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为菊科菊属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有毛,具香气。茎基部常匍匐,上部直立多分枝。叶互生,具较长叶柄;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5cm,宽1.5-4cm,羽状浅裂,裂片3-5,顶端裂片稍大,侧裂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边缘具粗锯齿或重锯齿,两边均被细柔毛。头状花序顶生,数个排列成聚伞花序;总苞片灰褐色,花黄色,边花一轮,舌状,中心花管状。瘦果。花期9-10月。
生于平川或低山路旁及杂草从中。多见。
野菊花药材特性秋末开花时采收,阴干或蒸后晾干。
花序呈类球形,直径3-10m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常被有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总苞基部有的残留花梗。舌状花l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质柔软。气芳香,味苦。
以完整、色黄、香气浓者为佳。
野菊花功效辛、苦、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阳。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头痛眩晕,目赤耳鸣,淋浊带下,痈疮肿疖,毒蛇咬伤。为秋季引经药,清利头目要品。
1《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
2《现代实用中药》:“用于痈疽疗肿化脓病。”
6-12g。外用适量。
野菊花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可单用或与薄荷、酸浆、桔梗等配伍。
2.用于头晕、头昏、耳鸣、目赤等,可与金柴胡、天蓬草、木贼、太白茶等配伍。
3.用于小便不利,淋浊,白带,泻痢,可与鱼腥草、盘龙七等配伍。
4.用于痈疮,疔疮,丹毒,湿疹,天疱疮,无名肿痛,毒蛇咬伤等,可单用捣烂外敷,或与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等配伍。
5.用于顽癣,秃疮等,可用鲜品带苗,捣烂外敷患处,或与秃疮草、鬼针草等配伍。
临床配伍l.菊花汤:用于虚肿,骨蒸劳热,口干心烧。野菊花15g,五加皮15g,蒲公英10g,地丁5g,太白花6g,太白茶6g,升麻6g,水煎服。(闵启连)
2.菊花除障汤:用于11赤内障诸证。野菊花30g,金柴胡10g,散血草10g,天篷草10g,木贼5g,白芍15g,盘龙七10g,飞天蜈蚣七10g,白芥子9g,,水煎服。(吴谦)
3.一切痈疽脓疡,耳鼻、咽喉、口腔诸阳证脓肿:野菊花3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连翘12g,石斛12g,水煎,1日分3次服。(闵启连)
4.夏令热疖及皮肤湿疮溃烂:野菊花和茎叶,煎浓汤洗涤浸敷,1日数次。
5.肺炎、支气管炎、阑尾炎及一般急性炎证:野菊花30g,一点红15g,忍冬藤30g,积雪草15g,地丁草15g,白茅根15g,水煎服,1日1-2剂。(许民发)
同属植物甘菊与野菊同等入药。
附:野菊苗
为菊科菊属植物野菊或甘菊的全草。
性寒味苦,辛。
功能清热解毒。用于疮肿、疔疮、丹毒、瘰疬、天疱疮、湿疹等。亦可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用量6-15g。外用适量。
我平台早前曾经发布一篇关于药材野菊花的资料,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开以下连接,重温知识:
野菊花:疏风清热,消肿解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