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
传说神农氏(又称炎帝)“九囿”南方人,发明种植五谷,民众不再纯粹以“吞毛茹血”而生存,但民众致病则无解。故亲尝百草试药。一次他尝草中毒而人事不省。族众扶其尸停于一棵老荫茶树下待三日后入葬。至三日,神农甦醒。原来他的尸身被放在茶树下以后,每日暮晚,四山清雾纭绕于茶叶,久之聚而成水滴,并滴入神农口中,为其解毒毒使其复活。故至今时,人们各医家都不忘向病人交待:“别用茶叶水服药,“茶解药性”。
公元前16-11世纪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的地域已“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又记:“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蜀志》、《南中志》记:“山出好茶、名茶、茶、蜜”等。
公元前年前后
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含“巴”地众部族)在牧野誓师,快打败了内部早已分崩离析的纣王。武王既封了“巴师”以“子”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立国,又免去了以前巴人向纣王进贡的物品,只以清酒立誓,巴人甚慰。
公元前年
秦统一巴蜀后,“惠王”派司马错率巴、蜀兵将伐楚。巴人把他们认识的“茶”和饮用方式交换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顾炎武《日知录》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公元前年前后
蜀司马相如《凡将蜀》记录种药物。其中“荈诧”所指即为茶叶。杨雄《方言》:“蜀西人谓茶曰蔎(设)”;王褒《僮约》中记:“煮茶尽具,武阳买茶(今彭山县双江镇一带。”说明蜀地(含本地区域)茶叶已初具市场进行交易。
公元前53—50年
《四川通志》:“西汉甘露,成都西南蒙山有吴姓在上清峰种八小株茶。
公元年
献帝建安20年,巴西太守张飞,从阆中引兵过今响滩谯家寨,去渠县“瓦口关”攻打张郃,谯家寨一带民众犒以粮、菜、茶、酒,飞十分感动。竖“汉车骑将军张飞致谢”碑,至年毁,碑印尚在,附近乡民亦知其事。
公元年前后
孙楚(山西人,公元年出生)著《出歌》曰:“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时平昌未建县,属汉昌(古巴州)辖,姜、桂、茶皆为巴蜀主产地。
公元前后
西晋将川南、贵州遵义,广西一带的僚人迁入四川。巴西郡、巴郡、宕渠郡为最多,他们很有可能带来茶种。平昌先后建平州、平川县,但当时为“五胡乱华”时期,耕作方式远不如前。没有发展茶树、茶叶的记载。
公元年
唐贞观15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带去四川茶叶。使藏民因吃奶过多而腻,难于“消食”而促使发明“奶茶”。
时,从本域米仓古道上向西安运去的丝绸、米粮,茶叶更多,尤以茶叶供不应求。一些规模较大的寺、观、庵开始试验性种茶。个别市场、山桠、渡口等地始设茶店子、栈房、茶馆,为南来北往的“背二哥”服务。
公元年前后
五代时,毛锡文著《茶谱》,首次记载制茶、饮茶法。
公元年
蜀后主孟后昶在四川首先实行茶叶产销专卖(即榷茶制)制度,课税巩固其政权。
公元年
宋代:神宗、徽宗先后在四川附近的文州、龙州、威州、雅州、设立“川茶为马”的“买马场”。本域很多店子、栈房如“长安古道”上的岳家“茶店子”;“汉中路”上的“白顶子余家穿心店”;“汉通路”上的“二里桠”,仍在接待大量向汉中运送茶、盐的客商。
公元年后
宋理宗淳祐五年,四川制置使余玠奉命在本域小宁城,通江得汉城,巴州平梁城构筑军事城堡,用时三年,工程浩大雄巍。用工中,当地百姓在很少种植绿茶的情况下,采来老荫茶,金钱草,忍冬藤(金银花)、荔枝尖、枣树叶、红籽儿叶熬茶,为军士、民工消暑解渴。
蒙古贵族兵马两次从汉中攻破巴州、通江关隘,但在平昌地哉却被打得来者覆没,至今可见当年的筑城题刻。
公元年后
