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秦艽QínJiāoGENTIANAEMACROPHYLLAERADIX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麻花秦艽Gentianastraminea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DuthieexBurk.或小秦艽GentianadahuricaFisch.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
相关名秦艽、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酒秦艽、秦仇、秦爪、秦纠、秦胶、左扭、左拧、左拧根
图片来源教材
产地秦艽主产于甘肃、山西、陕西,以甘肃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粗茎秦艽主产于西南地区。麻花艽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小秦艽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及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性状鉴别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直径0.2~l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饮片秦艽呈类圆形的厚片。周边黄棕色、灰黄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扭曲纵纹或网状孔纹。切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有的中心呈枯朽状。气特异,味苦、微涩。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泄辛散,微寒能清,平和不燥,兼利二便,入胃、肝、胆经。能祛风湿、舒筋络,虽为治痹证通用药,但以风湿热痹最宜。又能退虚热、透表邪,还能导湿热从二便出而利胆退黄。
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主治病证(1)风湿热痹,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2)骨蒸潮热。
(3)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本品微寒而无补虚之功,故久病虚赢,溲多、便溏者慎服。
药理本品有抗炎、镇痛、镇静、解热、抗菌、抗过敏、降血压、升高血糖、利尿等作用。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药方和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擅用。
中药秦艽基源鉴别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大叶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DuthieexBurk.、麻花秦艽GentianastramineaMaxim.小秦艽GentianadahuricaFisch.植物的干燥根。
秦艽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名称由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述:“秦齐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功效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秦艽(大叶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
秦艽为多年生草本,别名大叶秦艽、左秦艽、西大艽。
秦艽植株
秦艽茎近顶部叶小,不包被头状花序
冠檐蓝色或蓝紫色,先端5裂。
秦艽成熟的种子
秦艽: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光滑无毛。须根多条,扭结或粘结成一个圆柱形的根。茎直立或斜升,基部被枯存的纤维状叶鞘包裹。基生叶呈莲座状丛生,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茎生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钝,全缘,叶脉3~5条,花多数,簇生于枝顶呈头状或腋生作轮状,无花梗;花萼筒膜质,黄绿色或带紫色,花冠壶形,长1.8~2cm,筒部黄绿色,冠檐蓝色或蓝紫色,先端5裂。
主产于新疆、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生于河滩、路旁、水沟边、山坡草地、草甸、林下及林缘,海拔-2米。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苏联及蒙古也有分布。
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DuthieexBurk
粗茎秦艽别名萝卜艽,牛尾艽。
粗茎秦艽植株
粗茎秦艽茎近顶部叶苞叶状,包被头状花序
筒部黄白色,冠檐蓝紫色或深蓝色
粗茎秦艽:茎生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6cm,宽3~5cm,愈向茎上部叶愈大,至最上部叶密集呈苞叶状包被花序。花多数,无花梗,在茎顶部集成头状,稀腋生作轮状;花冠壶形,筒部黄白色,冠檐蓝紫色或深蓝色,内面有斑点,长2~2.2cm。蒴果无柄。花果期6~11月。
产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贵州西北部、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在云南丽江有栽培。生于山坡草地、山坡路旁、高山草甸、撩荒地、灌丛中、林下及林缘,海拔-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丽江。
麻花艽GentianastramineaMaxim
麻花艽植物
麻花艽花萼筒黄绿色
麻花艽花冠黄绿色,漏斗形
麻花艽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
花冠裂片卵形至卵状三角形
麻花秦艽:植株高10~35cm;茎生叶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2.5~8cm,宽0.5~1cm,愈向茎上部叶愈小。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成疏松的花序,花梗不等长,总花梗长达9cm,小花梗长达4cm,花萼筒黄绿色,长1.5~2.8cm,萼齿2~5个,钻形,长0.5~1mm;花冠黄绿色,漏斗形,长3~4.5cm,裂片卵形至卵状三角形,长5~6mm,子房有5~8mm长的柄。
产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宁夏及湖北西部。生于高山草甸、灌丛、林下、林间空地、山沟、多石干山坡及河滩等地,海拔-米。模式标本采自青海大通河。尼泊尔也有分布。
小秦艽(达乌里秦艽)GentianadahuricaFisch
小秦艽别名达乌里秦艽,兴安龙胆,山秦艽。
小秦艽植物
叶线状披针形至线形
小秦艽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
花冠筒形或漏斗形,深蓝色
小秦艽:植株高10~25cm。须根多条,向左扭结成一个圆锥形的根。叶呈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2~5cm,宽2~4mm,叶脉1~3条,愈向茎上部叶愈小。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成疏松的花序,花梗极不等长,总花梗长达5.5cm,小花梗长达3cm;花萼筒形,长7~10mm,不裂,稀一侧5浅裂,裂片不整齐,线形,长3~8mm;花冠筒形或漏斗形,长3.5~4.5cm,深蓝色。蒴果无柄。花果期7~9月。
产四川北部及西北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生于田边、路旁、河滩、湖边沙地、水沟边、向阳山坡及干草原等地,海拔-米。苏联(模式标本产地)、蒙古也有分布。
以上四种秦艽基源植物的区别点见如下检索表:
1、疏散聚伞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梗长3-4厘米。
2、花冠黄绿色;萼筒一侧开裂…………麻花艽
2、花冠深蓝色,萼筒不裂,稀一侧浅裂………达乌里秦艽
1、花簇生枝顶呈头状或轮状腋生;无梗。
3、茎近顶部叶苞叶状,包被头状花序……粗茎秦艽
3、茎近顶部叶小,不包被头状花序………秦艽
懂中医,识中药!(防风、羌活、独活、秦艽)防风Fangfeng《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ez.)Schischk.的根。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医学心悟》)。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煎服,4.5~9g
