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金银花的药用历史最早见于唐·显庞四年(年)《新修本草》,为忍冬科忍冬的干燥花蕾,本植物入冬老叶枯落,叶腋复生新叶,经冬不凋而耐寒冷,故名”忍冬”,夏初开花,一蒂双花,先后开放,初开者银白,稍后变黄,一白一黄,故名金银花,其藤名为”忍冬藤”一并入药。
金银花作为一种临床常用中草药,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传说,相传在丁香河边有一对孪生姐妹,大的叫金花,小的叫银花。一天见人追一个遍体鳞伤的瘦弱女子,就奋力解救。可是女子伤势过重,周身红斑发热。金花为寻求一仙草而遇难,银花接着寻找到此草好康复,但银花也因过劳而死。被救女子在这对姐妹坟墓前种此草以表示念慰。每到夏天先白后黄,交相辉映,人们称此花为金银花。因金与银皆宝,故又名二宝花。
民间情歌有:
天地氤氲夏日长,金银二宝结鸳鸯。
山盟不以风霜改,处处同心岁岁香。
所以又有“鸳鸯蛤”之称。入冬老叶枯落,叶腋再簇生新叶,经冬不凋,故又有“忍冬”之雅号。
蔡淳《金银花》云:
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
蜂蝶纷纷成队过,始知物态也炎凉。
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宋徽宗年间,蔡京、高俅专权,刀兵、祸患、天灾皆至。苏州太平山白云寺的和尚靠挖野菜度日,山上蘑菇肥大鲜艳,质厚光滑,采回煮食,不久腹痛流痰,恶吐昏死。阳春三月,百草繁茵,其中一和尚想起豫章和尚云游用鸳鸯治毒疮一事,即使不能解蘑菇毒,也可一试。他便上山采回鸳鸯给中毒者煮而食之,结果食者得救,怕苦涩而不食者一命呜呼。南宋文学家洪迈(~年)的《夷坚志》记载:“中野菌者,急采鸳鸯草啖之,即今忍冬也。”忍冬、鸳鸯草即金银花。
相传,孙思邈一日看病归来,见两姐妹晒药,便讨茶喝。孙思邈一口气喝完,只觉甘冽甜美,热清神爽,便问其花何名。告之日:“这种花初开如银,久则如金,故名金银花。”孙悟到其药性,在后来不少方剂中以此花为主药。
清代陈士铎《洞天奥旨》说:“疮病一门,舍此味无二品也。”主张“消火热之毒必用金银花,”每每疾呼“若能多用,何不可夺命以须臾,起死于顷刻哉”,“诚以金银花少用则力单,多用则力厚而功巨也”。陈氏经验,疮疡起时必得金银花可止痛,疮疡溃脓必得金银花可去脓。疮疡收口时必得金银花,可起陷。疮疡必重用,恒用二两,一般半斤至十二两。
《本草正》曰:“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疱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炖饮,或研烂拌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
《外科精要》云:金银花“治痈疽发背,不论何处,皆有奇效”。
金银花的功效应用广泛,在临床医生处方中所常用
其性味归经为性寒、味甘。归心、肺、胃三经。
其功效与主治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罗力、痔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0克--15克,或入丸、散外用。
金银花的藤名叫忍冬藤,味甘、性寒、入心肺二经。
功效与主治:清热、解毒、通络。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筋骨疼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0克--30克,入丸散或浸酒。外用煎水熏洗,熬膏贴或研末调服。
现代研究,本品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金银花煎剂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本品有一定降低胆固醇作用。其水及酒浸液对肉瘤及艾氏腹水瘤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医学教育网
收集整理此外大量口服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院东中医馆周一坐诊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