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练习
蔚某,女,34岁。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骨楚,服荆防败毒散,汗大出,寒热解。翌日,眩晕,恶心,全身水肿。测得血压/mmHg,心电图呈正常,X线:右上肺结核纤维化,化验尿常规、肝功能均属正常。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服利血平7日,血压不降,心怀忧惧,冀早得愈,求服中药。
患者眩晕恶心,水肿畏寒,小便不利,大便如常,四末不温,饮食不思,舌苔润滑,脉象沉细。
处方:——。
上期答案:柴胡桂枝汤加味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智某,女,32岁,六家庄人,年5月5日初诊。外感咳嗽一周,夜间较甚,痰清稀白沫,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寒。胃纳不振,恶心欲吐,二便正常。口苦,咽微痛,不思饮,不思冷。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弦缓。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杏仁10g,桔梗10g,生姜10片,红枣6枚,炙草6g,二剂。
仅进一剂咳嗽即止,二剂后胃纳醒,呕恶止,诸症尽失。
按语
发热、汗出、微恶风寒,为太阳病中风桂枝汤证;不欲饮食、恶心呕吐、口苦脉弦,乃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由是观之,病属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也。然其咽喉疼痛,又时在五月,桂枝辛温,宜与不宜?察其不思饮、不思冷,苔白不黄,知热象不盛,不属忌也。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各家论述
《伤寒来苏集》:桂、芍、甘草,得桂枝之半;柴、参、芩、夏,得柴胡之半;姜、枣得二方之半,是二方合并非各半也。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结;凡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当去人参,此以六七日来邪虽不解,而正气已虚,故用人参以和之也。外证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为双解两阳之轻剂。
《古方选注》:以柴胡冠于桂枝之上,即可开少阳微结,不必另用开结之方;佐以桂枝,即可解太阳未尽之邪;仍用人参、白芍、甘草,以奠安营气,即为轻剂开结之法。
今日练习
郭某,男,30岁。
关节疼痛四年余,着凉或变天明显加剧,且变天前即有预感。服保泰松、辛可芬片尚可下田耕耘。七日前田间遭淋,当晚疼痛倍增,举步维艰,竟致睡卧床第。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摸之灼热,以肘、腕、膝、踝明显、胃纳尚可,口干思饮,大、小便正常。观其关节肿大,皮色微红。舌质红,苔白腻。诊得脉象弦缓。
处方:——。
上期答案:真武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蔚某,女,34岁。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骨楚,服荆防败毒散,汗大出,寒热解。翌日,眩晕,恶心,全身水肿。测得血压/mmHg,心电图呈正常,X线:右上肺结核纤维化,化验尿常规、肝功能均属正常。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服利血平7日,血压不降,心怀忧惧,冀早得愈,求服中药。
患者眩晕恶心,水肿畏寒,小便不利,大便如常,四末不温,饮食不思,舌苔润滑,脉象沉细。
拟:附子10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0g,生姜10片,二剂,停服利血平。
按语
观其脉症,此汗不如法,损伤肾阳。气化不利,水饮泛滥证也。温肾回阳,四逆汤为优;化气利水,五苓散领先。然四逆汤回阳而不利水,五苓散利水而不回阳,者兼备者,真武汤也。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
《医宗金鉴》: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放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
今日练习
邓某,女,17岁。发热、左颈淋巴结肿痛三日,服消炎药不效,于年3月2日求诊。望其形体不虚,面有热色,淋巴结约3cmX2cm大小,皮色不红,摸之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询知颈项强痛,转动不敏。恶寒无汗,饮食不思,恶心欲吐,大便不干,二三日一行。切得脉象浮弦。
处方:——。
上期答案:桂枝芍药知母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郭某,男,30岁。全身关节疼痛四年余,着凉或变天明显加剧,且变天前即有预感。服保泰松、辛可芬片尚可下田耕耘。七日前田间遭淋,当晚疼痛倍增,举步维艰,竟致睡卧床第。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摸之灼热,以肘、腕、膝、踝明显、胃纳尚可,口干思饮,大、小便正常。观其关节肿大,皮色微红。舌质红,苔白腻。诊得脉象弦缓。
拟:桂枝10g,赤芍15g,知母15g,麻黄10g,苍术18g,附子10g,甘草6g,防风10g,薏苡仁15g,忍冬藤30g,三剂。