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国设立“茶提举司”;年元武宗罢撤;1年元仁宗不断增加全国茶税,后40多年,茶课增加20余倍,这种掠夺性的课税,对种茶、茶农,茶商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时平昌处水陆交通节点,卖茶生意及及栈房业同样被殃及。
公元年后
洪武34年,明太祖朱元璋谕蜀王朱椿:“秦蜀之茶,西藏地区四川藏区五千余里皆用之。不可以一日无此”。
公元年
明嘉靖元年,朝廷统一印制“引票”(类物资准运、准销、缴税证),“痛革私税”,“引票统归茶印所,茶课司批验”。茶叶专卖、专运、赋税制度正式进入国家政治法律行列。
本域长安古道、米仓古道上贩运川茶去汉中、西安的客商越来越多,至今在佛楼乡佛楼寺、龙岗乡莲花石、岳家乡茶店子、江口镇汉中路货栈、白顶子穿心店、灵山乡元柏龙茶店,五木乡寡妇桥茶店,栈房、得胜二里桠、朽石坎茶店子、栈房、兰草乡双柏树茶店、驷马金银坎茶店、高坑河茶店等不计其数的遗址,遗名至今可见可用。
公元年
明崇祯末,本域西兴(原属达县,名西兴隆场)场人黄登,自称“黄花天子”,率农民在西兴黄家山起义,历经四战四捷后,占据了达县石桥、回龙;巴州(平昌)涵水、白衣、岳家、兴隆、龙岗、土垭、佛楼等乡镇。后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一些人的鼓动下,萌发了当皇帝的念头。由于此处山水秀丽,更有传说中的百山拥抱,故准备在此开基修建皇城。结果黄登站在群峰之首—凤凰峰上,传令士兵连数二次,回报均是座山,黄登不仅心中暗喜,心想真乃天助我也。后来黄登自己再亲数三次都只有99座。他忘记了自己所占之山。自感天运弄人,大叹一声“天不助我,天亡我也”!当即气绝身亡,倒于一处茶树坡上。后来人们为怀念他,就垒坟于茶树之中,传名“气死坟”。其事被后人传到陕西,故汉中,有“秦腔”《八庙河》的折子戏传世。
此时段,因天灾人祸,四川川东北地区兵灾不断,民不聊生。张献忠、“姚、黄”、明军、清军反复在此烧杀虏掠,米仓古道上来往的客货急速减少,很多距场镇较近的茶店子、栈房破产,官方管理的茶、盐业也自然肖条。
公元年
康熙十年,颁行《四川招民条例》,令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垦荒者准其入籍。来自湖南、江西、广西、湖北、广东、河南、陕西等地贫民不断拥入四川,自行选地“插占”,形成著名的“湖广填川”历史。
云南、贵州等地来川移民中,少数人带有茶种,在本域各地“插占”种茶。县内少数原住富户和寺庙(如金龙台等)获得种苗,开始散种私茶。
公元年
雍正8年,“巴州行茶腹引50张。共征税银12.5两,羡截银29.65两。又地丁税全免。
注(1)“边茶、腹茶:据《茶法》、《食货志.四》载:“四川茶引分边、腹两种。边茶少而易行,腹茶多而常滞……”。
(2)茶引:是茶商交税后,可从买入地到售出地的正式通行证,有专卖凭证的性质。
(3)羡截银:是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又叫“火耗”,要归公。
公元年
《平昌县志》载:嘉庆以来平昌镇龙、云台、笔山、土垭等地农民,已形成种茶习惯,光绪年间土垭杨家山大寨子种的茶树,至今仍存活一株。
公元年
清道光将镇龙关以东龙凤桠起共34个场镇划入万源县,原已有小规模种茶地面积一并划入。
巴州按人口认销“茶榷课腹引”计40张。
注:茶榷:茶税之意、课,交纳之意,腹引见年注。
公元年
光绪二年,今宣汉县发生了以农民袁延蛟为首在农民要求查帐而被东乡县、达州府定为“造反”而被大规模屠杀镇压。时白衣吴镇(翰林)在京任御史,获此情后,他邀集在京四川官员(大多为一二品大员)在私衙“喝家乡茶”。叙间他叫出已扮成家奴的袁延蛟,现场哭诉实情。后由他亲自起草奏章(由48个四川官员署名)上奏朝廷,经三次复查,最终为“东乡惨案”平反,东乡人为吴镇立像入志。四川有川剧《巴山秀才》在世。
公元年
本域白衣庵(场)遭大火,朝廷准拨川东河道银重建。但当时银子尚未入库,吴镇已任陕西布政史署提学使,即与户部协商:先提万余两银子救灾,但此事被与吴镇有隙的人告于慈禧,在慈禧未正式下令追查前,朝中有大员为吴镇寄去一包“茶叶”。吴镇见后知道是“查”户部支银一事,立即在家乡凑齐,抵填户部。此后,一位曾称铁笔御史在人,深知官位不可久留,于是奏折请求致仕,获得批准。他回到白衣老家,修一处私房,都只修了个外壳,留下了一个“翰林的房子修壳壳(土话丢脸)的“龙门阵”。