《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甘露醇、β-谷甾醇、苦味苷、酚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羌活Qianghuo《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incisumTncisumTingexH.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forbesiiBoiss.的干燥根茎及根。羌活主产于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宽叶羌活主产于四川、青海、陕西、河南等省。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风寒湿痹。本品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有较强的祛风湿,止痛作用,常与其他祛风湿、止痛药配伍,主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因其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常与防风、姜黄、当归等药同用,如蠲痹汤(《百一选方》)。若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可与川芎、白芷、藁本等药配伍,如羌活芎藁汤(《审视瑶函》)。
煎服,3~9g。
1.《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
2.《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
3.《本草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β-谷甾醇、香豆素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胡萝卜苷、欧芹属素乙、有机酸及生物碱等。
2.药理作用:羌活注射液有镇痛及解热作用,并对皮肤真菌、布氏杆菌有抑制作用。羌活水溶部分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挥发油亦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独活Duhuo《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pubescensMaxim.f.biserrataShanetYuan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炕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炕至全干。切片,生用。
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袪风湿,止痛,解表。
.风寒湿痹。本品辛散苦燥,气香温通,功善袪风湿,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因其主入肾经,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治感受风寒湿邪的风寒湿痹,肌肉、腰背、手足疼痛,常与当归、白术、牛膝等同用,如独活汤(《活幼新书》);若与桑寄生、杜仲、人参等配伍,可治痹证日久正虚,腰膝酸软,关节屈伸不利者,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此外,其袪风湿之功,亦治皮肤瘙痒,内服或外洗皆可。
煎服,3~9g。外用,适量。
1.《名医别录》:“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新久者。”
2.《本草正》:“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3.《本草求真》:“独活,辛苦微温,比之羌活,其性稍缓,凡因风干足少阴肾经,伏而不出,发为头痛,则能善搜而治矣,以故两足湿痹,不能动履,非此莫痊,风毒齿痛,头眩目晕,非此莫攻……因其所胜而为制也。且有风自必有湿,故羌则疗水湿游风,而独则疗水湿伏风也。……羌有发表之功,独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则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可治,独行下焦而下理,则伏风头痛、两足湿痹可治。”
1.化学成分:本品含二氢山芹醇及其乙酸酯,欧芹酚甲醚,异欧前胡内酯,香柑内酯,花椒毒素,二氢山芹醇当归酸酯,二氢山芹醇葡萄糖苷,毛当归醇,当归醇D、G、B,γ-氨基丁酸及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独活有抗炎、镇痛及镇静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并有降压作用,但不持久。
秦艽Qinjiao《神农本草经》
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麻花秦艽G.stramineaMaxim.、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DuthieexBurk.或小秦艽G.dahuricaFiseh.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主产于陕西、甘肃、内蒙古、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挫去黑皮,晒干。切片,生用。
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袪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热作用,故对热痹尤为适宜,多配防己、牡丹皮、络石藤、忍冬藤等;若配天麻、羌活、当归、川芎等,可治风寒湿痹,如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煎服,3~9g。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2.《冯氏锦囊秘录》:“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散药中之补剂,故养血有功。中风多用之者,取祛风活络,养血舒筋。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耳。”
1.化学成分:本品含秦艽碱甲、乙、丙,龙胆苦苷,当药苦苷,褐煤酸,褐煤酸甲酯,栎瘿酸,α-香树脂醇,β-谷甾醇等。
2.药理作用:秦艽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作用;能抑制反射性肠液的分泌;能明显降低胸腺指数,有抗组胺作用;对病毒、细菌、真菌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秦艽碱甲能降低血压、升高血糖;龙胆苦苷能抑制CCl4所致转氨酶升高,具有抗肝炎作用。
3.临床研究:用秦艽注射液肌内注射,用于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以及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的镇痛、消肿、退热和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
秦艽(jiāo)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别名:大叶龙胆、大叶秦艽、西秦艽。多年生草本植物,圆柱形根,基生叶较大,茎生叶3-4对,披针形叶片,基部连合;夏秋开筒状深蓝紫色花,花丛生于上部叶腋成轮状,裂片先端尖;长椭圆形蒴果。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治治疗风湿关节痛、结核病、潮热、黄疸等症的主药之一。产于蒙古、俄罗斯、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宁夏、河北、陕西、新疆、东北、山西等地。秦胶(《本草经集注》),秦纠(《唐本草》),秦爪(《四声本草》),左秦艽(《张聿青医案》),大艽、左宁根(《青海药材》),左扭(《河北药材》)。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产新疆、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地区。苏联及蒙古也有分布。
药用价值
药材简述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①《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②《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③《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④《四声本草》:"疗酒黄,黄疸。"
⑤《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
