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拒绝“走火入魔”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jiaolvheng/m/5806.html一部引领你走进思路破冰与疗效震撼之旅的医者必读之作!本书看点1五运六气研究领域顶尖级专家顾植山教授亲自领衔总策划并主审顾植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组长,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报警方面课题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导师。顾植山教授全面继承了龙砂医学流派“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运用,运用六经三阴三阳理论指导运用经方,擅用膏方‘治未病’”的三大流派特色,特别在五运六气的研究方面,为全国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享誉国内外。2第一部系统展示龙砂医学流派成功将五运六气运用于临床的专辑
运气思维的时间属性
目录
第一部分五运六气临床应用……
疗效的立竿见影
壬辰年水肿验案举隅
——跟师顾植山学用五运六气经验
李宏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医院中医科
《黄帝内经》提出治病要“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临床必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顾植山教授常参天地之理,调运气之方,临床效果显著。我们跟师顾植山教授,试学用于临床,某些疑难杂症,或囿于辨证论治层次而难取效者,试用五运六气理论思路,常收意外惊喜之效,此举二例,冀作引玉之砖尔。
病案1卜某,男,71岁,年5月7日初诊。左膝以下肿胀,活动不利5天。病人20余天前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诊为“脑血栓”入住神经内科。10余日未见明显好转,要求出院。出院后第二天,即发现左小腿肿胀,5天来肿势急骤,B超示:左膝深静脉瓣未见回流。病人拒绝住院,转诊中医。观左下肢肤色正常,按之凹陷,时久始起,肤温略高,触之胀痛。舌红,苔白稍厚,脉沉弦有力。处方:玄参90克,当归60克,赤芍30克,金银花30克,忍冬藤90克,粉甘草15克,熟附子10克。1剂,水煎服。二诊(年5月8日):病人服上方肿消三分之一,效不更方,3剂。三诊(年5月11日):3剂尽,肿消,唯晚睡前稍见水肿。服上方第3剂后腹泻水样便数次,随后自愈。舌淡,苔白,脉弦缓。予“三因司天方”之静顺汤善后。处方:宣木瓜20克,牛膝20克,茯苓15克,炮姜片5克,熟附子10克,防风10克,诃子肉7克,炙甘草10克。5剂,水煎服。案例2李某,女,59岁。年5月10日初诊。病人患卵巢癌近1年,发现左下肢肿胀疼2个月。病人近1年前查出卵巢癌,经治病情一度稳定后复发,左少腹及下肢疼重,医院仅予镇痛药治疗。近2个月来出现左下肢水肿进行性加重且疼痛益甚。诊见整个左下肢水肿,比右下肢粗约1倍,触之硬,按之深度凹陷,肤温略高,肤色不变。以活血化瘀、温肾利水之品治之,肿势未再增;后加用火针速刺患肢之足三里、阳陵泉、风市、三阴交等穴位,水随针出,数日乃止,水肿减轻,但减不足言。舌暗红,苔白稍厚,脉数。结合当时运气,拟方:玄参90克,当归60克,金银花30克,忍冬藤90克,炙甘草30克,熟附子15克(先煎半小时),细辛7克。7剂,水煎服。年5月19日,病人服上方后小便量增多,服第3剂时泻下3次水样便、量多,未做特别处理自愈,左下肢水肿大消,疼痛也有减轻,大喜,药用罄来诊。查其左下肢水肿尽消,按之无凹陷;病人自述乏力、欲眠,左侧少腹及左下肢疼痛较前减轻,镇痛药剂量已减少三分之一,舌淡红、苔白稍厚,脉沉弦。拟黄芪加静顺汤。处方:黄芪50克,宣木瓜30克,川牛膝30克,熟附子15克(先煎半小时),西防风10克,淡干姜10克,云茯苓30克,诃子肉6克,炙甘草10克。7剂,水煎服。诊疗思路的破冰
以上两案中医皆辨为“水肿”,均属下肢血液循环障碍:案1源于“左膝深静脉瓣未见回流”,案2肿因不明,或与肿瘤压迫有关,如何解决水肿问题是关键。
顾植山老师对年的运气分析:壬辰年系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角木运,气化运行先天。大部分时间将表现为“阳气不令”“民病寒湿”。中医病机和证候特征,要考虑寒湿因素,水湿为病多发,实际上年临证确实多见水肿为患。上述两例病案,均见舌苔白厚、脉沉,提示寒湿为患,有应天之象;然两例发病时值壬辰年二之气(自春分日子正至小满日戌正,即3月20日至5月20日),客气阳明金,“金胜木,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火气郁发,外寒内热的征象多见。
两例病人均为左下肢肿胀,根据症状表现辨证为湿热瘀阻,脉络不通。综上分析,病机实为外寒内热:足太阳膀胱经寒,水湿不化,气化不利;郁热内蕴,瘀阻脉络,致使局部水肿难以消散,恰与当时运气病机“寒水司天,相火郁滞”极为符合。因此,在治疗上拟内清郁热,外化寒水。予四妙勇安汤加味。取四妙勇安汤清热活血通络,酌加熟附子、细辛温散太阳寒水,虑方中金银花价昂,故少用之,且以同株之忍冬藤大剂量代之,因病在肢体,以植物之“藤”疗人体之“肢”,亦有取类比象之意。取效之速,超出预期。
民受天地之气而生,天地之气分为四时,叙为五节。民生其中,得其有余、不足之偏则致病。《素问》于此论述至详,然未有专方。感于此,宋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叙曰:“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也。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六气升降有逆从胜复之差……前哲知天地有余不足,违戾之气,还以天道所生德味而平治之。”乃“推本《素问》,立天干十方、地支六方,见证用药,条分而缕析之。过与不及治而平之”。文中所用之地支方“静顺汤”,即取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静顺”二字源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愿闻平气何如而名……岐伯对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壬辰年寒水司天,欲水气平和故用“静顺”。
方中“防风通行十二经,合附子以逐表里之寒湿,即以温太阳之经。木瓜酸可入脾之血分,合炮姜以煦太阴之阳。茯苓、牛膝导附子专达下焦。甘草、防风引炮姜上行脾土……”(缪问释),故以为治。
五运六气理论,对疫病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于临床疑难杂病的治疗亦开辟了新思路,可以提升临证思辨水平。成功的病案更坚定了我们学习运气理论的信心。
医者的心灵震撼
3临床实践出真知:运气之说,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内容简介五运六气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蒙尘。改革开放以来,研究五运六气之人渐多,但鲜有成功运用于临床者。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继承了该流派重视五运六气临床应用的特色,疗效凸显,屡起沉疴,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临床一线医生开启了破冰思路。《中国中医药报》在年及时开设了《五运六气临床应用》专栏,报道临床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取得的一些验案,推动国内外掀起了学习五运六气的热潮。应广大读者要求,现将该报刊登的有关五运六气的文章汇编成书。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广大中医从业者开启学习临床运用五运六气的大门,也能为热爱中医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认识中医、认识五运六气的窗口!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