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五一假期回家,推开房门,就闻到金银花的香味。知道我要回,母亲提前一天采回来,插在灌满水的玻璃酒瓶里,摆在我的书桌上。她知道我一定喜欢,这也是我以前常做的事。
我问她,从哪里弄的金银花?她说就在学校操场边的回廊那儿。
↑忍冬覆盖的回廊,以及母亲采给我的忍冬
1金银花里的旧时光
在老家,野生的金银花很多,离家不远的菜园子,池塘边的田埂上,山脚下的灌木丛里,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上大学之前,每当四五月金银花开,我都会拿起镰刀出门寻觅一番,所以村子周围哪里有金银花,我都很熟知了。有时候带上我最小的堂弟,他会问,为什么不是姐姐去摘花,而是哥哥?妹妹对这个兴趣不大,但也很喜欢它的味道。
金银花连藤蔓一起“割”回来,先拿剪刀将小枝剪下,将长枝剪短,去除无花的枝叶,找来空酒瓶装满水,接下来就是最好玩的环节——插花,要好一阵摆弄,直到满意为止。当然,那时我尚不知插花是一门艺术,要讲究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还要发挥花材本身的特点,比如金银花是藤本,顶部的嫩枝弯曲盘旋,可以好好利用,达到一种舒展飘逸的效果。插完花,在每个房间都摆上,很快,那醉人的香味就充满整个屋子,真是心旷神怡,像是把大自然搬回了家。这个过程充满乐趣,是我顶喜欢做的一件事。
↑北京恭王府一角的忍冬
后来上初中,在镇上一户人家的院子里见到金银花,从栅栏上爬出来,叶片和花瓣都比野地里的肥厚。当时很惊讶,原来金银花是可以自己种的,可是怎么种的呢?从野外连根挖回来吗?正好有一门“劳动技术课”,课本上有一节内容专门介绍花木栽培与嫁接,其中讲到金银花可以扦插繁殖,具体操作是将手指粗细的枝条剪成筷子长短,靠近根部的一端朝下插在花盆里,不久之后它就能生根发芽。四月中旬回到家,我照着做过一次,等到两周后再次放假回到家,插下去的枝条全部长出了嫩叶!竟然真的成功了,没想到金银花的繁殖像插柳条一样简单又神奇!
印象中,金银花的花期不是特别长,在武汉,一般进入六月就很少。那一年高考前夕,我突然记起金银花,出租房的屋后是几处菜园,吃过晚饭就想着出去找找看,没想到在一片荒地上还真找到了,就长在石缝中,可能营养不良所以枝条精细如铁丝,花还开着,虽然不多且瘦,但一样很香。于是果断采了几支回去泡在水里,似乎只有这样,这个春天才算是没有遗憾,也算是打发考试之前难熬的时光。回头看,高考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但关于高考的很多细节都还记忆犹新,石缝中采金银花是其中之一。正好,明天就是高考日,父亲说,好像就在昨天。
后来到北京上大学,教师公寓楼的一层被开辟成小花园,时常在那里散步,然后很惊喜地发现了金银花,几乎是一眼就认出来。在北方还能见到它,觉得很幸运,花期也比南方要迟,到毕业季的时候还很繁盛。于是,自然少不了在月黑风高的夜晚,飞速前去采几支带回宿舍,或是送人,收到花的人都很欣喜。
金银花通常与野蔷薇、覆盆子、荆条等长在一起,如果旁边有构树、桑树这些小乔木,它就会爬上树梢,开花的时候热闹非凡,不走近看,还以为是一棵金银花树。这次回家,在小姨和舅舅家的农庄家庭聚会,傍晚和舅舅、弟弟妹妹们在塘埂边采桑葚,看到不少“金银花树”,我还编了一个花环。金银花与香樟、楝树、野蔷薇的花期相同,野蔷薇的味道稍微淡一点,其他三种花香浓郁,混在一起,沁人心脾,回家几天也没闻够。
↑攀上树木的忍冬
2忍冬纹与佛教装饰艺术
金银花是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其中文正式名就是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始见于《名医别录》,取“凌冬不凋”之意[1]。“不凋”指的是叶,而不是花。而关于“金银花”一名的由来,李时珍解释得很明白:
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2]
