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药王与药都禹州的赞誉。禹州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上古时期的黄帝部族,曾在禹州地域内活动,播撒华夏文化,教民治百病,晚年又在逍遥观修行,留下了不少的先贤胜迹和许多动人的传说,我国第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是依托黄帝之名撰写而成。雷公生前在禹州潜心研究医学,被黄帝封于禹州方山,我国的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就是依托雷公之名撰写而成。秦朝著名商贾吕不韦(禹州人)靠贩卖珠宝及玛瑙、珊瑚、琥珀、珍珠及名贵中药材起家,最终登上秦朝相位,并组织其门客所编纂《吕氏春秋》,对后世医学产生重大影响。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此行医,汉代医圣张仲景也在此悬壶开诊,三国时华佗也曾在此采药行医。北宋名医苏颂曾任颍州(今禹州)知州,编著了《本草图经》21卷。北宋名医唐慎微也曾在禹州活动,编成了划时代的本草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代周定王朱橚长期在禹州考察采集中药材标本,死后葬于禹州明山,撰写了《救荒本草》和历代医方之最的《普济方》,美国著名科学家萨顿称其为“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禹州历史上也名医辈出,南齐的褚澄,著有《褚氏遗书》,医术绝妙且医论精辟;元代的孙相思,家传五代,影响广泛,人称济世活佛;明代的李恭,永乐三年荐为太医;清代名医张恕,闻名乡里,著有《合意录》;清世医时长立,疗疾病相传子孙,远近闻名。尤其是唐代名医孙思邈长期在禹州采药、行医,著有《千金方》等,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真人”,后敕封加号“妙应真人”,死后又葬在禹州,故有“药王爷在禹州”之说。由于药王存在的历史因素,禹州自古就有着与众不同的中药文化理念,孙思邈那“人命至贵,重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众大德的崇高品质及其精妙高深的医术跨越了千年时光,一直影响着禹州后人。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奠定了禹州在中医药界磐石般不可动摇的地位,天下药材汇集禹州,成为全国的中药材集散地。
禹州是河南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为韩国国都,秦汉为颍川郡治,隋至宋属京师畿(同“几”)内重镇,元代是阳翟王的封国,明代为徽王府邸,以州的建制兼设分巡大梁道台衙门至清雍正年间,民国初禹州改为县。禹州历史名人浩若繁星,像先秦法家韩非子、秦大丞吕不韦、西汉留侯张良、西汉智囊御史晁错、西汉文史学家褚少孙、东汉政论家贾山、东汉法律世家郭宏、东汉行书鼻祖刘德生、东汉笑林鼻祖邯郸淳、曹魏巾帼丈夫辛宪英、曹魏栋梁郭嘉、魏国御史中丞徐庶、三国水镜先生司马徽、三国时得道高僧朱八戒、东晋三度临朝褚太后、后汉高祖刘知远、唐朝文学馆大学士褚亮、北宋阳城大学士陈恬、唐太宗顾命大臣褚遂良、唐代画圣吴道子、南齐名医褚澄、明代户部主事马悫、明代五朝元老马文升、明代三边总督董世彦、明代监察御史党以平、明代一门三进士的李刚、明代美称铁御史的连标、乾隆御赐皇师王聿修、清代理学家马时芳、清代人称清白史的李升等一大批显官志士、文人学者成为禹州传统文化繁衍的脊梁,明代一科点过八进士成为禹州诗书之乡的荣耀。禹州又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瓷都(河南禹州、陕西耀州、河北磁州、江西景德镇)和四大中药材集散地(河北安国、河南禹州、江西樟树、安徽亳州)之一。以神后为中心的钧瓷业、以顺店为中心的丝织业和以城区为中心的中药材交易享誉海内外,有日金斗金之说。禹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千年来文化的传统感化力在与中医药经济的有机融通下,使得中医药文化生根、开花、结果,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弘扬、升华和繁荣。
一、禹药因“药王”而兴
禹州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从轩辕黄帝在禹修炼以草为药开始,禹州就与中医药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尤其是孙思邈来禹州后,犹如花木逢春,绽放了中医药之奇芭。