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常用中药。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宣散风热、凉血止痢的功效。分布于河南、山东、广东等地。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此有极为生动的描述:“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又名“双花”、“二宝花”等。色黄属土,色白属金。金银花双色同现,归肺、胃二经。
“忍冬”是金银花最早的药用名称,首见于东晋医书,因其“凌冬不凋”的生长特性,故名忍冬。作为药用植物,经历了一个从独用茎叶,到茎叶花均入药,再到强调以花为主的发展历程。
宋以前多以“忍冬”记载于本草,以茎叶或全草入药,并无金银花之名。其名首见于北宋医书,到了南宋“金银花”首次成为正式药名,但未言及以花入药,临床使用的仍是忍冬的藤茎或全草,“金银花”可以说只是形容其植物特征的专用名词而已。到了明代逐渐由藤叶到与花并用,清代则认为“其花尤妙”而重花轻藤,此后花与藤叶各自入药。
版《中国药典》将“金银花”和“忍冬藤”分列两项,金银花为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功专清热解毒;忍冬藤则为忍冬的干燥茎枝,功专通经活络。
现代中药方剂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配方中使用金银花。主要作用为抗病原微生物、抗毒、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促进炎性细胞吞噬功能、使中枢神经兴奋、保护肺脏等。
广泛用于治疗风热感冒、SARS、禽流感等细菌、病毒感染,有“药铺小神仙”、中药里的青霉素”之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