原来,金银花一开始是白色,后来才转变为黄色。此外,《本草纲目》中还载有许多别名,如金银藤、鸳鸯藤、鹭鸶藤、老翁须、左缠藤、金钗股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而藤左缠,故有金银、鸳鸯以下诸名。金钗股,贵其功也。”[3]
↑冬季不调的忍冬
上述名称中的“左缠”,是藤本植物的缠绕方向,解释起来就是,面朝你的金银花枝干,从你左手边的方向,往绕到被缠植物的后面,盘旋而上;相反就是“右缠”,比如紫藤。《中国植物志》关于藤本植物缠绕方向的专业术语是“茎左旋”和“茎右旋”[4],与《本草纲目》中的正好相反。金银花的“左缠”,对应的是植物学上的“茎右旋”。
↑上图为忍冬,下图为紫藤,可见主干茎的缠绕方向是相反的
金银花在我国多地均有分布[5],其药用部分以花蕾为最佳,魏晋时的医书《名医别录》载有其名,可见它作为中药的历史多么悠久。
不过,金银花的纹样——忍冬纹,也很早就用于佛教的装饰艺术,在敦煌北朝时期的壁画和花纹砖上都能见到,通常与莲花一同出现,且各自都有寓意,《图说敦煌二五四石窟》中对此有详细的介绍:
忍冬与莲花是莫高窟北朝艺术的重要图案元素。在整窟四壁基层的装饰带上,绘有丰富的忍冬纹样,但并没有出现莲花图案;而当视线上升到窟顶,随着空间意向的转变,窟顶藻井中的图案变成了莲花为主,忍冬纹样配合其间,这种图案系统的变化似乎也呼应着整窟的空间象征性,从保持顽强的生命力、经冬不凋,逐步到达生命体验圆满自在的至高境界。[6]
↑敦煌壁画中的忍冬纹样,点击可查看大图
图自《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所以忍冬纹出现在佛教装饰艺术中,正是取其名之“凌冬不凋”的含义。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因为在与佛学有关的文献比如佛学词典中,并没有关于忍冬这一植物的任何记载;此外,在古希腊的建筑和陶器上已出现忍冬纹样式,因此忍冬纹源自希腊,由掌状叶纹演化而来,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传入印度,再通过印度佛教传入中国。[7]不过但从纹样本身看,其形状与忍冬花瓣的确有几分相似。
↑忍冬重瓣莲花纹砖(五代)
忍冬属下还有金银忍冬[Loniceramaackii(Rupr.)Maxim.],又名金银木,为落叶灌木,它的花与金银花形态特征一样,稍小,且不如金银花味道浓。人大百家廊西边有几棵,我也是上大学之后才见到这种植物,当时就好奇,这种灌木开的花,怎么跟金银花一样呢?去年春天在北大才真正认识它们。金银忍冬是北方公园里常见的观赏植物,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果实赤色如红豆,树叶落光后剩下满树的红果,又是一番风景。金银花也结果,熟时呈蓝黑色,有光泽,大小与金银忍冬果实相当,但我从未见过。
↑上图为金银木,下图为忍冬
图自《本草图谱》岩崎灌园著
3听妈妈的话
在家的最后一天,傍晚时,记起妈妈说过的学校回廊,就决定去看一看。正好路过学校食堂,那天学校已开始上课,她正在食堂忙。见我去,她放下手里的活,以为我赶火车着急要走。我说不急,八点的车呢,我去看看金银花。走不多远就来至回廊前,果然,半边石栏杆都是,开得密密麻麻。顺手拍了一些照片,听见妈妈喊,说食堂忙完了,回去给我做点吃的,得早点走。
排骨汤煮面,吃完一碗,爸爸去开车,妈妈只说了一句路上注意安全,就转身收衣服去了,像往常一样。我也装作若无其事往外走,不忍回头看她独自一人站在门口……在路上又闻到金银花的香味,想起妈妈这些天对我说的话,她朴素的心愿,还有她特地提前采好放在房间的金银花,突然很后悔刚才在回廊只顾拍照,都忘了采一些回去,她房里的那瓶已谢了大半,应该给换上新的。
[1]陶弘景:“处处有之。藤生,凌冬不
凋,故名忍冬。”转引自(明)李时珍著,钱超尘等校《本草纲目·忍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第页。
[2]《本草纲目·忍冬》,第页。
[3]《本草纲目·忍冬》,第页。
[4]陆道炜《燕园生灵(一三四)丨紫藤》,“北大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