他是我国历史上经常深入民间,向民众与同行虚心请教,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也是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他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又是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他是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又是创立“保健灸法”的第一人;他第一个创立“阿是穴”;又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他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又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他第一个用胎盘粉治病;又第一个将中药美容药推向民间;他第一个用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又是第一个治疗麻风病专家;他第一个用羊餍(羊甲状线)治疗甲状线肿;他又第一个用动物肝治眼病;他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又第一个治疗脚气病;他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又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他第一个使用牛奶治病;又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材在家种植;他第一个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方法;并又编撰了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孙思邈对中华医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孙思邈在禹州成家、立业、著书、立说,禹州人为纪念药王孙思邈为其建立祠堂,进行祭奠,逐步由供奉活动转而形成中药材交易,禹州成就了一代药王,奠定了禹州在中医药界不可动摇地“药都”地位。
孙思邈编写《千金方》,使最先受益的禹州人体会到了医药价值,认识到了医药与健康密不可分,行医做药利已益人。因此,自唐宋始,禹州药业已有店、铺、堂、馆,亦开始小面积种植药材,到明代种植药材已形成区域化。从明太祖朱元璋诏令药商云集禹州建立全国性中药材集散地,周定王朱橚《救荒本草》问世,到清乾隆时期形成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以致“内而全国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及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药材市场的形成,促使了医学的发展。明清之际禹州涌献出三名太医和14位名医。历经四百余年时间,禹州已从区域医药发展到世界范围的交流与融汇。
(一)中药材类多质优
据禹州药材资源普查,全市有药材品种种,隶属个科,其中植物类种,动物类种,矿物类21种,全国重点普查的个品种中,禹州有种。河南统一普查的个品种中,禹州有种,在这个品种中,家种家养品种75种,占33.3%;野生品种种,占44.9%;家野兼有49种,占21.8%。历代本草收载的道地药材有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密二花、禹漏芦、荆芥、地黄、会全虫、禹粮石等30余种。
地道药材量多效好。禹州出产中药材多种,其中道地药材种类36种,药典有记载的道地产区药材25种,药典有记载的带禹字头的道地药材11种。这些道地药材品种经检测含量较高,从目前检测的品种来说,白芷、板蓝根、玄参、荆芥、半夏、地黄、丹参、金银花、禹南星等九种药材含量指标均高于药典标准两倍以上。
(二)加工炮制技术精良
中药炮制引领全国。药材的汇流,药行的林立,促使了中药材的分类、炮制、包装、加工工艺的提高。“千年药都”汇集了天下中药炮制的能工巧匠入驻禹州,丰富和发展了禹州的中药材炮制技艺,从发源于禹州的中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开始,到药王孙思邈进一步分类完善,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禹州独特的中药材炮制理论和加工技艺,以“遵古炮制、加工精良”著称于世,在“浸、煅、煨、炒、灸、蒸、煮”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成为禹州药商必不可少的技艺。清宣统三年(年),禹州九蒸九晒熟地黄在德国柏林万国博览会上参展获得盛赞,清代禹州生产的“九天阿胶”也是宫廷御用药品。还有九蒸黄精和九蒸槐豆等也非常有名,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应有尽有,如活血壮筋丹,中风回春丸、梨膏糖、蜜苏丸、一把抓、回春片,肥儿散、小儿惊风丸等。年,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被河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药工朱青山获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殊荣。
(三)中药文化氛围浓厚
