泄,辛能散,芳香能辟邪消瘴,运行水谷,诚专功也。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胸胁胀疼
如属肝胃不和引起者(例如慢性肝炎时的肝区痛),常配柴胡、香附、郁金,有肝脾肿大的再加鳖甲、党参;如属精神因素引起的气郁胀痛,配木香、乌药、砂仁等,方如七味调气汤;如属跌打外伤引起胸胁痛,则配赤芍、肉桂、枳壳。
2、用于治疗消化不良
有胃脘痞满、食积不化者尤其适用,此时单用陈皮已不够力,须加青皮破气散积、并配山楂、麦芽、神曲等。
3、用于治疗乳痛、乳房结核
可用青皮配银花、公英、浙贝、炒山甲等,有消痈散结作用。
使用注意:气虚及汗多者不宜多用。
青皮与陈皮比较,两者性味基本相同,但青皮性较猛烈,长于疏肝破气,散结化滞,治胁痛、痞积、乳肿;陈皮则长于健脾燥湿、理气化痰,治脘满、吐泻、痰嗽。
4橘红、橘白功效不同
采收陈皮时,去其白内皮后的红色外皮叫橘红,去红外皮后的白色内皮叫橘白,临床也专用,二者功效同陈皮,但前者侧重燥湿化痰,后者则长于和胃化湿。
5橘肉开胃理气
橘肉味甘酸,性凉,具有开胃理气、止咳润肺、解酒醒神之功,主治呕逆食少、口干舌燥、肺热咳嗽、饮酒过度等症。因其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P,可辅治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多种心血管疾病,还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可预防胃癌。
橘肉与山楂同作橘子山楂饮,适用于老年人或高血压、高血脂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制作时先取橘肉榨汁,再取山楂2两洗净去核,加入毫升清水一同熬烂,过滤取汁,将已榨好的橘汁兑入其中即可。
6橘络化痰止咳
橘瓤外白色的网状筋络就是“橘络”,橘络辛温,宣气通络,治络用为引经,酒炒用。
它具有通络化痰、顺气活血之功,不仅是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食疗佳品,而且对久咳引起的胸胁疼痛不舒还有辅助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纲目拾遗》: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日华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汤次甚验。
《本草求原》: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
《四川中药志》:化痰通络,治肺劳咳痰、咳血及湿热客于经隧等症。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
骨血管瘤
橘络、骨碎补、龙骨、牡蛎、续断、黄精、海藻、昆布、狗脊寄生、忍冬藤各60克,三棱、莪术、丹参、虻虫、乳香、没药各30克,杜仲、夏杜草各90克,石斛克,蜈蚣15条共捣碎,水煎3次,煎液合并,加蜂蜜克,重汤文火熬成稠膏,每服30克,日4次。能使肿瘤缩小,压迫症状缓解。可结合放射线治疗。
脑瘤
橘络、桃仁、苍耳子、辛夷、全蝎各30克,青黛12克,海灌、昆布、生地、白芷、牡蛎、石决明各60克,紫草、金银花各90克,石斛、夏枯草、玄参、旱莲草各克,瓦楞子克,蜈蚣20克条捣碎,水煎3次,合并煎液,加入蜂蜜2.5斤,熬膏,每服9克,日3服。同时外敷:金剪刀适量用鲜根洗净,加食盐少量,捣烂,敷于肿瘤处,药厚2厘米,24~36小时取去,如见起泡,再敷应酌情。能使抽搐、头痛消除,肿瘤缩小,神志逐渐清醒。
2、理气化痰,用于气逆痰滞
气逆痰喘橘络、陈皮、川贝、法半夏、炒苏子、桔梗各36克,茯苓、杏仁、瓜蒌(蜜炙)各48克为末,炼蜜和丸,丸重6克,每服2丸,日2次,温开水送下。
胸痞气逆橘络、枳实、陈皮各30克,白术60克为末,蜜丸。每服9克,日3次,温开水送服。
用法用量:煎剂:3~30克(膏同)。丸散:2.7~9克。
橘络的食疗方法
1、治肋间神经痛
橘络、当归、红花各3克,加黄酒与水合煎。
2、治疗乳腺增生
每天15克橘核(压碎更好)加上1~3克橘络(约10来个橘核,两三只橘子的橘络),用开水泡茶喝,连喝7天,可以大大缓解甚至消除乳腺增生。
3、橘络红糖茶
橘络3克,生姜6克,红糖适量。
取橘络、生姜,以水煎汤后加红糖服用。早、晚各喝一次,连服2~3天即可。
俗话说,“不通则痛”。橘络,以络通络,能通达经络;生姜湿中散寒,红糖暖胃消瘀。所以,常吃这个偏方有利于胃寒胃痛的缓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