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nb.ifeng.com/a/20181218/7106797_0.shtml
第一章陈熠学术渊源与创新
附录一:陈熠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陈师对慢性胃炎注意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时,既重临床症状,也重微观病理;辨证时,首辨虚实,再辨寒热。脾气虚弱之证用四君子汤(异功散、香砂六君子丸);木旺乘土、肝郁犯脾(或胃)之证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焦虚寒,脾胃失和之证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肝郁化火、胃失和降之证用左金丸;痰热蕴胆,胆热犯胃之证用温胆汤;胃阴亏虚之证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治疗时从以上各常用方中选择一主方或撷取多方中两三味主药,多法联用,灵活应用。陈老认为慢性胃炎发病除饮食不当之外,中老年女性尚多见与情绪抑郁、紧张有关;男性常见与喝酒、吸烟有关,故医生临证,对慢性胃炎患者之生活习惯不可不察,做好日常调养,配合中药,方能显效。陈熠主任医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人,在临床诊治内科杂病方面颇有特色,笔者有幸成为其学术继承人,侍诊在侧,亲眼目睹多少沉疴经其妙手得以回春,感其用药之精妙,欲以慢性胃炎这一内科常见杂病为例,从其传承脉络入手,探究其临床辨证思维之源流。1.陈熠传承脉络
陈熠出生中医世家,其父陈寿松乃名医陈道隆之徒,学术上主张“胆为中正之府”,重视胆在调理脏腑气机、气血津液代谢中的作用,临床擅用温胆汤清利胆腑而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包括脾胃疾病。陈熠年长后,又获陈苏生(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赏识,成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陈苏生认为“病多参郁,调气为要”,常用通利疗法以疏肝解郁、宣畅气血。陈师在长期跟师过程中深得陈寿松、陈苏生二者学术之精髓,善从肝胆入手调理杂病。
慢性胃炎是指由于感染、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等各种因素所致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的胃黏膜炎症。对于该病,陈师认为胃病当理脾和胃入手,但不可仅治脾胃。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意思是,病在胃,而源在肝,故当肝胃同治。足厥阴肝经,挟胃而属肝,肝木条达则脾胃升降有序,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脾胃升降失司。陈师从肝胆入手调理脾胃乃至全身脏腑气机,将温胆汤、逍遥散等方运用得炉火纯青,临证处方看似平和轻灵,却常有四两拨千斤之效。谨将陈师从肝胆论治慢性胃炎之经验整理如下,以窥豹一斑。
2.常用方剂
2.1四君子汤(异功散、香砂六君子丸)———健脾理气由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组成,适于脾气虚弱之证,证见胃脘痞闷、食少纳呆。该方为陈师治疗慢性胃炎基础方,常搭配陈皮、佛手以行气助运;或加木香、砂仁以运脾开胃。
2.2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疏肝健脾由柴胡、白术、茯苓、当归、芍药、甘草(炙)等组成,适于木旺乘土、肝郁犯脾(或胃)之证,证见胃腹胀满、胁肋胀痛或不舒、纳差,伴有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以胃脘、上腹、胁肋或胀或痛为特征。胁肋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香附、枳壳以疏肝理气;胃脘胀满甚者,加用佛手片、延胡索以行气消胀。
2.3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温中散寒,和里缓急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等组成,适于中焦虚寒,脾胃失和之证。证见胃脘隐隐不适或隐痛,或呕清涎,一遇冷饮或凉食即胃痛、腹泻,以胃脘冷感为特征,常加九香虫、甘松等加强散寒止痛之功。对伴有头晕、倦怠、乏力等气虚体弱之象者,加黄芪益气而成黄芪建中汤。此外,陈师秉承祝味菊以温阳法促进人体“自然疗能”的思想,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者,认为属于胃腑功能低下,可用辛温通阳的桂枝促进其功能。
2.4左金丸———疏肝泻火,和胃止痛由黄连、吴茱萸组成,适于肝郁化火、胃失和降之证,证见口苦、泛酸、胃中胀痛或嘈杂,或伴脘胁不舒、脾气急躁等,以口苦、泛酸为特征,常加煅瓦楞、煅牡蛎以制酸。