自元代以来,禹州药行林立,多时达余家。春节之时,药行医铺为庆贺节日,其门联对子大都以药相联:内科多是“金鉴遗风”、“和缓高风”、“指下生春”等;外科则是“华佗再现”、“是乃仁术”等;妇科是“女科圣手”、“妇科独步”等;儿科是“如保赤子”等;眼科是“瞽目重明”等;针灸科是“十分火候”、“万病一针”等。对医术全面,声望很高,不计报酬的医生,多分别奉贻“良医良相”、“医德长河”、“济世救人”、“药王复生”之类的颂词。此外,各家各户都要恭请文墨先生作“药对”,贴于门楹之上。诸如讥喻人情事故者:“人参在世为官桂,厚朴传家要细辛”;描写化妆美容者:“青黛画眉红粉涂颊,金钗压发新绛点唇”;形容魁武英姿者:“大将军骑海马身披山甲,小红娘坐河车头戴银花”;医师寓所题:“手段能医国,丹砂可救民”;药店门首题:“论色彩尽是土里土气毫不惹人眼目,言品格都将赴汤蹈火慷慨为民捐驱”。还有“聚蓄百药,平康兆民”,“药圃无凡草,松窗有秘方”“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为摘星子,春芍药夏牡丹秋菊冬梅我是探花郎”等等比比皆是。象采药歌更是在实践中创作的中药文化。如《阳春采药歌》中的“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茵陈采收宜细嫩,摘起幼苗梗去掉……蒲公英宜春季采,采时最好花刚开……桑树根皮早春挖,趁鲜洗净泥和沙;纵向皮部刀剖口,除去外皮扎成把……白头翁根宜春采,挖起根茎及时晒;保留头部白茸毛,除去泥土须要卖。”药行掌柜为了让学徒记住药名,创作成巧嵌药名的散文和谜语。如:“卷柏林里,常山脚下,表碟石畔,柴胡村庄。满山红油菜象一个个红灯笼。牡丹园中,白果树旁,何首乌(屋)里,窗糊防风,中堂悬挂水墨画乌梅,青木香几案,黄柏木方桌……谜语中有“牧童”(牵牛)、“空心树”(木通)、“军师难混”(苦参):“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一枚獐脐四五斤”(沉香)等等。有的医药文学中还含有反外来侵略的积极意义。如有一篇记忆中药名的散文这样写道:“外洋侵扰我邦荆芥(境界)……正使君子用武之地,请缨于四月十五半夏天,国老准奏后召开广芦荟(会),太阳起石(时)为(苇)先锋……马前有军师徐长卿开道,鞍后有黑丑、白丑二副将保驾……猛士冲天雄风,何惧务竭化雨,直战到天南星落,老月石惊,天麻麻亮,立下十大功劳。当归日,跨海马,一条鞭,挂金灯,千里光,弃生地,返熟地,凯旋茴香(回乡)。军民同庆合欢,受将佩戴红花,荣封大将军,刻紫石英名永存。”还表达有离别夫妻相思之情的:“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榕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日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还乡,至时有金银相赠也。”可见,医药文化已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四)药行商会规模独特
禹州中药材的发展,一是以药成会。春会是每年2月起到麦收,秋会是八月;冬会是十一月下旬,“并有三个排期,就是四月二十日、八月二十日和腊月二十日。排期即结算的日期。会期之内,可以互相买卖,成交抬货,而价款可以付清或不付清,但到排期日,大清算,互相付清,尤其腊月二十日排期,必须把全年帐款付清、付净,决不留到下年。这就是禹州药业善经营、守信用,能成功的根本保证。”二是以药成市。形成山货、中药、切药、丸散四大市场,遍布大街小巷,其中西关街为山货行,经营山岗药材;西大街、光明街、三官庙街、四角堂街、洪山庙街为中药行,经营各方道地药材;山林街、槐荫街是切药行,以饮片加工为主;八士方街、黄家口、旗毒庙街、城隍庙街为丸散业。
1.药有行、庄、棚、堂
(1)药行:分货行和山货行,有一定资本、场地、货栈,从事代客买卖、包装、托运业务。山货行只从事根茎类粗药业务。“同慎德”资金雄厚居行业之首,达30余万银元,闹市有铺面,房设百余间,驻行山西、江西、云南等外省药商12家。年,首席董事曹新贵兼禹县商会会长。规模较大的药行有:和泰昌、恒大、全胜德、瑞丰、成纪、乾新合、豫兴、信昌、广顺合、永兴、德源昌、豫圣源、信茂、豫源、义聚合、永昌、卫钧恒、豫兴隆、德胜、永丰、义兴永、豫德昌、新太,会元长、协太昌、宏昌、瑞胜昌、振昌、寿康、正兴、公利、松茂、恒玉、德昌隆、泰胜隆、永茂等40余家,资金为4万元(银元)左右。经营的方法是从中收取买卖双方各打3%的佣金,每年农历4月、8月、11月的20日分别为上期药材买卖双方资金结算时间,药材价格随行就市,“早晚价格不同,说下一言为定。”成为买卖双方不成文的规矩。各药行敬“关公”,就是显示经营中守信义。
(2)药棚:药棚亦称棚口或拆货棚。从药行、药庄批量购进原材料,组织员工加工为饮片,销售于各地中药铺。资金4万银元以下。大有生药棚居禹药棚之冠。民国初,白郎义军攻陷禹州南大街,有“打下登封城,不抵禹州的洋货棚”之叹。主要药棚有:中泰、义昌久、双复兴、华新、同丰永、豫圣恒、东来升、同福太、法永兴、同茂永、义丰永、福兴长、大有生、天源昌、万顺德、福兴德、太兴隆、正义成、振太恒、金记、同庆德、义记、同德永、德太兴、德兴玉、义丰长、中和生、万生隆、宏圣魁、元丰祥、聚太源、德兴成、德太成同德恒、豫兴昌、永昌久、全胜永、豫信恒、同德祥、裕民、德茂永、长兴永、三义成、中和兴、德义成、复兴永、同春荣,和胜义、瑞生、任福远、同信成、信义永、可敬亭,三合永、中兴永、永瑞昌、豫盛长、三德永、刘新怀、恒昌、师保恒、二合堂等66家。
