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
(英文名:GinkgoFolium)
白果(《中药大辞典》),灵眼(《太仓州志》),佛指甲(《浙江通志》),佛指柑(《一握坤舆》),银杏,又名:鸭脚(《宛陵集》),公孙树(《汝南圃史》),鸭掌树。
1.《日用本草》。
2.《纲目》:银杏,原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柿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其仁嫩时绿色,久则黄。
3.《随息居饮食谱》:中银杏毒者,昏晕如醉,白果壳或白鲞头煎汤解之。食或太多,甚至不救,慎生者不可不知也。
——《中华本草》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有中国的保存下来。银杏分布大都属于人工栽培区域,主要大量栽培于中国、法国和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毫无疑问,国外的银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
——《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野生形态
银杏
药用部位
银杏
1
性味甘,苦,涩,平,有毒。
①《饮膳正要》:"味甘苦,无毒。"
②《滇南本草》:"味甘,平,性寒。"
③《纲目》:"甘苦,平,涩。""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
——《中国药典》
2
归经入肺、肾经。
①《纲目》:"入肺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大阳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中药大词典》
3
功能主治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
——《中药大词典》
4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中药大词典》
5
注意事项生食有毒
备注(1)服用过量中毒,可出现发烧、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甚者昏迷不醒。解救方法:可洗胃,导泻,服鸡蛋清,活性炭,并对症处理:如皮肤青紫可给氧气或人工呼吸;出现抽搐可给镇静剂,遇有昏迷可吸入氨水,注射兴奋剂。
——摘录《中国药典》
有实邪者忌服。①《日用本草》:"多食壅气动风。小儿多食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②《纲目》:"多食令人胪胀。"
——《中华本草》
6
历代医家各论1.《纲目》:银杏,宋初始着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时方药亦时用之。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故《物类相感志》言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捣)涂鼻面手足,去疹泡,皴皱及疥癣疳、阴虱。
2.《三元延寿书》:生食解酒。(生食有毒,切记)
3.《滇南本草》:大疮不出头者,白果肉同糯米蒸合蜜丸;与核桃捣烂为膏服之,治噎食反胃,白浊、冷淋;捣烂敷太阳穴,止头风眼疼,又敷无名肿毒。
4.《品汇精要》:煨熟食之,止小便频数。
5.《医学入门》:清肺胃浊气,化痰定喘,止咳。
6.《本草再新》: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止咳除烦,生肌长肉,排脓拔毒,消疮疥疽瘤。
7.《本草便读》:上敛肺金除咳逆,下行湿浊化痰涎。
8.《现代实用中药》:核仁治喘息,头晕,耳鸣,慢性淋浊及妇人带下。果肉捣碎作贴布剂,有发泡作用;菜油浸一年以上,用于肺结核。
9.《山东中药》:治遗精,遗尿。
——《中华本草》
7
复方
①治鼩喘:白果二十一枚(去壳砸碎,炒黄色),麻黄三钱,苏子二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三钱,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桑皮三钱(蜜炙),黄芩一钱五分(微炒),法制半夏三钱(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上用水三钟,煎二钟,作二服,每服一钟,不拘时。(《摄生众妙方》定喘汤)
②治梦遗:银杏三粒。酒煮食,连食四至五日。(《湖南药物志》)
③治赤白带下,下元虚惫: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为末,用乌骨鸡一只,去肠盛药煮烂,空心食之。(《濒湖集简方》)
④治小儿腹泻:白果二个,鸡蛋一个。将白果去皮研末,鸡蛋打破一孔,装入白果末,烧熟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诸般肠风脏毒:生银杏四十九个。去壳膜,烂研,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细嚼米饮下。(《证治要诀》)
