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心得
原创方药
1.枇清饮(皮内1号)
[药物组成]生枇杷叶15g,生桑白皮30g,丹皮15g,生地30g,炒黄芩15g,黄连10g,蜈蚣2条。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各种类型痤疮、酒渣鼻、毛囊炎。
[组方要义]方中用性味苦寒的炒黄芩、黄连为君药以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泻肺心之火;用既能泻降肺热,又可清降胃热的生枇杷叶、生桑白皮为臣药,以协助和加强君药的功效。佐以滋阴清热、凉血散瘀的生地、丹皮,二药可减缓君药伤阴之弊。蜈蚣性温,善走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可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同时,因其性温,可缓解君药苦寒峻烈之性,另有反佐之意。
[临床应用]
①热毒炽盛者加栀子15g、黄柏15g。
②湿热重者加忍冬藤30g、连翘30g、土茯苓30g。
③囊肿多者加海藻15g、生甘草9g。
④结节多者加三棱15g、莪术15g或贯众30g、水蛭15g。
⑤大便干结者加生首乌45g、秦艽30g或生大黄15g。
⑥月经期用药加焦栀子15g、益母草15g。
⑦药后胃痛者加郁金15g、丁香3g。
⑧咽痛红肿者加马勃15g、青黛15g。
2.荆芩汤(皮内2号)
[药物组成]荆芥15g,炒黄芩15g,生地30g,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乌梢蛇30g。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祛风止痒。
[主治]血热兼风湿证,如银屑病、丹毒、各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脂溢性皮炎或脱发、皮肤瘙痒症、日光性皮炎等。
[临床应用]
①血燥者,加刺蒺藜30g、炙首乌30g、生黄芪45g。
②热毒甚者,合黄连解毒汤。
③血瘀者加桃仁15g、红花10g或三棱15g、莪术15g。
④兼气虚者,加重生黄芪用量至60~100g。
⑤血热甚者,加水牛角30g、小红参30g。
⑥风甚者,加蜈蚣2条、白鲜皮30g、地肤子30g。
⑦阴虚者加秦艽30g、地骨皮30g、银柴胡30g。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刘老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多与火、热有关。方中炒黄芩、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效;荆芥、乌梢蛇则起祛风止痒之功。因该方切中病机而没,用药精当,故临床用之疗效确切,愈病不计其数。这正应验了“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以药成”之古训。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刘复兴》(欧阳晓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