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脉象真的会随着季节变化

白癜风医院西安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1226/4317332.html
导读

我们都知道,从脉象可以判断健康情况,有正常的脉象,也有代表疾病的脉象。但你知道吗?其实正常的脉象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随着季节变化会有不同特点,可不论如何变化,最关键的一点却始终不变。正常脉象会如何变化?不变的一点又是什么?今天就请和小编一起,看清代医家莫熺(xī)对《难经》中四季正常脉象与病脉、死脉如何进行解读。

大家先不要被文言体裁吓到,《内经》和《难经》的成书年代较为久远,对我们来说阅读理解难度较大,而清代的文言文对于读过古典文学名著的读者来说,阅读难度就会大大降低,相信大家耐心品读之后一定能有所收获。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经》言者,引《素问》“平人气象”“玉机真藏”二篇,参错其文而言也。设问弦钩毛石之四脉,是四时之王脉耶?抑将为病之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是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天布四时之令,人气应之,脉有弦钩毛石者,是则四时之正气也。弦脉者,天气应于春,人气应于肝,地气应于木。木者,春之令也。万物始生之时,枝叶未敷,故其脉之来,其力软弱,如枝之长,而应指和缓,故名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钩脉者,天气应于夏,人气应于心,地气应于火。火者,夏之令也。万物皆已茂盛,其枝叶垂布,下曲如钩,故其脉之应,来疾去迟,如钩之象,故名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毛脉者,天气应于秋,人气应于肺,地气应于金。金者,秋之令也。草木华叶,至秋皆落,其枝若毫毛之状,故其脉之应,力来轻虚浮涩,如毛之象,故名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石脉者,天气应于冬,人气应于肾,地气应于水。水者,冬之令也。万物至冬皆藏,水凝如石之状,故其脉之来,沉软而滑,如石之象,故名曰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皆四时之王脉也。

如有变奈何?

脉逆四时谓之变,如脉有变于四时,其主病之变奈何?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脉弦而和缓,春时之正脉也。若脉气之来,实强太过者,其病之邪,主是邪在外来;脉气之来,虚微不及者,其病之邪,主是内生。厌厌聂聂,取喻榆叶和柔之象,故曰平人无病之脉。若脉来益实有力,如循长竿之状,即是肝气有余,故曰病。急,弦急也。若劲急而益强有力,如新张弓弦之状,此即纯弦之脉,全无胃气以和之,故主曰死。所以春令之脉,贵乎微弦而有胃气曰平。若弦脉过多,胃气衰少曰病。若但纯弦而无胃气者曰死。所谓胃气者,弦不甚弦,其中自有冲和之气,故春令之脉,必以冲和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脉洪而和缓,夏时之正脉也。太过不及,皆病脉也,所谓举一隅,则三隅可知。累累如环,谓脉形如珠,累累如环之象。如循琅玕,又如循玉滑润和柔之意,故谓平人无病之脉。如鸡举足者,言脉形劲而有力,故主有病之脉。前曲后居,谓按之坚而搏,寻之实而据,象如操钩,故曰死。所以夏令之脉,贵乎微洪而有胃气曰平。若钩脉过多,胃气衰少曰病。但钩而无胃气曰死。故夏令之脉,必以冲和胃气为本。

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蔼蔼,谓脉之形,如草丛杂貌。车盖,形圆之意。益大谓微毛之象,故曰平。不上不下,谓脉涩滞不利,如不上下之形。鸡羽,谓如循鸡羽之劲而有力,即太过也,故曰病。萧索者,谓脉力萧索不振之貌,又如风吹毛,谓轻浮无力,全无胃气以和之,故曰死。所以秋令之脉,贵乎微毛而有胃气曰平。若毛脉过多,胃气衰少曰病。但毛而无胃气者曰死。故秋令之脉,必以冲和胃气为本。

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锐,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雀啄之形,言上大下小,软滑似雀嘴之象,故曰平。诸本皆写啄字,误也,考《平人气象》,其义可知也。啄啄连属,言脉来频频数至而顿一止者,是病脉也,故曰病。解索,如索之解而分散。弹石为脉之应指,搏击有力。解索弹石,一属虚极,一属太过,皆无胃气者,故曰死。所以冬令之脉,贵乎微石而有胃气曰平。若石脉过多,胃气衰少曰病。但石而无胃气者曰死。故冬令之脉,必以冲和胃气为本。其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此二句在《四言举要》又云:来如弹石,去如解索。二义相通,兹故不改。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故谓水谷之海。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胃气主禀于四时,是故四时之变病,而以胃气为主,以决人死生之要会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脾位居中,故谓中州。脾土寄王于四季,不得独主于四时,若四藏之脉和平,则脾脉在其中矣,故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者,其脉之来,如雀之啄木,连啄数至而顿止;如屋水之下漏,停顷少时而复来。此二者,乃脾衰之见脉也,雀啄屋漏,命能久乎?