清中期,川陕五省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后,朝廷对巴中、通江、南江一带的“人头税”,“地亩税”实行了减免。但这一带寺庙、洞窟中的道教、佛教恢复很快,为避交税,全域凡有50人以上的寺庙,如红云台、巴灵台、金龙台、凉云台、镇龙观、宝峰寺、华严庵、广福寺、竹山寺、佛楼寺等,都种有茶树,以用于僧人和待客之需。土垭“硝洞”,鹿鸣“黑石洞”,响摊“龙岩洞”等,被一些家资富裕者,开辟成“请人歇凉”“听圣喻”饮茶的场所。一些带地方文化色彩的洞窟茶馆,也引来一些达官显贵,你比我赛(如用篾扇10把扎成一排,以人力拉放代替风扇)茶馆越开越多,一直延续平昌年重新建县。白衣万寺宫,是吴家开的大茶馆,有一幅对联有趣:“四大皆空,吃一盏不分尔我;两头是路坐片刻各自西东”。响滩龙岩洞茶馆也有一幅对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且饮一杯茶去;为家忙,为口忙,忙里偷闲,再上二两酒来”。这些洞窟式茶馆不论是方式上还是品茶文化上,都各有各自特色。
公元年
广安巨匪郑启和任“靖国军第七纵队”纵队长,在通,南,巴强迫农民大种鸦片烟,以从中收税作军费,由此,全县通往四川腹地和汉中大道上的茶馆,纷纷改成烟管,从封建社会跳出来的农民,又坠入了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火坑。
公元年12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33团程世才部占领得胜山,解放江口场。得胜北山寺主持雷自然逃离北山寺。当他潜回寺中发现红军不但没有破坏庙宇、佛像,而且允许百姓烧香。于是他专门去达县购回茶叶,在寺中设禅茶仪式招待住得胜的官兵。后来李先念等在北山寺召开军事会议布署宣达战役。寺内和尚包揽了会议茶水供应,红军十分感动。红军走后,他们刻的标语等都基本上得到了和尚们的充分保护。今天仍可看出。
公元年
川北中共地下党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派巴中化成中学的地下党艾文、林树人,陈忠理、李力勤在双凤、双鹿、得胜等地,以开茶馆、栈房、卖酒、卖剪刀、教书等为掩护,与当地人开茶话会交朋友、“结金兰(拜把子),摆讲茶与当地重要人物谈判,组织发展地下党员和争取区、乡武装力量,两年多发展党员多人,掌握武装力量约两个连以上的兵力。为和平解放平昌作出了贡献。
公元年
本县土特产品的经销仍为皮毛、干果、土烟、黄花菜为主(个体户),“公私合营”后,成立土产公司,上述产品由公司统一经销,增加了药材、茶叶、海椒等收购品种,但在当时茶叶收购量甚微。
年后,县林业站调进茶种在云台、笔山、镇龙区种植。
公元年前后
国内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提出多种经营模式:“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平昌县志》载:平昌县政府在镇龙、西兴、涵水、得胜、笔山、界牌、麻石(望京)等16个公社建茶场25个,种茶亩。年,县财政拨款2万元支持茶场建设。到年,又新建茶场36个,新增面积亩,产茶2万余斤。年茶叶归口县外贸局收购。
公元年
《平昌县志》载:经第一轮土地承包后,全县实存茶树面积亩。投产面积亩,茶场73个,茶农人,至己可产茶9.4万斤。
公元年后
附:秦巴山区以“茶”为名,以药为义的代茶植物:
乌梅木科味酸解渴止痢
酸酱草草本微酸清热解暑
夏枯草草本味寒清热泻火
水灯心草本无味清热除湿
大枣叶灌木微甜健脾怡心
石榴皮灌木微甜主津止渴
金钱草草本微酸清热火
金银花藤本无清热解表
鹿含草草本无除湿健身
沙棘叶木本无清热解暑
甜皮树叶木本无同上
茶柿儿木本甜当点心
参考资料:《华阳国志.校注》刘琳著
《四川总志》杨慎等著
《中国古代茶法概述》彭从凯著
(作者:何茂森)
作者:何茂森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