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菊花作为药用,以产于河南焦作温县一带的"怀菊"最为有名,是四大怀药之一。其次为安徽的"亳菊"、"滁菊"、浙江的"杭菊"、四川的"川菊"和山东的"济菊"等。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怀菊就属于药用菊。怀菊花,花、叶、茎皆可入药。古代医学认为,怀菊花得天地之清气,含金水之精英,饱经露霜、备受四气、善清上焦邪热、疏风解毒,清肝明目,安肠胃,调四肢,解渴消毒。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益寿。近代临床报道:用开水冲泡作茶饮,对高血压、头痛、失眠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怀菊花(珍珠菊)味甘苦,性凉,含有约0.13%挥发油、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氨基酸和刺槐素等。菊花不但有清香之气,使人神怡,而且可缓解两眼昏糊、头晕、头痛等,有清熟、解毒、祛风、平肝、明目等功效。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多用于散风清热。
传统医学认为,菊性寒,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有清熟、解毒、祛风、平肝、明目等功效。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多用于散风清热。因此,明目多用怀菊,清热多用杭菊。《神农本草经》羽:"菊服之轻身耐老"。说明菊花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从汉代起,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而今,菊花不但有清香之气,使人神怡,而且有明目、祛暑的作用,可缓解两眼昏糊、头晕、头痛等。将菊花晒干,装入布袋中作枕芯,名"菊花枕",枕之使人闻到芳香,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之功。《本草纲目》就有"菊花作枕明目"的记载。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菊花有很好的抗菌扩张冠状动脉血管作用,既可风服,又可外用。药理研究证实,菊花的清热解毒功效,在于它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数皮肤真功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流感病毒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将菊花制成流浸膏外用,可治子宫颈麇烂;用菊花煎汤熏洗,可治湿疹和皮肤瘙痒。如患痈肿疔毒、淋巴腺发炎,可煎汤内服,并取鲜菊花捣烂取汗涂患处;关节炎患者,可用菊花、陈艾作芯、做成护膝,有消炎止痛作用。菊花配鱼腥草、忍冬藤,煮汤内服,可防止流行性感冒。用菊花泡茶饮,有辅助降压效果。
菊花含有丰富的黄酮,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对心绞痛有一定疗效。用怀菊花浸出物治疗冠心病患者,有效率达58%以上,尤其对伴有高血压、心绞痛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二、产地环境:
南省焦作市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冲击平原,史称"覃怀、河内、怀州、怀庆府"。焦作自北向南,有山地、丘岗、平原和滩涂,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由太行山涌裂南出的丹河、沁河、济河,带来了丰饶的矿物质元素,与黄河泛滥淤积,形成了特殊的肥沃土壤,加之迎风坡、海拔、光热、水文等因素,当地驯化栽植历史悠久的地黄、菊花、山药、牛膝,形成了独特的药性禀赋,分别被冠以"怀"字,成为"四大怀药"。
怀菊花喜温暖,耐寒冷,花能耐轻霜,根可忍受-17℃低温。但在幼苗发育至孕蕾前均适宜较高的气温,如气温过低,植株生长不良,分枝和花都少。怀菊喜阳光充足,忌荫蔽,怕风寒,喜湿润。过于干旱,分枝少,植株生长缓慢,花期缺水则影响产量和质量;若土壤水份过多,则根部易腐烂,故每次浇水,水量不宜太大,雨季注意排水。怀菊喜肥,宜选择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栽培,粘重及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土壤酸度以中性至微酸为好,碱性土壤生长发育差。忌连作。否则病虫害多,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加大成本。焦作的地理气候环境适宜于怀菊花的生长生产。
(一)土壤
适应怀菊花生长的土壤主要以两合土、沙壤土为主,要求土层深厚、养分含量高、保水和肥力能力强、排灌条件良好,pH7.2-7.7。土壤应符合GB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二)气候
怀菊花产区年平均日照时数h,年日照率为54%,年平均气温14.1℃-14.9℃,全年有效积温(≥℃)为℃-℃,无霜期为天-天,年降雨量为毫米-毫米。
(三)灌溉水质
灌溉用水各项水质指标符合GB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四)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