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

(点击图片,申请参会)

作者介绍张磊:全国名老中医、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现供职于河南中医院,长期致力于教学与临床工作,治学严谨,博采众长,深谙《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奥旨,临床治病多以经典理论为指导,善治各种内科疑难杂症。

在临床实践中,常有许多患者的症状较之疾病滞后或提前消失,即所谓“无证可辨”。如肝病无症状的谷丙转氨酶(ALT)升高,糖尿病无症状的血糖、尿糖升高,B超显示无症状的结石病,各种肿瘤的早期阶段等,这些疾病在某些阶段往往“无证可辨”。但根据患者的体质、既往病史,对同种疾病“有证可辨”者积累的经验,借鉴现代医学的各种理化检查手段,参照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等来寻找蛛丝马迹,进行分析,找到“隐证”,变“无证可辨”为“有证可辨”。

“无证可辨”的辨证论治,必须突出中医特色,若离开了中医的辨证,单纯依靠西医的理化检查来选方用药,不但难以奏效,有时还会导致误治、变证而延误病情。另外,某些疾病或主证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种疾病或病邪,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处于较隐蔽的状态,与具有明显症状的疾病主证有着密切关系,治疗时应注意隐匿的病邪或疾病。

贺某,男,40岁,年9月9日就诊。

初诊主诉:患者左侧甲状腺癌部分切除术1个月,未进行放化疗,口干,夜间重,无口苦口渴;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无心烦心悸,左颌下、左甲状腺有硬结节,如黄豆大小,触之坚硬不移,皮肤发紧,舌质淡暗,脉沉滞。

辨证:痰毒郁结,气滞血瘀。

治疗:化痰散结解毒。

处方:忍冬藤30克,炒白芥子10克,制天南星10克,陈皮10克,夏枯草30克,连翘12克,赤芍30克,浙贝母10克,玄参30克,皂角刺12克,川芎10克,重楼10克,通草6克,葛根30克,甘草10克。共16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颌下皮肤发紧较前减轻,舌质淡暗,舌苔黄腻。颌下结节是险恶之证,宜缓图之,仍以化痰散结消肿为治。

处方:重楼10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30克,黄芩10克,山慈菇10克,蜈蚣1条,浙贝母10克,玄参30克,雄黄0.2克(分2次冲服),白花蛇舌草30克,赤芍15克,牡丹皮10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共15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颈部皮肤发紧较前减轻,口干,小便黄,脉沉滞。此系痰结阴伤加湿热,病机复杂又相互矛盾。以养阴化痰、散结解毒为治。

处方:重楼10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30克,黄芩10克,山慈菇10克,蜈蚣1条,浙贝母10克,玄参30克,雄黄0.2克(分2次冲服),赤芍15克,牡丹皮10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皂角刺10克,天花粉10克,连翘10克,甘草6克。共20剂,水煎服。

四诊:患者颈部皮肤紧张感明显减轻,皮肤硬结减小。方药奏效,解毒之品雄黄暂缓使用,仍以养阴散结解毒为治。

处方:玄参30克,浙贝母10克,生牡蛎30克,炒白芥子10克,清半夏10克,山慈菇10克,陈皮10克,夏枯草30克,蜈蚣1条,连翘1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共30剂,水煎服。

仅凭该患者咽干口苦,喉结肿大坚硬,不易定性诊断,结合病理结果,辨证为痰毒郁结于咽喉,触之不移,是其恶候。治宜化痰散结,解毒清热。方用消瘰丸加减。方中炒白芥子、浙贝母、皂角刺、制天南星去筋膜之顽痰痼结;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夏枯草泄肝热、散郁结;重楼、雄黄、山慈菇、蜈蚣解毒清热,即注意“毒邪”之隐,使痰消毒散,气血通畅而缓解;雄黄虽然有毒,但解毒之力较强,只要用之适量、适度,效果很好,勿畏其毒而不敢用也。

孙某,女,28岁,年9月23日就诊。

初诊主诉:双眉棱骨疼痛1年。眉梭骨痛以攒竹穴处为重,时轻时重,夜间易发作,伴有恶心呕吐,胸闷噫气,睡觉休息后,可以自行缓解,眼不胀,食欲可,口不干苦,大小便正常,月经正常,平时易上火,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滞。患者有肾病病史5年,尿中一直有蛋白(+~++),无明显症状,无服药治疗。

辨证:阴血不足,虚热上扰,经气不畅,络脉瘀阻不通。

治疗:养血散热。

处方:熟地黄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川芎6克,菊花10克(后下),夏枯草30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蝉蜕6克,连翘10克,玄参30克,知母15克。共15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期间眉棱骨疼痛未发作,尿中蛋白(++),免疫球蛋白4.2毫克/升,其他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弱。眉棱骨疼痛缓解暂不治疗,患者尿蛋白加重与感冒有关,属正虚夹湿热。治疗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为法。

处方: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芡实30克,蝉蜕6克,白茅根30克,生地黄10克,土茯苓20克,生黄芪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6克。共15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服药后病情无明显变化,尿中蛋白(++),高倍用显微镜观察下红细胞2~4,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纠。上药乏效,仍应从肾阴不足考虑。阴血不足,内有郁热,是其基本病机。以补肾清热为法。

处方:生地黄炭30克,山茱萸10克,生山药15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连翘10克,芡实30克,蝉蜕6克,地肤子15克,知母10克,黄柏6克,竹叶10克。共15剂,水煎服。

四诊:患者服药后效果良好,5年来尿蛋白第1次全部消失,面部素有痤疮,偶有头晕,睡眠浅,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再加凉血利尿之品,巩固治疗。以补肾清热凉血为法。

处方:生地黄炭30克,山菜英10克,生山药15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连翘10克,芡实30克,蝉蜕6克,地肤子15克,知母10克,黄柏6克,竹叶10克,小蓟15克,板蓝根30克,瞿麦15克。15剂,水煎服。

该病案辨证既注重辨有症状之证“眉棱骨疼痛以攒竹穴处为重”,乃太阳经气血不足,络脉瘀滞,风热上扰,急则治标,以四物汤加味,养血散热,眉棱骨疼痛愈;更要重视辨无症状之证“平时易上火,休息后疼痛可以缓解”,说明素体阴血亏虚;同时结合病史,又辨微观之证“肾病5年,尿蛋白(+~++)”,属证中“隐证”。肾阴亏虚,虚火内生,固摄无权,以知柏地黄汤加味,补肾清热,凉血止血,尿蛋白消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zz/6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