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趣闻王永炎教授治疗神经痛的临床经验

上期医案回顾

黎某,女,3岁,年2月17日初诊。发烧一周,体温最高达40℃,咳嗽痰少,汗少,便干,2~3日一行,食不振,颈部结节,舌红苔黄腻,脉浮滑。近几个月来每月发烧一次。西医诊断:支气管炎,证属肺胃郁热,治以调中宣上。

前胡10g,桔梗10g,苏子梗各6g,川贝6g,银花10g,连翘15g,黄芩10g,鱼腥草20g,板蓝根10g,僵蚕10g,牛蒡子10g,元参15g,莱菔子6g,神曲15g,太子参10g,5剂。一剂药吃一天半,并嘱家长控制患儿饮食,尤其晚饭不宜多吃。

年2月24日二诊:药后二剂即烧退,咳减,食振,颈结节减小,便干2日行,有痰,口臭,苔薄黄腻,右脉滑。上方去前胡、银花,加菊花10g,半夏10g,枳壳10g,白术10g,6剂 服法同上。

服药后该患儿身体一直很好,感冒发烧明显减少,纳食增加,二便通畅,体质明显好转。

按:小儿反复感冒,医家多从肺脾气虚论治,投以玉屏风散。但孔老认为,此病属虚者少,而内有伏热者多见。该患儿即为中焦积热内伏、毒滞肝胆之络、上扰肺卫失和所致。中焦积热,故见食不振、便干、手足心热;咽喉、颈、颌下部为肝胆经脉循行之所,经常感冒发热的患者,扁桃体及颈、颌下淋巴结常肿大,此为毒热留滞肝胆经脉之征;热毒内伏,最易招致外邪,外感之邪与内伏之热相合,致肺卫失和,则感冒发热反复发作;治宜宣上调中,兼以清肝散结。方中前胡、桔梗、苏子、苏梗、川贝、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板蓝根宣上清热,莱菔子、神曲消食调中,僵蚕、牛蒡子、元参清热散结,太子参益气扶正;二诊热退咳减后增强调中之力,加枳术丸健胃消食通便。毒热内清,脾胃健运,正气渐充,则感冒发烧少有发生。

?????,???????????????。大家好,我是朴京泽,来自韩国,目前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新一期的杏林趣闻系列文章,带着感恩的心,和大家分享老中医的故事与我的学习收获。

团结,学习,开拓,进取。

--------王永炎

王永炎,出生于年9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王永炎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历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王永炎年10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协第六届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先后主持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项目、计划等。主持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等。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是什么铸就了学者们非凡的人生?作为新中国中医药教育培养起来的第一代中医药学家,在王永炎老师求学、从医、科研道路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王永炎老师医者仁心,总是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很让小编感动。大学毕业之初,他便积极奔赴边远地区,投身医疗服务工作,青海、甘肃、安徽都出现过他勤勉工作的身影。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王老常说,不仅中医界的老先生们是自己的老师,同事、朋友以及学生也都是自己的老师。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病人更是自己最重要的老师。

王老的学生高颖回忆,当初王老在北京医院工作时,每周查房一次,凡病史采集、诊断治疗、病历书写,都要求一丝不苟。而且查房过程中,他经常通过提问鞭策晚辈。

“那时担心答不上来,就会更用心更仔细地去了解患者情况,还会查阅大量文献,力求有所见解。”高颖表示,当时,神经科医院医疗与教学的典范,乃至20多年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都是由当年王永炎的学生担当教学查房的重任。

在患者眼里,王老就是他们生命健康的保护神。“凡患者之事,无论何时,都可以随时找王院士。我们经常在值班遇到问题时,给老师打电话,即使深更半夜,他也是立即给予指点,甚至赶到病房。”高颖回忆说。王老的从医和科研故事,每每令人感动和敬佩,不禁以他为榜样,不忘中医梦想的初心。

神经痛也就是所谓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很常见的问题,据流行病学调查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为3.3%-8.2%,人有5个左右患有此病。小编从如下几种常见神经痛,介绍王老的宝贵临床治疗经验。

头痛

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病之一,慢性复发性头痛尤为多见。王永炎教授讲“此类病我们看到的是肝阳”,对于此病疗效如何?“在于重用川芎”。基本方:川芎15~30g、赤芍15g、牛膝15g为1组,三药的比例是2∶1∶1。赤芍可抑制川芎过于辛窜,用牛膝抑制川芎过升;此外用生薏仁、省头草、白蔻,因本病还存在“脾经有湿”、肝经有瘀热用夏枯草、青黛、霜桑叶。平肝用钩藤、菊花、白蒺藜。如果肝阴不足用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黑芝麻),虚阳上越用潜降药(石决明、灵磁石、寒水石);偏温补用紫石英、牡蛎、白石英;伴眩晕是兼头风,搜风用全蝎、蜈蚣、白僵蚕;散风用祁蛇、乌梢蛇、白花蛇。如确属寒邪上窜巅顶则用吴茱萸汤。根据王老师的经验,可以组一个基本方:

川芎15~30g、赤芍15g、牛膝15g、生薏仁30g、白蔻3g、省头草10g、夏枯草20g、青黛2g、桑叶10g、钩藤20g、白蒺藜10g,水煎服,随症加减。

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例,总有效率达95%。加减:头目眩晕、腰酸腿软、失眠加女贞子、旱莲草;伴头面烘热、目赤、耳鸣、烦躁、失眠加石决明、灵磁石;病久痛剧加全蝎、白僵蚕、乌梢蛇;气虚乏力、面色少华、体虚、脉弱合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也是临床常见病,王教授说该病为“肝胆瘀热”,主张用龙胆泻肝汤或大柴胡汤;如有痛性痉挛、“经络中有痰有瘀血”、“火热煎熬津液”用柔肝药时也要用柔经药,主张用大剂量夏枯草和青黛;去瘀血用川芎和水蛭;柔肝用白芍和木瓜。

坐骨神经痛

如属寒邪引起用当归四逆汤,“细辛要给够量”,由小量开始。有瘀热用忍冬藤、天仙藤、石南藤,用以清热利湿活络;有湿用川萆薢;有瘀血用穿山甲、丹参、元胡、三七参;有风用独活、桑枝、牛膝;经脉挛急用芍药。同时对于此类患者时还还可以使用王教授喜用的另一张治关节痛验方:“三草四藤汤”(稀莶草、透骨草、老鹳草、天仙藤、鸡血藤、石南藤、海风藤)合用,收效甚好。

本期医案

赵某,男,59岁。3年前发现双手震颤,而后逐年加重。入院后查双手震颤属静止型,幅度中等,写字课件明显的震颤线条,影响工作、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双手震颤始动时间2.5秒。兼有头晕眠差,心胸闷痛,汗多。舌质暗有瘀点,舌苔根部黄腻,脉细弦滑。

请试着写出辩证,治法和方药。

相信这一定不会难倒北中医的才子们,还请大笔一挥,积极参与哟!

本文参考:刘金民先生整理《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五》;温志江先生著《学用王永炎院士治神经痛的体会》

「往期精彩」

◎《杏林趣闻》第一期董老篇

◎《杏林趣闻》第二篇王老篇

◎《杏林趣闻》第三篇杨甲三(上)之浅谈治疗颈椎病

◎杏林趣闻

杨甲三教授篇(下)之毫针单手进针法

◎杏林趣闻

第四篇国医大师邓铁涛

(部分文字资料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撰稿

朴京泽

排版

冯贤哲

审核

祖金玥刘晓英郑哲

推送

祖金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yl/6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