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妇科之癥瘕篇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癥瘕篇

凡妇女下腹部有异常结块,并伴有疼痛胀满,甚或出血者,统称癥瘕。古代文献对其论述尚有区别:癥者,有形可征,质地坚硬,推之不移,痛处固定;瘕者,其形不定,推之可移,且时聚时散,痛无定所。《景岳全书·妇人规》曾谓:“盖癥者,征也。瘕者,假也。征者,成形而坚硬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是也。”一般而言,癥属血病,瘕属气病。然气血相随,联系密切,且临床上每癥瘕并称,故而合并论述。

西医学妇科肿瘤、子宫肌瘤、陈旧性宫外孕、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包块等病表现与本病相符者,可参考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主要与正气虚弱,脏腑失调,气血不和有关,常因行经期间或新产之后,伤于风冷;或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或气滞血瘀;或痰湿不化,凝滞胞络所致。

(一)气滞

每多情志抑郁,肝气不舒,久之遂致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滞于胞中结成癥瘕。

(二)血瘀

每于行经期间或新产之后,时值血室正开,风寒乘虚侵入胞宫;或因经期行房,精血相搏,与邪互结成瘀,积之日久则成癥瘕。

(三)痰湿

多由素体脾阳不足,脾失健运,以致水湿不化,聚湿成痰,痰滞胞络,与血气相结而成癥瘕。

(四)热毒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正气不足,热邪内侵,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日久则内生热毒,与血搏结,滞留冲任胞宫,日久渐生癥瘕。

气滞、血瘀、痰湿、热毒四者,于临床每每交错夹杂,互为因果。有以气滞为主而兼见血瘀者,有以血瘀为主而兼见气滞者,有气滞血瘀兼夹痰湿者,亦有湿热夹瘀而不化者。因此,在审证求因时,应注意四者的分合与主次关系。

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下腹部或胀、或痛、或满,甚或出血者,或影响经带胎产者,出现月经过多或过少、痛经、闭经、血崩、漏下不止、带下增多,堕胎、小产、不孕等。

(二)理化检查

1、若包块较大者可见小腹部隆起,或可于腹壁上触及包块;包块较小者往往需运用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才能明确其包块部位、大小、软硬、触痛等。

2、辅助检查:协助判断肿瘤发生的部位与器官。首选B超、内窥镜、腹部X线平片检查,有条件可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有助判断肿瘤的部位与性质;宫颈活体检查,阴道细胞学检查,诊断性刮宫,红细胞沉降率,甲胎蛋白测定,碱性磷酸酶测定,病理检查等,有助判断癥瘕的良、恶性。

(三)鉴别诊断

注意与妊娠子宫、尿潴留等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本病的特征是妇女下腹部的积块与局部疼痛,或影响经、带、胎、产,临床上可出现月经过多或过少、闭经、崩漏、带下、堕胎、小产、不孕等证。其辨证重在辨气病、血病、新病、久病。根据结块的固定与否、疼痛性质、质地以及全身情况进行辨证分析。

1.辨气血:如见结块固定不移,推之不动者,为血瘀不行,病在血分:结块推之可移,或上或下,或聚或散者为气机不畅,聚而成块,主病在气分。结块胀痛,时痛时止,痛无定处者,多属气病,气散则痛止,气聚则痛作;结块刺痛,常无休止且拒按者,多为血病,此血凝胞络,不通则痛。若结块不坚,按之柔软者,多属气病;结块坚硬牢实者,则多属血病。

2.辨证状:除掌握以上要领之外,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及病史进行全面分析。一般而言,气滞者多有情志不遂的病史可征;血瘀者,因脉络瘀滞,血运失常,故常见面色瘀黯,肌肤不润,月经失调,舌紫脉涩等;兼夹痰湿者,则在全身表现出一派痰湿内阻之象,如带下色白粘腻,量多,胸脘痞满,小便不多,舌苔白腻,脉濡滑,这类患者且多形体肥胖。

3.辨寒热虚实以及病之久暂,体之虚弱:若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痛处喜按喜暖,脉缓,苔薄白、质淡者为寒象;面色潮红。肌肤灼热,口干便秘,脉数,苔少或黄腻,质红或紫红者为热象:病久消瘦,面色不华或黧黑、神疫纳少,癥瘕块渐渐增大者为虚象;病属初起,一般情况无变化,但经检查盆腔有块者为实证。

4.辨预后:对癥瘕的善恶预后必须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便及早防治,如癥瘕发展缓慢,按之柔软,活动者则多属善证,预后较好;若癥瘕伴有长期不规则阴道出血,或五色带下,且闻恶臭,或者形体渐趋消瘦,面色灰黯者,则多属恶证,预后不良。

此外,还必须结合妇科检查,了解癥瘕的部位、大小、必要时须作化验室检查,尽可能早期明确肿块的性质,以便及早治疗,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本病的治法,首先应分清气病、血病、脏腑及阴阳虚实,随证施治,若病在气分、治宜行气导滞为主,佐以活血散结;病在血分,则以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痰湿者,宜理气化痰,破瘀消癥;热毒者,多与血搏结而成瘀、热、毒并重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癥。

