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治顽痹四法
“痹”者,痹阻不通之意。痹病乃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顽痹”是对痹病屡发不愈,形成肢体关节变形,难以屈伸,步履艰辛,甚则卧床不起,骨肉瘦削,身体弱羸者之称。先生用四法辨治取效颇佳,现概而论之。
(一)顽痹从虚辨治
俗称“久病必虚”。久痹邪深,则相应脏腑受累。顽痹病程演变复杂,其外因有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内因则责之于与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顽痹形成与正气不足、禀赋体质、脏腑气血之分布亦关系密切。气血虚弱,阴阳失调,这是顽痹发生的先决条件。
从虚辨治,凡阳虚体质患者应从脾肾论治;素体阴虚则需肝肾同治;气血虚弱,宜气血双补。辨阴阳、气血、禀赋体质的偏颇是从虚辨治的关键。
(二)顽痹从瘀辨治
顽痹发病,始因外邪侵袭,邪阻经络,气血痰滞不通,终致经络久痹,气血不达,不能荣养肢体而诸症蜂起。正如王清任所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然顽痹之瘀,乃多虚瘀,法当从补气活血着手。
(三)顽痹从痰辨治
古人说:“顽痰多怪症。”顽痹亦多有痰浊内蕴而发者。此痰一是因气血瘀阻日久,生理津液转化成病理之痰浊;二为久痹,脏腑受累,功能失调,痰从内生。治痰应着重于治生痰之源,当健脾化痰通络。脾为生痰之脏,脾健则湿祛痰化、瘀通痹消。
(四)痹痿同病从肝肾辩治
痹病、痿病名殊但多类同。古今医籍痹、痿合论撰文颇多,临床上痹、痿同病亦很常见。凡痹痿同病,多有阴虚体质的内在倾向。顽痹转痿当有肌肉瘦削、痿弱不用的临床表现。无论是痹痿同病或由痹转痿者,素体阴虚乃为其潜在的发病因素。其治法又当以培补肝肾为主。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都是指肝、肾二脏相互滋生、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关系。故顽痹与痿病同时存在的阶段,重点调治肝肾,取效满意。先生调理肝肾治愈多例痹痿同病者,进一步说明了痹痿同病与阴虚体质的内在发病关系。
五、癣病病案十则及验方
例1:痛痹(风湿性关节炎)
杨某,男,46岁,教师。
年8月2日初诊:患者全身关节酸痛,以肘、膝关节为剧,延今5载。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屡服中西药罔效,病情逐渐加重。经他院建议转先生处诊治。时值炎热酷暑,患者竟身着棉衣,自觉恶风畏寒,四肢不温,肘、膝关带肿胀酸痛,屈伸不利,精神倦怠,纳谷寡味,便稀溲清。脉象沉细,苔白腻,舌质淡。查体温38.8℃。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立方毫米,分类:中性72%,淋巴28%0红细胞沉降率60毫米/小时。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单位。此属寒湿蕴予经络肌表,气血不畅,营卫失和而成痛痹(西医诊断:风湿性关节炎)。治宜以除寒渗湿、通络和营为法。自拟三仙汤合三妙丸加味进治。
处方:仙灵脾20克,仙茅、威灵仙、怀牛膝、鸡血藤、活血藤、干地龙各1S克,制附块、制川乌、制草乌、川桂枝各12克,苍术、黄柏各9克。另用小乌梢蛇1条,除去头部与外皮,酒制后研成细末分吞。外用解痛布。
8月17日二诊:肘、膝关节剧痛减轻,余恙如前。仍以原方增大温阳药量,制附块、制川乌、制草乌、川桂枝均加至20克再进。
9月1日三诊:药后四肢转温,不恶寒,肘、膝关节活动自如,疼痛消失,精神亦振,纳谷明显增加。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均已在正常值范围。再拟前方去附块、川乌、草乌、黄柏,加秦艽、当归、丹参各15克,川芎12克。以白蜜为丸。日服3次,每服15克。
9月20日四诊: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焘仍在正常值范围。嘱停药追访5年,病情稳定,未有复发。
本案痹病,关节以疼痛为主,又有在炎署之季身着冬衣,肢冷畏寒,便稀溲清,脉象沉细,苔白质淡诸症,可谓痛痹。但患者又有关节肿胀、活动欠利、神困、苔白腻等湿邪为患之象,而知湿邪在本案病变形成的作用仅次于寒邪。故本案三邪致病中以寒邪为主,湿邪其次,风邪又次之,故以“三仙汤”(仙灵脾、仙茅、威灵仙)温肾壮阳而祛寒,温通经络而止痛;三妙丸祛湿为辅,又可通络;增制附块、川乌、草乌、川桂枝、鸡血藤、活血藤以加强其温经通络止痛的作用。兼以干地龙、乌梢蛇祛风止痛。全方虽对风、寒、湿三邪均兼顾施治,但主次有别,从而较快地治愈了疾病。
例2: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陶某,女,5岁。
