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李有伟风湿病的用药特点纯干

治白癫疯办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6/5959473.html

风湿病的用药特点

张媛(医院)

一、分阶段,辨证施治

由于风湿病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李老师主张在病变不同的发展阶段应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1、初在经,熏洗发汗,开腠疏表

痹证初起,外邪袭表,病位多在肢体、皮肉、经络之分,此时可用疏表开腠、解肌发汗的方法,因势利导,祛邪外出。李老师常采用中药熏洗法,以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止痛的中药,通过熏蒸,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所,从而收到通痹止痛之效。李老师所制风湿熏洗方用于临床近10年,疗效显著。

2、急性期,“截断”病邪,重在防变

“截断”是指采取果断措施和特效方药,直捣病巢,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变化。“截法”首见于《串雅》,现代医家姜春华将之用于温病的治疗,而李老师则将之用于治疗痹病。多数痹病患者虽非传变迅急,然而截法“先证而治”的思路,在痹病的治疗中有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阻止病邪痼结久留不去的重要意义。一般痹证早期、急性发作期以外邪为主导。迨至中期,外邪与气血津液交织变化,痰瘀相合,阻滞脉络,以致脉络虚滞,病邪聚合难解,并有深入骨骱、恣行周围之势。若予“截邪防变”,则可扭转病势。因而,对于这一期的病证,李老师临证或散寒,或清热,或外敷内服兼用,或中西结合用药,务在尽快消除症状,祛邪截变。如治疗痛风急性发作,以清热祛邪、化瘀泄浊之法,配合西药,可尽快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止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关节等引起并发症。

3、缓解期,活血通络,益气补肾

风湿病的共同病理特点为腠理、筋膜、骨节之脉络气血津液阻滞不通,因而,“通畅络脉”为其总的治则。而风湿病的根本病机是由于机体肝肾亏虚,气血虚弱,故治痹应通补兼施,随证而治。李老师临证总以通补兼施为大法,其自创风湿通补方及以此为基础制成的院内制剂“风湿止痛胶囊”,经临床使用,疗效显著。

二、按疼痛部位选择用药

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关于疼痛的发生,中医学一向有“不通则痛”之说,寒热虚实均可致痛。风湿病的疼痛,系风、寒、湿、热、痰、瘀侵袭经脉,气机不畅,或气血亏虚,失于荣养,经络涩滞而致。总之,闭而不通为风湿病疼痛发生的基本病理机制。风湿病疼痛的性质不外寒热、虚实、气血数端。一般而言,痛处寒凉,得温痛减为寒;痛处灼热,得温痛剧为热。暴痛多寒,久痛多热。暴痛多实,久痛多虚;拒按为实,喜按为虚。初痛在经,久痛入络;新痛在气,久痛及血。风湿病疼痛的部位或为全身或为局部。其全身疼痛主要表现为周身骨节疼痛,其局部疼痛主要为颈项、肩背、腰膝、手足等关节疼痛。

李老师认为风湿病疼痛的辨证,应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坚持全身与局部的统一,以疼痛为兼证,结合兼证,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所属经络脏腑。虽然疼痛的治疗无定方,需辨证施治,但仍可找出一些局部用药的规律。

1、肩痛

常用药物有羌活、防风、细辛、川芎、独活、秦艽、藁本等。

2、脊痛

多虚少实,故治疗当以温通肾督为法,常用药物有熟地、肉苁蓉、巴戟天、杜仲、炮姜、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狗脊、独活、桂枝等。背痛多为寒邪侵袭足太阳经而致,多实少虚,常用药物有姜黄、羌活、独活、当归、白芍、川芎、桑寄生、秦艽、麻黄、地龙、海桐皮、乌药、骨碎补、香附、枳壳、防风等。

3、腰痛

多由肾气本虚,风寒湿热乘虚而人,奇经八脉亦多累及,故治疗应以补肾为重点,兼顾祛邪。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茱萸、山药、肉苁蓉、鹿角胶、巴戟天、补骨脂、杜仲、续断、牛膝、木瓜、核桃肉、沙苑蒺藜、龟板、菟丝子、干姜、白术、茯苓、知母、黄柏等。