⑥《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
⑦《医学启源》:"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要》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
⑧王好古:"泄热,益胆气。"
⑨《纲目》:"治胃热,虚劳发热。"
⑩《本草正》:"解温疫热毒,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贮藏:置通风干燥。
注意事项: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在配伍方面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此外,秦艽还常与祛风解表药同用,治疗表证枝体酸痛之症。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茯苓、泽泻等配伍。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
备注
(1)祛风湿:用于全身性风湿痛,常配羌活、防风。
(2)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常配鳖甲、地骨皮。
1、用于风湿痹痛、周身或关节拘挛,及手足不遂等。秦艽能祛风湿,舒筋络。风湿痹证无问新久、或偏寒偏热,均可配伍应用。本品性微寒,兼能清热,痹证见发热、关节红肿等热象者尤为适宜。一般偏热者,可配防已、知母、忍冬藤等;属寒者,配羌、独活、桂枝、附子等。对于中风手足不遂者,亦适用本品。
2、用于骨蒸潮热。本品清虚热,为治疗阴骨蒸潮热的常用药。可与青蒿、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秦艽鳖甲散。此外,本品尚能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等配伍。
摘录《中药大辞典》
注意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菖蒲为之使。"
②《药性论》:"畏牛乳。"
③《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④《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
⑤《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复方
①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上细切。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
②治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水煎服。(《医学心悟》秦艽天麻汤)
③治风中经络而痛:羌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三钱,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一钱五分。(《不知医必要》秦艽汤)
④治黄:秦艽一大两。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贴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海上集验方》)
⑤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一两服。(孙思邈)
⑥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秦艽汤)
⑦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四肢困倦,夜有盗汗:柴胡、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秦艽、当归、知母各五钱。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散)
⑧治消渴,除烦躁:秦艽二两(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⑨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
⑩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发背疑似者:秦艽,牛乳煎,当得快利三、五行。(《海上集验方》)
⑿黄疸。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⑿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⒀伤寒烦渴。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⒁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⒂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⒃小便艰难。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⒄胎动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⒅一切疮口不合。用秦艽研末敷上。
各家论述
①《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哺潮热骨蒸。"
②《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③《本草征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④《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
⑤《本草正义》:"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症,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考《本经》、《别录》主治,功在舒筋通络,流利骨节,惟治痹痛挛急之证,盖与防风、羌、独同类之品。甄权之治头风,即祛风也;惟又称其利大小便,亦与《本经》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肠风下血,张石顽且谓其治带,皆以湿热有余,泄积滞言之,非统治诸虚不振之下血带下也。又就其导湿去热而引伸之,则治胃热,泄内热,而黄疸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疳热烦渴等症,皆胃家湿热,而秦艽又能逋治之矣。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要之皆是从湿阻热结一面着想,而气虚血弱之症,皆非其治,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
临床应用
1.治疗关节痛、头痛、牙痛等:取秦艽g,或秦艽、白芷各50g,加入普鲁卡因1g,制成注射液ml,分装、灭菌备用。肌肉注射每次2ml。曾应用多人次,对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以及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
2.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将秦艽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约含生药0.g,每次2-5ml,每日4-6次,肌肉注射。试治21例,经用药3-7天均获痊愈,无1例发生后遗症。此外,以秦艽为主,结合辨证施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20例,获得较好疗效。
毒性
秦艽碱甲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口服mg/kg;腹腔注射35
0mg/kg;静脉注射~mg/kg。4例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口服mg,每天3次,共4-13天,先后引起严重恶心、呕吐等;仅连服13日之1例,关节红肿、疼痛于第5日消失,余均无效,故认为此碱在初步临床应用中尚不够理想,且多副作用,尚待进一步改进。
秦艽碱甲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口服mg/kg,腹腔注射mg/kg静脉注射-mg/kg。亚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以50,90,mg/kg的剂量给大鼠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4天,各组动物外观无改变,病理切片发现肾小球及肾小管内均有蛋白出现,部分动物有肺水肿现象胜。龙胆碱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灌胃为mg/kg,腹腔注射为mg/kg。
耿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