年5月4日初诊:1.家人代诉病起于年6月6日,因注射未冷藏的白百破保健针后引起发热,体温39.5℃,伴全身皮疹,遂至我院儿科门诊就诊。血检Rt示:WBC14.4×/L,N30%,L70%。予青霉素、扑尔敏后仍高热不退,高烧时皮疹明显,不咳,不吐,于年6月11日收入小儿科病房。人院后体检:体温39.8℃,全身散在性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以双上肢、胸部为甚;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入院后血检Rt示:RBC2.5×/L,WBC14.0×/L,ASOU,RF(-),ESR22mrn/h。予先锋V抗炎后,改为头孢噻肟钠1.0克注射,仍发热,以夜间为甚,建议转院治疗。遂转上海第二医院,入院时主要症状及体征仍为反复发热伴皮疹,查体:T39.3℃,P次/分,R30次/分,BP18/14kPa。神志清楚,头面部及四肢散在陈旧性皮疹,部分为红色斑丘疹,双侧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枚绿豆大小的淋巴结,心肺(-),腹平软,肝右胁下2cm,质软,肝未触及,四肢关节无畸形。入院后血检Rt最异常时为:WBC30.0×/L,N95%,L3%,M2%,Hb70%,BPC×/L,ESR64mm/h,粘蛋白67ng/m,CRP.3m1/h。骨髓像(BM)检查示:骨髓呈感染改变,培养(-),肥达氏反应阴性,补体C31.48/L。入院后予抗组织胺药(非那更、苯海拉明)及巴米尔水杨酸制剂、抗感染药,仍高热不退。9月26日开始用氢化考的松治疗,后热峰有所减退,减量HC,口服强的松1.5mg/KS/d,后热渐退,但细胞数、粘蛋白仍高,皮疹时有反复。从10月21日开始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25mg/d口服,体温才趋正常,皮疹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随后出院,出院诊断为: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嗣后一直用强的松、免疫抑制剂及抗炎药维持治疗,病情不断反复,呈阶段性发热,伴皮疹,全身关节酸痛。于年5月4日首次来先生处就诊.症见发热,体温最高达40.9℃,头面、四肢见红色丘疹,手、足小关节红肿灼痛,关节屈伸不利,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检血Rt示:WBC21.3G/L,L6.5G/L,M1.6G/L,血沉68rnm/h。此乃湿热入侵,流注经络,脉络不和。治以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细生地15克,干地龙10克,蝉蜕6克,金银花15克,净连翘12克,蒲公英15克,板蓝根15克,忍冬藤15克,秦艽15克,青风藤9克,海风藤10克,炒黄柏6克,蛇床子8克,地肤子8克。
药后诸症好转,手、足小关节灼痛减轻,红色斑疹渐退,仍痛痒不止,体温在37.5℃~38℃之间,饮食尚可,颈项两侧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质软无压痛,唇角仍有破烂,小便呈黄色,大便正常,脉细数。中药守上方去连翘、板蓝根,加凤丹皮12克、地骨皮10克、威灵仙10克、鲜鸭跖草20克、芦柴根15克,以增凉血退热之功。
药后复查血Rt示:WBC14.7G/L,L4.0G/L,M0.8G/L,血沉20mm/h。病情好转,四肢小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自如,双手及足部皮肤渐脱落,瘙痒减轻,体温在37.5℃以下,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中药守上方去蛇床子、地肤子,加青蒿15克,白薇15克,鸡血藤、活血藤各10克,以增清热凉血活血之功。
续服。复查血常规、血沉均在正常范围。皮疹全消,瘙痒作罢,四肢小关节时酸痛,局部不红肿,昨日晨起体温37.4℃,今晨体温36.5℃。舌质红,苔薄白,脉细。为病久耗气伤阴,此病情缓解期,宜扶正固本。改用益气养阴、强筋健骨之剂以固其根本。处方如下:
生黄芪20克,南、北沙参各10克,风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苍术9克,银柴胡8克,制鳖甲(先煎)15克,紫丹参10克,秦艽10克,川牛膝10克,骨碎补10克,金狗脊10克。
上方辨治2个月余,病情稳定。
近因天气暑热难熬,地气熏蒸,外邪引动内火致发热,体温39℃,周身又现皮疹,四肢关节时疼痛,局部不红肿,小便黄,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治以清暑退热、益气养阴之法。遵原方意出入:
青蒿15克,香白薇10克,石膏(先煎)25克,芦柴根20克,鲜鸭跖草20克,黄芪15克,肥玉竹10克,肥知母10克,风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藿香、佩兰各10克,甘草8克。