新病邪实正盛者,宜攻宜破;久病邪实正虚者,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切忌猛攻峻伐,以免损伤正气。无论血瘀、气滞、痰湿,虽均属实证,但在掌握行气破瘀的分寸时,必须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绝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一)气滞

证候:下腹胀满,积块不坚,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大便秘结,苔薄润,脉沉弦。

治法:行气导滞消癥。

1.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2.方药:越鞠丸加味。

香附10g,苍术10g,川芎10g,栀子10g,青皮10g,郁金10g,木香10g(后入),熟大黄10g,三棱10g,莪术10g,生牡蛎30g(先煎),黄药子15g,山慈菇15g,荔枝核15g,橘核15g,鳖甲30g(先煎),穿山甲10g,甘草6g。

(二)血瘀

证候:下腹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不润,面色晦黯,月经不调或多或少,夹有瘀紫血块,舌边瘀紫,脉沉而涩。

治法:活血散结,破瘀消癥。

1.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2.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g,生地15g,桂枝10g,茯苓10g,丹皮10g,丹参15g,益母草30g,牛膝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田七6g,莪术10g,三棱10g,甘草6g。

(三)痰湿

证候:下腹包块时或作痛,素体肥胖,面色?白,按之柔软;带下色白粘腻,量多,胸脘痞闷,时有呕恶,筋惕肉瞤,小便不多;月经延期或闭。舌苔白腻,舌质黯紫,脉细濡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癥。

1.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2.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越鞠丸加味。

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2g,木香10g(后入),砂仁10g(后入),陈皮10g,半夏9g,苍术10g,川芎6g,栀子10g,神曲15g,香附10g,山慈菇15g,夏枯草30g,甘草6g。

(四)热毒

证候: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黯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癥。

1.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

2.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生大黄10g(后下),丹皮10g,败酱草15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夏枯草30g,苦参10g,山慈菇15g,龙葵15g,甘草6g。

临证权变

气滞瘕证若兼食积,证见胸脘痞满,吞酸泛恶,腹部胀硬疼痛,大便秘结,或溏泻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涩。此则当以行气活血之中佐以消食导滞之品,用开郁正元散。(《济阴纲目》)药用白术、陈皮、青皮、香附、山楂、海粉、桔梗、茯苓、砂仁、元胡、神曲炒、炒麦芽、炙草。

血瘀癥瘕若为邪实正盛,肌肤甲错者,可选用大黄?虫丸(《金匮要略》),本方具有逐积消坚,祛瘀生新之效,其破瘀消癥之力较桂枝茯苓丸为强,惟邪实而正气不虚者方可选用,否则有虚虚之嫌,医者临证不可孟浪。

若为湿热癥瘕,证见带下量多,色黄白,质粘腻有臭气,或如脓样,少腹疼痛,胸闷烦躁,发热口渴,尿少色黄,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大或滑数。治宜破瘀消癥佐以清热利湿,方用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药用大黄、芒硝、丹皮、桃仁、冬瓜仁,加红藤、败酱草、桃仁、炙穿山甲等。

总之,癥瘕一证临床辨证虽可分为三种常见类型,但由于兼夹证的不同,临床变化很多,治疗也因随之而变化。

以下成药及中药可供在治疗癥瘕中随证加减选用:

(1)扶正药:参灵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移山参、鲜石斛、北沙参、天冬、麦冬、生地、当归、黄芪、天花粉、鹿角胶、阿胶、附子、桂枝、仙灵脾、肉苁蓉等。

(2)活血化瘀药: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丹参、丹皮、五灵脂、乳香、没药、王不留行、?虫、桃仁、水蛭、虻虫、山甲、鳖甲、三棱、莪术、地龙、鬼臼等。

(3)理气止痛药:痛立停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香附、延胡索、八月扎、乌药、小茴香、望江南等。

(4)化痰软坚药:夏枯草、生牡蛎、象贝母、海藻、海带、山慈菇、元参等。

(5)行水药:干蟾皮、甘遂、葫芦飘、车前子、苡仁、瞿麦、了哥王、黑白丑等。

(6)清热解毒药: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仙鹤益寿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紫草根、虎杖、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龙葵、蛇毒、铁树叶、七叶一枝花、二面针、藤梨根、鱼腥草、紫地丁等。

(一)调护

本病证与情志因素关系甚密,尤其是气滞型瘕证。因此,如何调畅情志,对帮助治疗与巩固疗效起关键作用。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接触各种不愉快的事情,帮助患者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饮食应忌生冷、辛辣、甜腻之品。