(3)药庄:俗称内字号,资本雄厚,在国内主要城市设有分号或庄客,依靠各地药源互相调运购销,有垄断市场能力。“恒春”流动资金达到42万银元,年达到50万银元。居禹州药庄“八大家”之首,在西安、宝鸡、成都、天水、上海、广州、西宁、湘潭等地设分号,东家是朱子铎、朱河镇、韩金玉,掌柜朱子铎、陈文理、马哲甫、王北臣、王树廉、贾应乾、王庚臣。禹州主要药庄有:恒春、隆兴福、复生元、清合堂、瑞兴茂、松茂林、益兴盛、怡和永、晋豫西、兴记、天太、公茂、德源永、李德旺、刘秋怀、益庆源、公大等17家。
(4)药店、药堂:制售各类膏、丹、丸、散、剂中成药。颇负盛名的有杨永先眼药店、福兴公的“九天阿胶”,任同仁、韩宝善等的丸散店。乾隆年间药店、药堂达百余家,均有一、两种特效药品。年有74家,年仍有64家,年并入公私合营制药厂,继转为地方国营,今称禹州市药王制药有限公司。禹州主要店堂有:同春荣、荣德堂、万元堂、金生堂、隆太恒、春林堂、兴元堂、福寿堂、太盛堂、同春堂、赵隆太、天兴堂、杏林春、同春堂、福元恒、万春堂、惠福堂、天仁堂、天令堂、庆寿堂、中兴堂、堤明堂等22家。
杨永先眼药店始于清嘉庆年间,历五代:杨永先--杨玉田--杨逢春--杨育汶--杨清林。杨永先年幼时遇方士传眼药方,因禹州春季西关骡马大会解囊救灾,受药商推崇。嘉庆二十四年,在城内西大街设店,仅禹境有17家。后来,其兄弟分门经营,分老号、中记、湘记、和记等铺,还有南阳、社旗等地分店,多属杨氏配方,建国后整理为“保光清凉散”收进《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并批量生产。
2.商家为会(聚)成馆
通常以行省驻某地购置房地产所建,以利本地人员联系、集会、互通信息,或生活互助。禹境会馆不仅有行省会馆,(因药交会)也有低于省的商埠会馆。以助本地药商内部或市场上贸易活动的经济往来。在古代等级甚严的封建制度下,药商利用各王朝对关羽的封号,兴建庙宇,以求会馆的建筑品位与规模,次建药王等神殿宇以广其场地,再建经济、生产、生活区而附之。进而彰耀经济势力,并利用神权约束经济行为,提高本商帮诚实守信的知名度。
(1)山西会馆:占地38亩,嘉庆六年(年)始建。乾隆年间,晋籍药商联合来此而建,因太谷人居多又称太谷帮。庙宇二进院落,多系悬山大式。中心建筑关帝殿居中,山墙外隔甬道配药王、火神殿,形成横十一间,纵十三间廊房,再为戏楼。仅中院即容千人活动。殿后至北城墙为义葬地,名泽及园。供晋、陕籍人病灾死亡,暂厝。故亦称山陕会馆。当时,城内晋字、太字商号随处可见。现在为禹州市第二高中所在地。
(2)怀帮会馆:古怀庆府,即今河南武陟焦作以西地域。因盛产熟地、山药、牛膝、菊花(亦称四大怀药)闻名全国。不仅药质优良,又为大量常用药。加之怀商经营有方,集巨资兴建会馆,原名覃怀会馆,因建筑用砖模印阳文“怀帮”,故又称怀帮会馆。现庙宇占地8亩。大殿面阔五间,配五间左右偏殿,戏楼三间左右前三面包厦,全系歇山、悬山建筑。营造工艺精细,同治十一年落成,高大巍峨,有“十三帮一大片,不抵怀帮一个殿”之称,仅中院就能容人活动。现在为禹州博物馆所在地。
(3)十三帮会馆,“十三个行帮的名字是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茯苓帮、宁波帮、江西帮、祁州帮、陕西帮、四川帮、怀庆帮、老河口、汉帮、党参帮。”占地50亩,由庙宇为主,按花园格局营建。前为池塘、九龙壁,大门两旁竖一对三斗铁旗杆,门内为花园、戏楼、鼓楼、东西厢房,最上为关帝、药王、火神三殿,地域开阔,竣工于同治十年。向东临街跨间面阔五间,有自己的集会场所,古建筑众多而鳞次栉比,戏楼场地容名观众,附属院落容各路药商会聚。现在为禹州防疫站所在地。“茯苓帮”,位于钧州大街南段路西,系清末、民初创建。时间短建筑少,现在为禹州有线电视台所在地。
(4)江西会馆。由江西籍药商筹资于年邀请能工巧匠始建,年被军阀据为营房而中断,戏楼砖楼半途而废,格局未形成,年被改为剧院,年由禹州水利局占用,原主要建筑因改、扩建而无存。
(五)药优价平诚信经营
在禹州经营药材,不论是在店内或交易会上,从没有假药。所经营药材按优劣分档。价格公平,童叟无欺,即使遇上瘟疫或流行病,哄抬市价的也几乎没有。外地客商一旦到禹,所带货钱从不随身携带,找一家药行交与柜上立折,所购货物选准点齐临走时再结帐。不论住三、五天,十天,二十天都是这样。如果所在药行没有所需货物,其他行有之,可随时将款提出,去他行购货。由于经营诚信,所以禹州药市始终红火旺盛。
二、药会因“药都”而起
1旨在交易
药交盛会历史久远。在民间代代相传的“药不过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一说,道出了人们对禹州中药材优良品质的信任。由于孙思邈长年生活于禹,死后葬于禹,禹州人为纪念唐代药王孙思邈建立祠堂,隆重祭奠,由供奉活动逐而形成中药材交易市场,久而久之,逐步形成全国中药材都市。
据《禹州志》记载,“每年二、三月间,商家云集“聂政台”台下,山货、药材、土布入市经营,帐篷稠密,驮载辐转,货殖尤夥矣”。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年)“禹州已经成为药材汇集之区,填满街市,有如粪土,故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明洪武元年朱元璋诏令全国药商在禹州集结,正式成为官办药市,药材之都名扬全国。明崇祯十七年禹州已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清乾隆二十七年()年,由官府倡导,每年设春、秋、冬三个会期,国内海外客商界舟运车转而至,药材贸易昌盛。