相关阅读:民间中医偏方验方妙方集锦

祖传治疗脉管炎秘方:

张氏中医第九代传人张先生无私奉献。曾经治愈很多人。当归15g,赤芍15g,鹿角霜15g,牛膝15g,乳香15g,没药15g,麻黄1g,细辛1g,党参15g,地龙15g,白术15g,干姜15g,大枣15g,黄芪9g,天麻9g,伸筋草6g,路路通6g,防风9g,熟地9g。以上诸药加工成超微粉,炼蜜为丸,丸重9克,每日三次,每次两丸。以上药物汶水侵泡四个小时,文火熬药0分钟,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另外用艾叶50克、大黄50克g、伸筋草30gg、路路30g防风30g、蒺藜30g熬水泡洗。同时每天吃松花粉30克,多数人都能够根治。

治胰腺炎:

处方如下:柴胡0克,黄芪15克,栀子15克,双花50克,枳实15克,木香10克,元胡15克,香附0克,黄连10克,大黄10克,川楝子15克,连服4剂。

治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治疗:

可以用茵陈大枣水。茵陈蒿30克,红枣10枚制法:将红枣掰碎,与茵陈共入锅中,加水毫升,煎至毫升。分1-次食枣、喝汤。

治胆、肾、尿道结石

用鸡内金、玉米须50克,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3次,连服10天。忌吃肝脏、肥肉、蛋黄。

治急、慢性肾脏炎

4两重左右黑鱼一条,去鳞、肠等,绿茶叶钱,包入鱼肚内用线捆好,加一碗水煮熟,吃鱼喝汤,一日一剂,连吃10-15天。忌酒、盐、香蕉、房事。

治糖尿病

猪胰一条,冬瓜皮1两,加水煮熟(生吃亦佳),少加些油、盐和调料(勿加酒、糖)吃下,一日一剂,连吃0天。

治乳糜尿

仙鹤草、白芨、射干、川芎、石韦、赤芍、生地各等份共粉细末,每天3次,每次10-15克温开水冲服,不足一月即愈。忌:辛辣、酒、腥。

治毛囊炎:

将牛黄解毒片研为细末,用蜂蜜将药末调成糊状,外涂局部,每日1-次。一般用药-3天即愈。

治三叉神经痛:

1、川芎30克,白芷8克,白芥子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郁李仁10克,柴胡10克,甘草5克,上药水煎两次,混合在一处,分两次饭后温服,连用6服一疗程,根据患病时间长短,通常1——3疗程即愈。

、赤勺、钩藤、苍耳子、麻黄、芥穗、甘草各10克;黄芩、杏仁15克;葛根、生石膏各30克。每天一剂,早中晚饭前服用。给药10剂。忌:辛辣、酒。

治脂肪瘤秘方

麦芽、桂枝、白芍、守宫、海藻、土茯苓、莪术、桔核、昆布、神曲各15克,山楂、夏枯草、首乌各30克。一天一剂,分3次服用,给药3周。忌:辛辣、酒,毛蛋、鹅肉、驴肉、生萝卜。

治灰指甲

灰指甲多呈灰白色,且失去光泽;甲板增厚显著,表面高低不平。其质松碎,甲下常有角蛋白及碎屑沉积。有时,甲板可与甲床分离。取用九益堂灰甲清,淘,宝上找,可有效根治灰甲,不复发。经济,效果佳。

治狐臭

①、外用方:白矾、公丁香、花椒皮、白芷、胆矾各50克打碎,取生姜斤榨汁1斤加入无水乙醇1斤浸泡一周后加冰片10克,搽擦腋窝,每天3次,4周可愈。此外用方可单独使用也可和下面的内服药同用。