(二)应用例案

1、佟某,女,34岁,年4月1日初诊。患者于年12医院诊断为卵巢癌,并行卵巢切除术,术后以“铂类”药为主化疗8次,一段时间恢复良好。年7月发现右腿肿痛,9月11日行右腿腹股沟淋巴肿块切除术,术后疼痛逐渐加剧。今年3月2日洗浴时无意中发现右侧乳房乳头下有一枣般大小质硬结节,用力按、揉、压感到疼痛加剧。3月4日复査发现盆腔淋巴转移,乳腺小叶增生。症见:神疲乏力,痛苦面容,右下肢肿胀,疼痛剧烈,心悸,两乳部肿块大如核桃,坚硬如石,疼痛不已,动则心悸,手足麻木,不思饮食,头部昏晕,两侧发痛,月经长期紊乱,形体消瘦,舌质淡黯,脉细而弦。

辨证:肝郁气滞,痰气内结。

治法:疏肝理气,软坚散结。

处方:①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各药连服60天。②柴胡10g,青皮10g,丝瓜络12g,瓜蒌12g,元参10g,牡蛎12g,穿山甲9g,鹿角霜9g,浙贝母9g,当归9g,赤芍9g,甘草6g,每日1剂,连服60剂。

二诊(同年6月19日):药服8剂,乳部硬块变软,疼痛停止,饮食增加,再服50剂,乳部肿块全部消散,健康如常。效不更方,仍以上方连服30天。同年7月13日、8月19日、10月21日,分别来诊,未见明显不适,前后共服药6疗程。于年3月7医院复查,报告未见病灶转移,遂自行停药。

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之际,特随访之,家人告之已出差旅游,参加各种活动。(《疑难杂症中医治验录》)

按:卵巢癌属中医妇科学癥瘕范畴,在治疗时应攻补兼施。本例患者因痰邪阻滞脉络,气机不畅,症见动则心悸,手足麻木,不思饮食,属肝郁气滞,痰气内结之证。故方用柴胡、青皮之类疏肝理气,穿山甲、浙贝母之类软坚散结,鹿角霜、当归之类以助扶正,合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癥消癀散结解毒。全方配伍精妙、祛邪不伤正,使气行痰去,癥瘕自消。

2、杨某,女,39岁,年10月1日来诊。患者11年前诊断为子宫颈癌,并行切除术。近4个月来背脊、腰骨疼痛剧烈,医院核磁共振,骨扫描诊为转移性骨癌,并行化疗2次,期间合并服用其他抗癌药物,均未效,其症反增。现症:背脊、尾椎骨剧烈疼痛,双下肢麻木,行动不便,纳少,时常恶心呕吐,消瘦,二便尚可,寐差。舌苔少剥,质暗红,脉数。触及腹股沟淋巴结处痛增,时赤带流出,其味腥臭。触及双侧乳房感呼吸急促,头晕耳胀,双下肢麻木不仁。

辨证:肾阴亏损,邪热内侵,气滞血瘀,阻滞脉络。

治法:滋阴祛邪,活血通脉。

处方:慈丹胶囊、扶正固本胶囊、痛立停胶囊,每次各5粒,每日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各服1疗程(即1个月)。

二诊(同年10月29日):上药服尽,疼痛减轻,原来每日要服美菲康60mg方可止痛,现已停用,余症同前。仍以上药再进一疗程。另配木瓜30g,忍冬藤30g,白芍30g,生地30g,威灵仙30g,石枣30g,桑枝30g,太子参30g,水煎服,连服20天。

三诊(同年11月24日):药尽,诸症已大减,食量大增,眠可,但舌脉同前。再以前方药续服一疗程。

四诊(年1月4日):诸症若失,月经来讯,手已能写字,两手活动灵活,毫无疼痛,并能干洗衣等家务活。两腿有力,每日可以走m逛市场购物。人较以前胖,面色光润,精神转佳,重揉乳房、腋下、腹股沟无痛苦感。舌苔正常,脉象略滑。上方收效,再守方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年5月13日,来信说情况很好,故不再到福州来治疗。(《疑难杂症中医治验录》)

按:病久气血耗亏,损及肾阴,邪毒留连不去,其症日渐加重,故治疗上以扶正固本胶囊扶助正气,配伍慈丹胶囊、痛立停胶囊解毒散结止痛,症状减轻后再以太子参、白芍、生地之类加强养阴扶正之效,攻补兼施,诸证向愈。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盖恐过于攻伐,伤其气血也。”便是此意。

文献摘录

《灵枢·水胀》:“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之病,即积聚之别名。《内经》止有积聚疝瘕,并无癥字之名,此后世之所增设者。盖癥者,征也。瘕者,假也。征者,成形而坚硬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是也。成形者,或由血结,谓之血癥,或由食结,谓之食癥。无形者,瘕在气分,气滞则聚而见形,气行则散而无迹。此癥瘕之辨也。……,总之,非在气分,则在血分,知斯二者,则癥瘕二字已尽之矣。”

“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

《医学入门·妇人门》:“善治癥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伤元气。宁扶脾胃正气,待其自化。”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凡治诸癥积,宜先审身形之壮弱,病势之缓急而治之,如人虚,则气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势虽盛,当先扶正气,而后治其病;若形证俱实,宜先攻其病也。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盖恐过于攻伐,伤其气血也。

按语:我师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刘雨昕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郑东京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jg/6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