4、尾骶痛

多由肾气之虚,复为寒湿、气滞、血瘀所害,故治当补肾为主,辅以祛邪。常用药物有补骨脂、延胡索、牛膝、小茴香、当归、杜仲、巴戟天、续断、羌活、独活、乳香、没药等。

5、上肢痛

以风寒湿为最,偏重于外侧手三阳经部位,治宜辛散通络,兼顾和营活血而通阳气。常用药物有防风、羌活、桂枝、秦艽、葛根、当归、杏仁、麻黄、川芎、白芷、红花、桑枝、赤茯苓、威灵仙。

6、下肢痛

与足三阴经关系尤为密切,偏于寒湿热邪,及于肝肾,治宜通经活络,补肝益肾。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当归、熟地、川芎、白芍、肉桂、独活、防风、细辛、杜仲、续断、牛膝、薏苡仁、麻黄、桂枝、木瓜、防己、苍术、知母、黄柏等。

7、四肢上下俱痛

治当祛邪和络。常用药物有羌活、独活、防风、芍药、地龙、乳香、没药、海风藤、络石藤、丝瓜络、忍冬藤、熟地、当归、川芎、秦艽、桑枝等。

8、膝痛

多属筋病,屈伸不利,当据寒热虚实而治。常用药物有肉苁蓉、牛膝、木瓜、人参、黄芪、当归、熟地、杜仲、龟板、枸杞子、羌活、独活、防风、菟丝子等。

9、足跟痛

或寒湿或湿热,若不红不肿,足不任地,则为肝肾亏虚。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茱萸、山药、肉苁蓉、龟板、枸杞子、杜仲、牛膝、菟丝子、木瓜、天麻、补骨脂、小茴香、黄柏、麦冬、当归、鹿角霜等。

三、“有毒”中药的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毒成分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毒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可以运用一些炮制手段将其去除,从而防止中毒。一种是有毒成分即是有效成分,需利用其毒性来治疗疾病。正因为一些有毒药物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才使得这些药物长期以来仍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青睐。中医用“有毒”中药治痹证由来已久,《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组成中就有附子,乌头汤的组成中就有乌头。上述二方为后世治疗痹证的代表方,至今仍应用于中医临床。“有毒”中药在痹证的治疗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其功效也正在为现代越来越多的药理研究所证实。

李老师并不排斥治疗痹证时应用一些“有毒”的药物,但强调在应用这些药物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用药原则。

1、辨证择药,严禁滥用

用药中要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并且要考虑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环境等因素,尤其对于老人、儿童及久病体弱者,在选择“有毒”药物时更当慎之又慎。

2、严格炮制,合理配伍,正确制剂

有毒中药经过正确炮制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毒性,增强疗效。如乌头类(川乌、草乌、附子)经水漂能使有毒成分降低;马钱子可通过砂烫的方法降低毒性。

在选用有毒中药组方时,一定要考虑运用药物之间的七情关系。可以利用适当配伍来减轻或消除其毒副反应,提高药效。如附子甘草配伍、附子白芍配伍、川乌白芍配伍。

使用有毒中药还需选用适当的制剂形式和正确的煎服方法。有些药物宜久煎以减小毒性,如附子、乌头、细辛等,久煎可使有毒成分分解、挥发。有些药物的醇浸出液的毒性较大,泡酒时应慎用,如细辛、乌头等。有些药物已制成专门的成药,如雷公藤多苷片,毒副反应进一步减低。

3、严格限量,中病即止,连续观察

大多数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使用时稍有不慎即致中毒,因而要严格限量。一般宜从小剂量用起,逐渐加量,但不宜超过各种药物的最大常用量。使用时以选择常用量为宜,如露蜂房内服量,煎汤,6~9g;制附子内服量,煎汤,3~10g。细辛内服量,煎汤,1~3g。而且,由于剂型不同,用药量也有所区别。一般入散剂或酒剂剂量较小,入汤剂可稍大。对于有毒中药不宜过久或持续服用,使用一段时间后,不论有效无效均需停药,中病即止。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无中毒反应,并行相关的化验检查。如发现有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采取解毒措施。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薪火传承集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精选

图书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出版公司: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1月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yp/65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