⑥治牙齿虫露:生银杏,每食后嚼一个,良。(《永类钤方》)
⑦治鼻面酒皶:银杏、酒酻糟。同嚼烂,夜涂旦洗。(《医林集要》)
⑧治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秘传经验方》)
⑨治下部疳疮:生白果,杵,涂之。(《济急仙方》)
⑩治乳痈溃烂: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敷之。(《救急易方》)
——《中药大词典》
银杏叶
鸭脚子、白果树叶、白孙树叶。GinkgoFolium。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bilobaL.的叶。《品汇精要》1
性味《中药志》:甘苦涩,平。
《中华本草》:苦;甘;涩;性平;小毒
2
归经心;肺;脾经
——《中药大词典》
3
功效与作用益心敛肺,化湿止泻。治胸闷心痛,心悸怔忡,痰喘咳嗽,泻痢,白带
——《中华本草》
4
禁忌实邪者忌用,禁忌与鱼同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5
历代医家论述①《品汇精要》:"为末和面作饼,煨熟食之,止泻痢。"
②《中药志》:"敛肺气,平喘咳,止带浊。治痰喘咳嗽,白带白浊。"
③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象皮腿。"
——《中华本草》
6
配伍药方①治血清胆固醇过高症:银杏叶提取主要成分黄酮,制成糖衣片,每片含黄酮1.14毫克,每次4片,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泻痢:银杏叶为末,和面作饼,煨熟食之。(《品汇精要》)
③治小儿肠炎:银杏叶3~9克,煎水擦洗患儿脚心、手心、心口(巨阙穴周围),严重者擦洗头顶,每日2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④治雀斑:银杏叶,捣烂,搽,甚妙。(《滇南本草》)
⑤治灰指甲:银杏叶煎水洗。(南药《中草药学》)
⑥治鸡眼:鲜银杏叶10片,捣烂,包贴患处,2天后呈白腐状,用小刀将硬丁剔出。(南药《中草药学》)
⑦治漆疮肿痒:银杏叶、忍冬藤煎水洗,或单用银杏叶煎洗。(南药《中草药学》)
——《中华本草》
中药故事
壹银杏树的果实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等价值。
帝王树,帝王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寺内,传说,当一个帝王去世时,帝王树就会有一支树杈折断;当一个帝王继位后,帝王树上又会长出新的枝条。所以、人们把这颗大树称为“帝王树”。北方高僧皆宜以此树代表菩提树,视为佛门圣树。帝王树,直干探天,粗可数围,相传为辽代遗物,距今已近千年。帝王树枝叶茂盛,历经千年的风雨依然风采依旧,看世事沧桑,迎各方游客。东侧的一株称"帝王树",西侧的一株称"配王树"。这两株古树都是我国的活化石--银杏树。
贰银杏素有活化石之称,郭沫若曾将其誉为国树,曾做诗云:我爱它那独立不倚,孤直挺劲的姿态;我爱它那鸭掌形的碧叶,那如夏云静涌的树冠;
清初《花镜》云:“考秀才、举人、进士,不准小便,故带白果闻而食之,以截其便。”
叁禹州白果树位于神后镇东南1.5公里处,白果树旁有一山泉,名叫灵泉,泉边建有灵泉寺。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姓白的穷人家的姑娘,从小就给财主放羊,受尽了人间苦难。有一次白姑娘在山坡上捡到一枚奇异的果核,宝贝似地赏玩了几天舍不得扔掉,最后把它种在了常去放羊的一个山坳里。
经过几年的精心照料,这颗神奇的种子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每年秋天都会结满黄澄澄的果子。一天,白姑娘赶着羊群来到了这棵大树下,突然连续咳嗽了几十声,痰涌咽喉吐咽不下,顿时昏迷过去。这时,只见从大树上飘下来一位美丽的仙女,手里拿着几颗从树上摘下的果子,取出果核,搓成碎末,一点一点地喂进白姑娘口中,片刻,痰就不涌了。白姑娘睁开眼睛,那仙女朝她笑了一下,就飞上大树不见了。
诧异的白姑娘立刻从地上爬起来,从树上摘下许多果子,带回村里,送给生病的人吃,治好了许多的咳喘病人。
白果能治疗咳喘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在百姓之中传开了。后来,人们干脆把“白姑娘送的果子”称做白果。
东汉时期,一位法号先觉的僧人,路过此地,发现白果树旁的泉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枯,认为白果树的生长及治病的灵验都与此泉有关。就取名为“灵泉”。后人在灵泉和白果树旁建了一座寺院,亦叫“灵泉寺”。并在清泉的出水口雕凿了一尊龙头,使泉水由龙嘴里喷射而出,很是壮观。至到现在,那株不知经过多少岁月的白果树依然枝繁叶茂,高大挺拔地屹立在禹州神后的大刘山上。
版权声明
上述内容摘自相关书籍,已经注明出处,如有侵权,可联系本人删除,所有图片均为本人所拍摄。上述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科医学
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教育用心去对待善念常存
多行善事
身体力行
顺其自然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