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古代是最重要的一天

今天就是冬至啦!

冬至,在古代是最重要的一天。

把握好了,

就意味着身体在未来一年内的走势,

一天顺则一年顺。

冬至

今年冬至的时间

确切的说是今天(12月22日)0:27:53

冬至这天《易经》有"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之说。意思是说这一天黑夜最长,阴气最重,是最接近"死亡"的一天,最好什么事也不干。

冬至后,阳气缓缓回升,白天慢慢变长,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所以古时冬至也喻意为新生命的开始。

冬至民俗

古代,冬至放假!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意思就是今天最好什么事也别做。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饮食民俗

北方冬至宰羊、吃饺子;南方在这一天则会吃米团、长线面。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养生●攻略

冬至后,天气愈发寒冷了。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节气,是“数九寒天”的开始,所以说,冬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民谚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冬至时节进补,高吸收,低消耗,滋补效果十分显著。

冬至养生:

要做好

“一躲二养三补四防”

一“躲”

冬至前后养生的核心就是“躲寒、躲冷”,大家一定要做好防寒的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提高警惕。

建议: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

二“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至后养生原则就是要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保养精气,做到养精蓄锐,有益于防治疾病。

冬至养生应以静为主,切忌过于运动出汗,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建议: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患得患失,还可以通过午饭后适当打盹、多晒太阳、泡脚、天灸、膏方等方式,更好地养生。

三“补”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生冷少食、燥热不宜,滋阴潜阳的食物最为上等。

建议: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食宜温热熟饮,多吃坚果类食物,可御寒、补肾健脑、强心健体。

四“防”

1

防流感

流感病毒拥有惊人的传染力,直接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或经手将病毒带入呼吸道都会引发流感。

2

防心脑血管疾病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减少被传染的概率。

需要注意的是,心脑血管患者天冷时不要去晨练。

3

定期复诊

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应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

4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当出现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医院就诊或拨打,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5

增强免疫力做针灸

冬至艾灸督脉:大椎、肾俞、脾俞。

冬至艾灸任脉: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时候,在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肚脐(神阙穴)最能激发身体阳气!

方法: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益寿延年。

冬至养生●食谱『羊肉萝卜饺子』

食材

羊肉、猪肉、萝卜、葱末、姜末、盐。

做法

1、羊肉搅成泥,萝卜插丝剁馅,加上葱末、姜末、盐即成馅。

2、包在擀好的皮里下锅煮熟即可。

功效

营养价值全面,对所有虚寒病症均大有裨益。

『山药鱼片』

食材

鱼肉片、山药、青萝卜。

做法

1、山药压成细末,鱼肉片放入碗中加适量淀粉、精盐,打入1-2个鸡蛋,拌匀后腌20分钟,投入热油中炸熟。

2、加入山药末、炸熟的鱼片、青萝卜丝、精盐,用小火炖20分钟,加胡椒粉即可。

功效

补中益气。

『滋补羊肉汤』

食材

羊肉、党参、红枣、枸杞。

做法

1、羊肉块先热水煮去血水,捞出洗净。

2、加水、放羊肉块、生姜片、党参段、红枣、枸杞、盐、白糖、胡椒粉、料酒,蒸2小时即可。

功效

大补元气,可补脾益肺、宁神益智、生津止渴。

『香菇栗子鸡』

食材

鸡肉、水发香菇、木耳、腐竹、去壳板栗。

做法

1、锅内放油烧至7成热时下姜、八角、花椒、蒜瓣爆香。

2、将鸡肉翻炒上色,加入香菇、木耳、腐竹、月桂叶、蚝油翻炒。

3、加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改中火焖煮15分钟,汤汁基本收干即可起锅。

功效

补气血、提高免疫力。

——养生小知识

那么,冬至节气如何养生呢?笔者仍从起居、饮食、运动、精神四方面做一提示,供大家参考。

起居养生:防寒保暖,早睡晚起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养生应注意做到“冬藏”。因此在冬至养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受寒邪,此时阴寒之气隆盛,所以大家要多着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如果外出,应特别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既防发生冻疮,也防寒邪侵入体内引发疾病。

另外,冬至时节,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为来春生机勃发养精蓄锐。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此时节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劳作不可大汗淋漓,以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饮食养生:饮食均衡,注重温补

冬至饮食养生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性,保证营养的多样化,做到谷、果、肉、蔬合理搭配,最好还适当地选择一些高钙食品。