2.5温胆汤———化痰清热,利胆和胃由陈皮、制半夏、枳壳、淡竹茹、茯苓等组成,适于痰热蕴胆,胆热犯胃之证,证见恶心、呕吐、泛酸,内镜下见胃黏膜糜烂,或伴胃脘甚至连及食道灼热感,该证常见于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内镜下可见胃黏膜糜烂;泛酸症状明显时,常与左金丸合用。舌苔黄腻、呕恶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以豁痰去浊。
2.6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益胃养阴由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玄参、玉竹等组成,适合于胃阴亏虚之证,常见于萎缩性胃炎患者,证见口渴不欲饮,胃饥不欲食,胃镜下见胃黏膜萎缩,以白为主,舌红瘦,或舌中有裂纹,苔少或苔光剥。
3.常用药对
蒲公英、川黄连—清热燥湿。陈师在治疗慢性胃炎时,非常注重询问Hp的结果,因Hp感染几乎均会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长期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极少数进一步则发展为胃上皮内瘤变,更少数长期发展成胃癌。根除Hp可能减缓癌变进程和降低胃癌发生率,但最佳的干预时间为胃癌前病变(包括萎缩、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发生前。该两药经现代药理及临床试验,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故对于Hp阳性者,陈师以此两药以清热燥湿。
九香虫、玉蝴蝶—和胃止痛。九香虫味咸、性温,可温中散寒、疏肝解郁;玉蝴蝶味甘苦、性微寒,可疏肝和胃、敛疮生肌,两药合用,行气止痛之功突出,对各种寒热虚实原因导致的胃痛皆可使用,对黏膜糜烂者亦可促进修复。
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对胃气上逆导致的嗳气、呃逆,虚实皆可搭配使用,但注意若非虚证,务必去党参、大枣等补益之药。
石斛、玉竹—滋阴润胃。陈师认为其养胃阴、不碍胃,对于一般慢性胃炎略有口干者,生地黄、麦冬略显滋腻,而石斛、玉竹尤为适宜。当归、赤芍—活血通络。慢性胃炎病程迁延、时轻时重者,陈师认为“久病入络”,加入当归、赤芍以活血养血、和胃通络。
神曲、谷芽、麦芽—消食化积,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的纳差食少、饮食积滞。
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适用于湿浊中阻,导致胃脘痞闷、口气重、舌苔腻者。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解毒防变。若患者胃镜病理查见有胃癌前病变(包括萎缩、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陈师见微知著,常加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以清热解毒,似截断疗法,防其癌变。
4.日常调养
陈师非常注重医嘱,每于慢性胃炎患者初诊时,特地嘱咐其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饮食:戒辛辣、刺激、油腻之食;②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平和,勿焦躁、勿抑郁;③睡眠:从起居上注意按时入睡,否则“寐不安”也会导致“胃不和”;④保暖:从居住环境到穿着都注意保暖,尤其胃腹部保暖。
5.验案举隅
陈师临证时,对慢性胃炎注意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时,既重临床症状,也重微观病理;辨证时,首辨虚实,再辨寒热。然后从以上各常用方中选择一主方或撷取多方中两三味主药,如小建中汤之桂枝、白芍,沙参麦冬汤之沙参、麦冬、生地黄,再以常用药对加减配伍,多法联用,灵活应用。举以下2例验案为证。
案1:夏某某,男,50岁,年9月19日初诊。胃胀1年余。既往胆囊炎史2年,近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胀,每于饭后加重,无胃痛,平素易嗳气,喜温饮,现食少,夜寐欠安,精神倦怠。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细。曾服西药,效果不佳。年5月8医院胃镜:痘疮性胃炎,胃窦黏膜充血水肿明显,色泽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见散在痘疮样糜烂多枚,直径0.5~0.7cm。胃窦组织病理:胃窦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组织学诊断:(胃窦)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小肠化生。