2别具特点
1).药交会规模大,会期持久繁荣。中药材品类繁多,中成药制造商、供销商纷至沓来,中药材贸易包容量大。
2).半封建资本,股份产业且亦农亦商,资金涵盖广泛,富商大贾与小摊小贩共存,资本家与小业主兼容,批发零售并举,竞争激烈。
3).货畅其流,囤积与贸易周期短。坐贾行商共存,鲜货、期货因质议价,成交率高。
4).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封建生产理念影响,为保特效药制品以适应市场竞争,以家庭为本位,单项产品,门类共生,非规模型生产方式现象突出,商业机密性强。“药业雇用徒弟,规矩甚严。徒弟只能干抬包、跑路、杂活等,不能沾染烟、酒、嫖、赌,不能偷盗、说谎,更不能不听话,若有犯染,一般于正月十六开销。从一家药商被开销的徒弟,其他任何一家药商都不予使用,他只好回家。”
5).中成药方剂产品,饮片类炮制,中药材种植、养殖及品质鉴别,富含渊博的科学与文化知识,儒商现象明显。
3繁荣发展
禹州药交会,在全国中药材贸易和生产的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药交会富含股份制经济形势,是促进中药材贸易,繁荣经济的重要办法。同时促进中成药生产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道地药用植物(动物)的种植(养殖)产业的繁荣,促进中草药生产环节的联动,充分利用劳动资源。年3月中药材交流会重新恢复,相继建立了南、中、北三条街的药材市场,年9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禹州市成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年,市委、市政府投资2亿元,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占地亩新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华药城。现有经营商户余户,经营品种两千余种,硬件建设国内一流。并于年5月20-25日,恢复了中断十年的中药材交流交易大会。举办“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大会”,突出药王、文化、经济主题,取得了较为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禹州药市在全国药材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市场优势初步显现。
4产业相连
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第十一届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盛况空前,全国多家知名药企的主要负责人、药商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共签约合作项目21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工业类项目11个,中医药类项目6个,三产类项目2个,新能源项目2个。其间还举办了五场高规格论坛,节会规模和成果创历届药交会新高。
禹州市市长范晓东讲:
禹州的药好,炮制技术好,交易规模大,都是传统优势。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产业。尤其今年,国家推出《-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和《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更是对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禹州市要让中医药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过去,禹州有两大传统产业:煤炭和建材。如今,禹州将产业装备制造和中医药产业确定为两大接续产业而全力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设计总量亿元,医药健康产业设计总量亿元。
为了实现这个亿的医药健康产业,禹州市全力构建中药材全产业链。
在种植中药材上,政府引导药农把36种道地药材种好。禹州现在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万亩、20万亩、3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40万亩。
为保障药材质量,禹州还要建第三方中药材测评中心,测评中药材的含量,测量这些中药材到底够不够国家的标准,是不是好药材。测评完了,会有治疗白癜风应到北京那家治最好白殿疯北京哪里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