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医学以疗效说话,无论中医、西医都是如此,我等学习中医的后生晚辈自然希望能让疗效说话。
欢迎大家评价医案,分享您的中医医案,中医六技、成功失败都可,以期在阅读体会中共同成长。
医案
胡××,女,49岁。
初诊(年4月5日)
主诉:4年来经常低热或高热,高热时体温可达38~40℃。热前先有两肩恶寒,无汗。形体消瘦,体重由60公斤减至40公斤。右肢及肛肘肿痛,便秘口渴,肘膝关节稍变形(血沉mm/小时,风湿乳胶试验阳性),外院拟诊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查:脉细,舌光红。
辨证:证由肾气素虚,肝血不足,初则感受风寒,久则郁而化热,由筋入骨,以致关节变形。
治法:目前虚实寒热夹杂,拟扶正驱邪法。
处方:制川乌9g(先煎)生甘草9g桂枝3g大生地15g生军4g(后下)肥玉竹12g赤芍、白芍各15g炒知母9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汉防己12g丹参15g
二诊(4月12日)
前以寒温并用,肘膝关节疼痛稍减,舌虽光红而有津,但大便仍干结量少,目赤如鸠。药后阴液稍增,血热未去。再拟前法加清血之品。
前方去忍冬藤,加生川大黄6g(后下),炒丹皮9g,木贼草12g。7帖。
三诊(4月19日)
右膝左肘关节肿痛已退,低热亦减,便秘已转间日一行,两目干涩,唇燥口干,纳食稍增,肩冷虽除,但后项仍有冷感。舌红边带灰,干糙已转润,脉沉细。寒热错杂之邪得闰,正虚津液未复。再拟调阴阳,生津液,活血通络。
处方:仙茅12g仙灵脾12g炒知母6g炒黄柏6g当归10g鲜生地15g肥玉竹12g金石斛15g大麦冬10g赤芍、白芍(各)12g忍冬藤12g络石藤12g生川大黄6g(后下)。4帖。
四诊(4月24日)
肘膝关节痛止未发,但目眦干涩(眼科诊断为结膜炎);便秘已通,口角碎痛。舌红少苔,脉细弱不数。邪热虽去,阴液耗伤仍在,再拟滋养阴液而和血脉。
处方:川石斛18g(先煎)鲜生地15g京玄参10g大麦冬10g炒白芍15g炙甘草6g丹参15g天花粉12g菟丝子12g枸杞子10g鲜首乌20g火麻仁15g(研)。7帖。
五诊(5月3日)
肘膝肿痛低热均退,但舌红绛而光,口渴目糊干涩稍减,肩部仍感恶寒,便艰。脉沉细。据脉证,肾气不足,阴阳俱虚,以阴液损伤偏重。再拟滋阴为主佐以养阳调治。
处方:生地、熟地各10g淮山药12g北沙参12g天冬、麦冬各9g川石斛18g(先煎)枸杞子10菟丝子12g仙茅10g丝瓜络9g炒杜仲12g火麻仁12g鲜首乌20g。7帖。
医家简介
张伯臾(~年),别名湘涛,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从师于浦东三桥镇王文阶先生,年录取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浦东家乡行医。年又承业于江南名医丁甘仁,并在仁济善堂任中医内科医师。年重返故里开业。建国后参加上海市邑庙区第一联合诊所,年进医院、医院任内科医师,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授。
张氏从医60余年来,手不释卷,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同时还勤习西医及文史诸子,以求他山之助。其仁心慈厚,悬念病家疾苦,为探索疾病治疗规律,勤求不怠。虽年届耄耋,仍坚持门诊、会诊,指导并参与临床科研,并热心教学,为国内培养了大批中年中医骨干。
张氏著述有《张伯臾医案》、“张伯臾教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10余篇论文和医案医话。还主编了第五版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
来源:中医世家网。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一天一篇,分享养心、养身、养神的秘笈。
中医锦囊,必有一“笈”适合您!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