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冬季食补最主要的是补益肾精,此时节可多吃些补肾壮阳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核桃、板栗等以及黑芝麻、黑豆、海参等黑色食物,对虚寒者尤其有益。还可食一些具有补肾益肾功能的水果,如榴莲、芒果、荔枝、猕猴桃、桂圆等南方水果。而中药复盆子、桑椹子是补肾的黄金搭配,阴阳互补,可代茶饮或泡酒每日少量饮用。对于老人,冬天还可配食甲鱼、枸杞、麦冬等护阴之品。

在温补的同时,也应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其他很多蔬菜也要多加摄入,比如土豆、蕃茄、菌类、韭菜、南瓜、芹菜、菠菜、山药等,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

冬至饮食养生还要注意不要吃太多油腻的食物,特别是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较弱,最好是保持饮食的清淡,现代营养学的养生要求是最好做到“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运动养生:避受寒邪,运动适度

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此外选择慢跑、快走等耐力项目也较适宜,这些项目主要以锻炼心肺功能为主。同时注意冬季运动前热身活动要充足,热身工作要做到微汗为宜。还要注意晨练不宜过早,户外运动时,最好选择早上太阳出来之后的8点至9点,或者下午4点到5点之间进行。

精神养生:静养为主,心态平和

冬至节气精神养生以静养为主,保持心境清静,宁神定志,工作、学习之余多听音乐,多做一些休闲娱乐,以保持心态平和,顺养初生的阳气。要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中医特色疗法介绍:“三九”穴位贴敷

冬至之日开始,即进入农历数九,而“三九”穴位贴敷是一种副作用少、安全、简便、易行,既能防病又能治病的疗法。即在“三九”天里每“九”的第一天,选用具有辛温助阳宣散作用的中草药,在大椎、肺俞、心俞、膈俞等特定穴位进行贴敷,通过外用药物直接刺激穴位,疏散风寒,温补脏腑,促进气血运行,抵御外邪入侵,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

推荐三款适合冬至节气食疗的养生药膳:

1.羊肉炖萝卜

原料:白萝卜、红萝卜各克,羊肉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将红萝卜、白萝卜去皮洗净切块,羊肉洗净切块,并于沸水中焯去血水备用。将砂锅中放入清水,大火煮沸后放入羊肉、生姜、料酒,小火炖至六成熟,加入萝卜,焖至羊肉烂熟,调入精盐、味精即成。

功效:益气补虚,温胃补肾。

2.参归羊肉汤

原料:党参15克,枸杞子15克,当归10克,羊肉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成小块。其余用料洗净,生姜拍烂。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小火煮3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

功效:健脾胃,补肝肾。

3.复元粥

原料:怀山药50克,肉苁蓉20克,菟丝子10克,核桃仁2个,瘦羊肉克,羊脊骨1具,粳米克,葱白3根,生姜、花椒、大茴香、黄酒、胡椒粉、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羊脊骨剁成数段,用清水洗净。羊肉洗净入沸水锅中焯去血水,切成5厘米长的条块。把山药、肉苁蓉、菟丝子、核桃仁分别洗净,一起装入纱布袋内系好。生姜、葱白拍碎。把粳米淘净,连同羊脊骨、羊肉块、药袋、生姜、葱白一起放入砂锅内,注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再放入花椒、大茴香、黄酒,用小火炖至米烂粥稠为止。食用前可用胡椒粉、精盐、味精调味。

功效:温补肾阳。

记得发给身边的朋友们看看,送上您冬至真诚的祝福!!!

冬天太冷不想洗澡的,洗此处20分钟,还有意想不到的神效!

洗澡,一方面是为了清洁,另一方面是为了暖身。但是大多数人冬天都不想洗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冷啊!