②、内服方:大枣、生姜、防己各10克,甘草、白术各15克,黄芪0克。一天一剂水煎服,每天分早晚次服用,忌辛辣,一个月30服药可根治。

治便秘

生姜切碎取少许放在肚脐上,然后,滴上滴白酒,再用伤湿止痛膏贴上,一般1小时揭下。一天一次。

提醒大家:舒服的时候就停止,不舒服的时候再贴上。花钱不多,相比较打针吃药肛门给药,既省时又不遭罪。

治膀胱炎

白茅根0克,车前草10克,山栀子6克。上药共入砂锅,加水-毫升煎煮,去渣取汁。每天1剂,分早、晚空腹温服,可治疗膀胱炎、尿道炎,症见尿味臊臭、小便刺痛、尿少尿赤等。

防治四时瘟疫方

石菖蒲9克,泡参15克,制香附、紫苏、炒枳壳各5克,苍术6克,甘草、干姜各3克,大枣3枚,葱白根。加水煎服,每日3次。本方是预防多种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方剂。

治老年痴呆方

西洋参克,石菖蒲、炙远志各50克。将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1丸,每日3次,用温开水或米汤汁送服。或将上药用白酒浸泡30天,少量常饮之。

治外伤瘀肿方

内服方:栀子30克,陆英0克,水煎分次服,每日1剂。栀子有清热、泻火、凉血的功效;陆英又名接骨草,可活血化瘀,两药配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力更强。兼发热者,可加忍冬藤30克,野菊花0克;兼大便秘结者,可加土大黄0克。

外用方:取栀子粉60克,面粉30克,鸡蛋1个,烧酒适量。混合调成糊状,敷于患处,药干则换,一般敷药次可见效。

治烧烫伤:

1、地榆适量,焙干后研成极细粉末,再将麻油(或菜籽油)煮沸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成糊状,盛于消毒器皿中。使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

、可选用蛋清、白糖水、醋、蜂蜜、在烫伤时马上涂伤处,就不会起泡又易好。

二、

导语:人体阴阳的不平衡,不协调,都会引起身体的各种病态反应,但往往没有参透根源,看不懂身体的阴阳变化,阴阳分布,所以没能达到人体的最佳状态。本文就是分享对于人体阴阳变化及其分布的观点,从而找到调理人体的途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到底适不适合自身呢?

1

上热下寒,就是阳不归位!

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

实火虚火,如何区分?

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

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

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3

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

阳主升,阴主降。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所以,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

那么,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

打个比方,假设心火和肾水是两辆汽车,要想两车相遇,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汽车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没有堵塞。

我们先来看车辆的问题:

1、肾阳亏虚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可见,阳气过于虚弱,阴寒之邪就会过剩,就会逐渐沉降,积聚于下,造成“下寒”;同时,肾脏之中的元阳(命门之火)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肾水滋养,就会“上热”。

、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就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上济心火”这一生理功能,并且身体还会呈现“电量不足”的状态,这么一来,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了。

3、心阴不足/心火偏亢

心阴不足与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会“上热”;同时,心火失于下降,就无法温煦肾水,就会“下寒”。

我们再来看道路的问题:

1、中气不足

在身体的圆运动中,火要下降,水要升腾,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

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虚弱,就会中气不足,继而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肾水无法借助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会因心火亢盛而出现红肿热痛、心情烦躁等问题;同时,心火无法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肾水,人就会因肾阳不足而畏寒、痛经、腹泻、下肢寒凉等。

、湿阻中焦

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见的就是湿阻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肾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无法既济了。

4

上热下寒,最宜艾灸!

上文说了,上热下寒的本质在于“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这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补阳,二要潜阳(就是把阳气拉下来)。

有些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服用补品后,往往加重了上火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单纯地补了阳,但没有把阳气拉下来,阳气没有归位,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坏事儿。

既能补阳又能潜阳的方法非艾灸莫属:

一则,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艾灸最擅治疗虚寒之症,最为适合;

二则,把阳气拉下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灸腿;

三则,艾灸可以阴阳同补,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5

这样艾灸:补阳潜阳,双管齐下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否则,艾灸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

方法如下:

首先,如果上火症状严重,先艾灸膏肓,将阳气引到胸腔;

接着,重灸关元——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艾灸,还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再次,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第步: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艾叶煮水泡脚,边泡脚边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脚底的涌泉穴,既能滋养肾水,又能补阳。

I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投稿及合作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yp/7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