药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饮食尚佳,再拟上方化裁。守上方去石膏,加金银花12克、银柴胡10克。服7剂后热除。
宗前法滋阴清热、活血凉血、宣痹通络意,继续辨治1年余,诸症悉除。于年元月赴上海第二医院复查,结果一切正常。
例3:筋痹(风湿性关节炎)
袁某,男,57岁。
年5月17日初诊:主诉:周身关节疼痛多年,加重1个月。患者长年水上作业,罹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平素每届冬春季节病情易作。近因气候连日阴雨,致宿恙复萌。症见周身关节疼痛,双手握拳功能下降,头昏沉,步履欠稳,纳呆,小便正常,大便时稀。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5月12医院检查血抗“0”U,血沉2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液流变学示:高粘滞血症Ⅲ级。证属风湿阻络,脉络不和,故予祛风胜湿、活血通络,冀能应手为吉。
处方:羌、独活各15克,制川、草乌各9克,生、炒苡仁米各15克,防风、防己各10克,赤芍15克,生黄芪25克,宣木瓜15克,川牛膝15克,川桂枝10克,片姜黄15克。
5月20日二诊:药后周身关节疼痛减轻,右手握拳功能欠佳,步态欠稳。中药守上方加伸筋草15克,制乳没各9克,土鳖虫9克。
5月29日三诊:上药服后,全身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右手握拳功能接近正常,步腹稳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方已奏效,勿须更张,上方续进1周。
6月10日诸症悉除,复查血抗“O”U,血沉10mm/h,血液流变学检查无异常。
此病缘于长年潮湿侵凌,风、寒、湿邪客入筋脉,发为筋痹。筋痹之病理产物为痰与瘀,故经利湿、化痰、祛瘀之剂治疗后,痰除瘀消,筋痹自愈。西医检查血液粘滞度高,亦属中医之“痰”、“瘀”范畴,故痰消则高粘滞血症亦除。
例4:热痹、浊瘀痹(痛风)
郑某,男,45岁。
年9月9日初诊:主诉:左足踝关节及双膝关节红肿疼痛6年,加重1个月。患者双膝关节及踝关节、足大拇趾关节反复发作性红肿、疼痛6年余,曾在我院及解放军医院等多次检查,血尿酸高达μmol/L。诊断为“痛风”。曾服用嘌呤醇、布洛芬等药物,病情好转,但易复发。患者常年在啤酒厂工作,有潮湿环境接触史。自诉每次发作间隔时间为1个月左右。此次病作缘于饮酒过量,嗜食厚味。刻下症见:双膝关节及左足踝关节红肿,疼痛较甚,夜间加剧,步履困难(1年前左足大拇趾关节僵肿处曾破溃,流出白色脂膏),时伴恶寒发热,饮食及三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入院后西医检查:形体丰腴,双膝关节及左足踝关节红肿灼手,血尿酸μmpl/L,抗“0”U,血沉(ESR)41mm/h,左耳翼摸至2枚痛风石结节。血尿素氮(BUN)12.5mmol/L,类风湿因子阴性。年9月8日在门诊检查血Rt示:WBC80×/L,Hb×/L,N72%,L27%,抗“O”U,ESR41mm/h,类风湿因子阴性,BUN12.5mmol/L,血尿酸μmol/L。治宜泻热化浊、通络止痛。
处方:土茯苓20克,川萆薢20克,忍冬藤15克,连翘15克,赤、白芍各15克,秦艽15克,徐长卿20克,威灵仙15克,干地龙15克,白芥子15克,白僵蚕10克,虎杖15克。
9月13日二诊:病有反复,昨日起左足大拇趾开始红肿疼痛,伴恶寒发热,体温38.8℃。舌质红,苔黄,脉弦滑。中药守上方,土茯苓改为30克,忍冬藤改为25克,加生地20克、寒水石20克、肥知母15克、水牛角(先煎)25克,以增清热泻浊通络之功。
9月20日三诊:上药服后自觉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足大拇趾局部红肿基本消退,步履略艰。复查血沉21mm/h,抗“O”U,BUN8.5mmol/L,血尿酸μmol/L。上方奏效,继服。
9月27日四诊:病情继续好转,疼痛基本消失,局部皮色不红,关节处略肿胀。上方加炮山甲15克、露蜂房10克,以增破结开瘀、软坚消肿之功。
10月5日五诊:诸症悉除,复查各项指标降至正常范围,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此乃西医学之“痛风”,属中医之“历节病”范畴,湿浊瘀滞内阻乃为其主要病机。患者长年在啤酒厂工作,嗜好烟酒,喜食厚味,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关节畸形。先生治疗痛风喜用土茯苓、川萆薢、威灵仙、泽泻、秦艽,并熏用土茯苓以泻浊解毒;配用地鳖虫、赤芍、鸡血藤、活血藤等活血祛瘀之品,可促进湿浊的泻化,推陈致新,增加疗效,降低斑尿酸口本案属急性发作期,偏于热证,故用生地、寒水石、肥知母、水牛角以除热通络,用药恰当,病患自除。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济仁卷》中国中医药版p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