我们编辑部的几个同志都因为洗澡而感冒了,如果实在冷到不想洗澡有什么办法能够暖身、养生、保健吗?当然还是有的,那就是:

泡脚

如果先泡脚再洗澡,会觉得暖和一倍哦

泡脚不但能暖身,还能起到其他作用!比如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数值,对于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促进睡眠等都是非常好的!关键还不用像洗澡那样担心着凉~

如果在水里加上花椒泡脚,不但能杀菌止痒,缓解脚气现象,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抗衰来,防白发!这是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推荐的这个方法~

中医认为:

花椒性温,味辛,属于祛寒类的药物,能除五脏六腑之寒。花椒有温中止痛、解毒理气、驱寒暖胃、活血通络、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对治疗脾胃病、风湿病、头痛、流感、失眠、脑外伤、中风等病均有治疗作用。

即使是患有高血压的老人,也可用花椒来泡脚。中医讲究“上病下治”、“内病外治”,用药汤浸泡或按摩这些反射区,可以促使血液由上往下走,使全身经络疏通、血脉流畅,因此血压也容易平稳了。

用花椒水泡脚不仅可以治疗白发,还可以让睡眠效果更好。其实方法很简单:

用一个棉布包50克花椒,用绳系紧

加水煮开后将双脚泡入水中,大约20分钟后,再将脚用温水洗净擦干。

花椒包可以反复利用,每晚睡觉前泡1次脚,以双脚皮肤发红、面部有微汗为宜,用一个星期左右再换新的就可以了。天天坚持下去,有利于增进足部血液循环,可起到祛病延年之效果。

8个泡脚方子

一边泡脚,一边调病

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1

银杏叶泡脚:有助恢复听力

很多中老年人有耳鸣、听力受损的毛病。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些银杏叶煮水泡脚。

方法:用银杏叶克,槐花、菊花各35克,丹参22克,煎成药液,倒入0毫升开水,然后泡脚,每天2次;另外,配合食疗方:每周吃3次紫菜蛋汤。

刘长信

北京东直门医疗理疗科主任

2

香蕉皮煮水泡脚:缓解便秘

老年人肠道功能多少有些退化,很容易受到便秘的困扰。可以吃些香蕉,用留着的香蕉皮煮些水用来泡脚。

方法:将香蕉皮、桃仁、杏仁等放在锅中煮水,然后把煮好的水倒入泡足桶中,再加入开水。先把脚放在桶上熏蒸,防止烫伤。等水温降下之后,再把双脚浸泡,配合着搓搓脚心,每次泡半个小时,能有效缓解便秘。

张建德

世界中医学联合会

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理事

3

“辣椒”泡脚:缓解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如果发现足部触觉有异常要及时察觉哦!

方法:取辣椒30克、花椒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红花30克、忍冬藤50克、冰片10克,水轻煎0毫升,待水温凉至40度,用于泡脚,针对糖尿病足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前请咨询医生)。

王新志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教授4

中药“腿浴”:缓解老寒腿

天一冷,"老寒腿"就会酸、麻、胀、痛。老年人更是,多少会有些冬天腿疼的毛病。这个时候可以拿一桶水,泡泡小腿和脚,会舒服很多,如果能配上些中药,就更好了。

方法:可用威灵仙、伸筋草各30克,桑寄生、当归、丹参、鸡血藤各20克,白芷12克,秦艽、苏木、羌活、独活各15克熬水泡脚,水淹没到小腿肚,连同小腿上的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一起按摩,效果会很好。

陈伟华

哈尔滨医院

5

白矾泡脚:鸡眼

走路太多,穿的鞋太硬、不舒适,都容易长鸡眼,从而引发疼痛。鸡眼还容易反反复复去不干净,看看陈伟华推荐的方法吧!

方法:将脚泡在加有少许白矾的热水中,待鸡眼软后再用无菌镊子将尖端拔出,拔出后走路立即就不痛了。另外,在鞋内加个柔软的鞋垫,以免再长鸡眼。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外涂鸡眼膏,每周换1次药,换药前削去已浸白的部分,直到脱落。

彭玉清

北京中医院

亚健康科主任

6

“红花、干姜”泡脚:腹痛、胃痛

肠道如果不舒服了,出现腹痛、胃痛的情况,可以在泡脚水里面加上这些药材,能够帮助缓解不适的。

方法:小茴香、艾叶、红花各10克,干姜15克,附子、鸡血藤、当归各15克。

7

“黄芩”水泡脚:失眠

失眠的情况也是很多人经常用遇到的。失眠的时候泡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上这些药材更好哦!

方法:黄芩10克,夜交藤、五味子、肉桂各15克,磁石30克。

8

“三仁一椒”煮水泡脚:足开裂

冬季干燥,足部开裂也让很多人心烦意乱,影响走路,影响锻炼,影响生活。

方法:杏仁、冬瓜仁、薏苡仁、当归、川椒各15克。煮水泡脚15到20分钟。

觉得本文有意思,记得给朋友转一次哦~

底部请~点赞

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医师
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cf/1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