二诊:肿痛明显减轻;可下床活动。守方五剂。
按语
脉证观之,此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也。盖风、寒、湿邪侵袭,留滞关节,阳气不能宣达,故而关节疼痛,遇寒益甚;外邪郁久化热,是以红肿灼热,屈伸不利。
学习经典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各家论述
《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如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然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一剂也。
《沈注金匮要略》: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
《金匮要略心典》: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今日练习
吕某,女,25岁,年7月30日初诊。产后27日(不哺乳)内发热三次,每发热均在39℃左右,经消炎、解热之治,两三日便可热退。近又发热、腹痛三天。
产妇面色萎黄,呈痛苦状,舌边尖红,苔白厚腻。询知寒热往来,头痛眩晕,口苦纳呆,脐周疼痛,大便干秘,二三日始一行,恶露时有时无,带多黄稠。腹诊:脐左右拒压,少腹急结,反跳痛阳性。脉浮滑数。
处方:——。
上期答案:葛根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邓某,女,17岁。发热、左颈淋巴结肿痛三日,服消炎药不效,于年3月2日求诊。望其形体不虚,面有热色,淋巴结约3cmX2cm大小,皮色不红,摸之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询知颈项强痛,转动不敏。恶寒无汗,饮食不思,恶心欲吐,大便不干,二三日一行。切得脉象浮弦。
拟:葛根30g,麻黄10g,桂枝6g,白芍6g,甘草6g,半夏15g,生姜5片,红枣6枚,三剂,停消炎药。
二诊:药后微汗出,发热、恶寒、恶心皆止。淋巴结虽未消失而疼痛已止。为净余邪,原方减半夏两剂。
按语
观其脉症,此风寒客于太阳经脉,经气郁结不利,致淋巴结肿大疼痛。恶心欲吐者,太阳之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也。治当解表祛邪,以通太阳经气。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第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一本作痉),葛根汤主之。
各家论述
《伤寒附翼》: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出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方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
《张氏医通》:此即麻黄、桂枝二汤合用,于中但去杏仁、增葛根,为阳明经证之专药,以其能辅麻黄大开肌肉也;去杏仁者,既开肌肉于外,不当复泄肺气于内也。
今日练习
李某,28岁。妊娠七月,患风温。发热,咳嗽,鼻衄。经治疗,热退血止,而咳嗽一直不休。痰黏不爽,牵引胸、胁、腹疼痛,且随咳而尿。食欲可,大便干。口干口苦,思饮欲冷。观其舌红苔黄,切得脉象滑数。
处方:——。
上期答案:大柴胡汤加味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吕某,女,25岁,年7月30日初诊。产后27日(不哺乳)内发热三次,每发热均在39℃左右,经消炎、解热之治,两三日便可热退。近又发热、腹痛三天,经吊针输液、消炎退热,热未得减,腹痛不止而来门诊。
产妇面色萎黄,呈痛苦状,舌边尖红,苔白厚腻。询知寒热往来,头痛眩晕,口苦纳呆,脐周疼痛,大便干秘,二三日始一行,恶露时有时无;带多黄稠。腹诊:脐左右拒压,少腹急结,反跳痛阳性。脉浮滑数。
拟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枳实10g,赤芍15g,川军10g,芒硝6g,党参10g,蝉衣10g,僵蚕10g,甘草6g,茯苓10g,一剂。
按语
产后瘀血未尽,蓄于胞宫,与热结于阳明,故而屡屡发热。治当表里双解,逐瘀导滞。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伤寒论》第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伤寒论》第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各家论述
《伤寒明理论》:大柴胡为下剂之缓也。柴胡味苦平微寒,伤寒至于可下,则为热气有余,应火而归心。苦先入心,折热之剂,必以苦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味苦寒,王冰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推除邪热,必以寒为助,故以黄芩为臣;芍药味酸苦微寒,枳实味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泄实折热,必以酸苦,故以枳实、芍药为佐;半夏味辛温,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辛者,散也,散逆气者,必以辛,甘者,缓也,缓正气者,必以甘,故以半夏、生姜、大枣为之使也。一方加大黄,以大黄有将军之号,而功专于荡涤,不加大黄,恐难攻下,必应以大黄为使也。
《伤寒附翼》:此方是治三焦无形之热邪,非治胃府有形之实邪也。因往来寒热,故倍生姜,佐柴胡以解表;热结在里,故去!