陈师认为其证当属肝胃不和,痰湿内阻,治宜疏肝和胃,化痰利胆,以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蒲公英、金钱草30g,生苡仁15g,党参、茯苓12g,制半夏、白术、淡竹茹、鸡内金、广郁金、制香附9g,制厚朴、佛手片、枳实、黄连6g,陈皮、炙甘草4.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二诊:9月26日,服药后胃胀明显减轻,守前方,便溏去生薏苡仁。其后守初诊方加减治疗半年余,年7月11日复诊时,患者自述平日饮食消化已无不适,胃胀已除,并带来6月8日外院复查胃镜结果:部分萎缩性胃炎(胃窦部充血),胃窦黏膜色泽红白相间,以白为主,散在小片状充血,未见明显溃疡及新生物。胃窦组织病理:慢性炎症+、肠化+,萎缩性-;组织学诊断:胃窦非萎缩性胃炎,轻度,伴消凹上皮肠上皮化生。处方:蒲公英、金钱草30g,川石斛、肥玉竹、茯苓12g,制半夏、淡竹茹、鸡内金、制香附、九香虫9g,制厚朴、枳实、白芍、佛手片、黄连、玉蝴蝶6g,川桂枝、陈皮4.5g。
按:患者食少,胃胀,每于饭后加重,嗝气得舒,乃脾虚不运之象,故以四君子汤加陈皮、鸡内金以健脾助运;患者有胆囊炎病史,有肝胆气滞之征,以金钱草、佛手、香附、郁金以疏肝利胆;胃镜下见胃黏膜充血、糜烂、水肿,痘疮多枚,乃痰热郁胆、胆热犯胃、熱腐血肉之象,以温胆汤燥湿化痰、利胆和胃,更兼蒲公英、黄连以清热燥湿。患者症状消失、胃镜复查已胃窦黏膜已无糜烂,陈师略改原方,仍以温胆汤为主,但辅之以滋养胃阴之石斛、玉竹,取小建中汤之桂枝、白芍以调和肝脾、温中补虚,另配伍九香虫、玉蝴蝶以疏肝和胃,全方化痰、理气、滋阴、温阳兼顾以善后。患者继续服用两月后停药,未再发。
案2:吕某某,女,53岁,年2月7日初诊。胃痛多年。出生4天即胃穿孔手术史。家族直系亲属中有直肠癌、结肠癌、肝癌史。自述自小体弱,至今体型瘦弱,胃痛多年,平素只能食用热面粥,稍有进食不慎即胃痛,易腹泻、易便秘。手指第一关节肿痛,夜寐不安易醒,醒后难再入寐。已绝经。舌淡,苔薄腻,脉细。年8月18日外院胃镜: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肠镜:慢性结肠炎,回盲部糜烂。陈师辨证其属中阳虚寒,治当疏肝健脾,温中止痛。处方:忍冬藤30g,炙黄芪、嫩桑枝、茯苓12g,白术、当归、赤芍、连翘、制香附、九香虫9g,白芍、柴胡、片姜黄、葛根、玉蝴蝶6g,桂枝、炙甘草、制厚朴、羌活4.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患者自觉无不适,抄方14贴。二诊:年2月28日。胃痛好转,项强疼痛,右手不能上抬(肩周炎发作)。舌红苔薄白,脉弦。处方:初诊方加炒酸枣仁12g,怀牛膝9g。因繁忙,故该方服用28贴。其后延续温中、通络、止痛之法,就诊半年后,患者自幼即患的胃痛大为缓解。年3月6日复诊时,自述饭后已能食水果,不再生冷即泻。除了劳累或感冒时偶发作胃痛、便秘、腹泻之外,其余时间胃肠已无不适,饮食二便已如常人。来我处之前,辗转多处就诊,他处每每就诊半年乃至一年以上,皆未有明显好转。故对陈师调理之功甚为感念。
按:患者瘦弱、纳差,是为脾胃虚弱之象,每食生冷如水果即腹泻,为脾胃阳虚之兆,故以黄芪建中汤为主配伍九香虫、玉蝴蝶温中补虚;常年便秘、腹泻交替发作,且伴有矢气多,是为肝脾不调、木郁乘土之征,故以逍遥散疏肝健脾;患者另有肩臂、腰背酸痛等寒湿留着关节之症,故辅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之药如羌活、葛根、桑枝、姜黄;睡眠欠佳,加夜交藤、合欢皮之类既能安眠,又可活血通络之药。服药之后,患者纳食、睡眠、二便俱佳,面色红润、神清气爽,真可谓调神得当,神气自复。
6.小结
以上两案,皆用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治法,皆以九香虫、玉蝴蝶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但二案病机不同,治法有别:前案以痰热蕴胆、胆热犯胃为主,故主方以温胆汤合二陈汤;后案以脾胃虚寒,土虚木乘为主,故主方以黄芪建中汤、逍遥散。另外针对二者兼证之不同,酌加疏肝利胆或通络散寒之药,终以邪去、正安、脾健、胃和为要。
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因导致胃炎之饮食性质寒热错杂,治疗上辨证施治之余,尚需注意用药上寒热并用,不可全以寒药或热药,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对胃阴虚者,可滋阴药中酌加温阳药,如桂枝、九香虫,以鼓舞生机;对中阳虚者,也可温阳药中酌加滋阴药,如白芍、石斛,以资生化。或可调节药物剂量,如桂枝、白芍之比例,以调节对证用方之偏温或偏凉。
慢性胃炎病因复杂,除饮食不当之外,中老年女性尚多见与情绪抑郁、紧张有关;男性常见与喝酒、吸烟有关。故医生临证,对慢性胃炎患者之生活习惯不可不察,做好日常调养,配合中药,方能显效。(参考文献略)
(肖芸,倪华.陈熠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河南中医,,(1).)
调神解郁宣畅气血
陈熠中医传承工作室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