今日练习
张某,男,45岁。面白眸明,丰神楚楚,英悍之色写于眉宇,执忻州电信之印,事必亲躬,日无刻暇,致阳气暗耗。近夜间足心冷,如风吹、如扇扇,直透骨髓,难以入寐。重被、电褥、足心贴膏药始觉安然。素腰脊疼痛,双膝发冷。知饥思食,二便正常。口不干苦,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缓,诊腹无压痛。
处方:——。
上期答案:麻杏甘石汤加味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李某,28岁。妊娠七月,患风温。发热,咳嗽,鼻衄。经治疗,热退血止,而咳嗽一直不休。痰黏不爽,牵引胸、胁、腹疼痛,且随咳而尿。食欲可,大便干。口干口苦,思饮欲冷。观其舌红苔黄,切得脉象滑数。
拟麻杏甘石汤加味: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黄芩10g,白芍10g,甘草6g,沙参15g,百合15g,玉竹15g,一剂症减,二剂痊愈。
按语
咳而遗溺,膀胱咳也。妊子后,血聚下焦养胎,上焦相应缺血,加之风温高热,耗伤肺阴,肺叶受灼,故燥咳不已;金不制木,木反侮金,胁为肝之分野,故咳引胁痛;肺为水之上源,主周身之气,行宣降之令,与膀胱司气化,通水道。
今肺气郁闭,宣降失职,致州都决渎不利,是以遗溺。治宜滋阴清热,宣肺缓肝。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各家论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用麻黄协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以退热,热退其汗自止也。复加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调和麻黄、石膏,使其凉热之方溶和无间,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
《伤寒论讲义》: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一倍,借以鉴制麻黄辛温之性而转为辛凉清热之用;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以治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今日练习
王某,女,33岁。心下满痛半年余,胃镜检査:浅表性胃炎。年4月13日来诊。
望其面色晦暗,形体瘦削,舌淡润,苔薄白而滑。询知倦怠乏力,饮食无味,恶心,呕吐清涎多、食物少。子夜满痛尤甚,心烦难寐。手足不温,腹背畏寒,大便不干,三四日一行。月经后期,经来腹痛,量甚少,一天即净,经期手足益冷。诊其脉,沉弦细,触其腹,心下痞满,腹肌不紧张,当脐悸动。
处方:——。
上期答案:附子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张某,男,45岁。面白眸明,丰神楚楚,英悍之色写于眉宇,执忻州电信之印,事必亲躬,日无刻暇,致阳气暗耗。近夜间足心冷,如风吹、如扇扇,直透骨髓,难以入寐。重被、电褥、足心贴膏药始觉安然。素腰脊疼痛,双膝发冷。知饥思食,二便正常。口不干苦,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缓,诊腹无压痛。
按语
脉证观之,此肾阳虚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繁劳过度,阳气损伤,则难以卫外,温煦分肉。足掌者,少阴肾脉之源,肾阳不足,是以足心如扇。腰膝冷痛,苔腻脉滑,皆阳气虚弱。寒湿为患之症。目下之治,当扶益阳气,温化寒湿。仲圣附子汤可治少腹如扇,岂能不治足掌如扇?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各家论述
《金镜内台方议》:五苓散中有桂、术,兼治于表也;猪苓汤中有滑石,兼治于内也。故用猪苓为君,茯苓为臣,轻淡之味,而理虚烦,行水道;泽泻为佐,而泄伏水;阿胶、滑石为使,镇下而利水道者也。
《医方考》:猪苓质枯,轻情之象也,能渗上焦之湿;茯苓味甘,中宫之性也,能渗中焦之湿;泽泻味咸,润下之性也,能渗下焦之湿;滑石性寒,清肃之令也,能渗湿中之热;四物皆渗利,则又有下多亡阴之惧,故用阿胶佐之,以存津液于决渎尔。
《伤寒论注》:五味皆润下之品,为少阴枢机之剂。猪苓、阿胶黑色通肾,理少阴之本也;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阴之源也;泽泻、阿胶咸先入肾,壮少阴之体;二苓、滑石淡渗膀胱,利少阴之用,故能升水降火,有治阴和阳,通理三焦之妙。
《成方便读》:二苓泽泻,分消膀胱之水,使热势下趋;滑石甘寒,内清六腑之热,外彻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里之湿;恐单治其湿,以致阴愈耗而热愈炽,故加阿胶养阴熄风!
今日练习
张某,女,7岁。素日饮食不节,加之玩耍坐卧于湿地,时已仲秋,闷热不减盛夏,其脾阳受困,由斯可见。晨起,睑下肿如卧蚕,全身亦肿,小便减少,大便稀溏,纳谷不思,神疲嗜睡,舌淡嫩,苔薄白,脉缓无力。化验小便:尿蛋白++、红细胞++。
处方:——。
上期答案:吴茱萸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一期:经方临床医案练习
上期原医案
王某,女,33岁。心下满痛半年余,胃镜检査:浅表性胃炎。年4月13日来诊。
望其面色晦暗,形体瘦削,舌淡润,苔薄白而滑。询知倦怠乏力,饮食无味,恶心,呕吐清涎多、食物少。子夜满痛尤甚,心烦难寐。手足不温,腹背畏寒,大便不干,三四日一行。月经后期,经来腹痛,量甚少,一天即净,经期手足益冷。诊其脉,沉弦细,触其腹,心下痞满,腹肌不紧张,当脐悸动。
处方:
吴茱萸10g党参15g半夏10g生姜10片红枣12枚三剂
二诊:心下满痛大减,再未呕吐,心烦亦止,可安然入寐。手足、腹背仍畏寒,中虚一时难复也。
原方加减治疗。
按语
观其脉症,此肝胃虚寒,水饮上逆也。肝胃虚寒,则为痛为满,厥冷畏寒;水饮上逆则呕吐清涎;子时一阳生,阳气与阴寒抗争,是以子夜心烦。治当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各家论述
《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吐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医方考》:方中吴茱萸辛热而味厚,《经》曰: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走下焦而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参、大枣,补中虚也。
《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阴阳明药也。治阳明食谷欲呕者,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散寒下气;人参、大枣之甘以缓脾益气和中;若少阴证吐利厥逆,甚至于烦躁欲死、胃中阴气上逆,将成危候,故用吴茱萸散寒下逆,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干,温经而兼温中也,吴茱萸为厥阴本药,故又治肝气上逆,呕涎头痛。
今日练习
段某,32岁,石家庄村人。绝育手术时,胆怯恐惧,如刃在颈,肢体颤抖不已,术后一年余,时仍颤抖。若耳闻巨响,目睹异物则抖动尤甚,强行按压可得暂止。素日心烦易怒,胸胁苦满,喜太息。生气时四末厥冷。纳便尚可,食冷则泄泻。口干口苦,舌淡红润。脉象沉弦。腹诊:心下冲逆悸动。
处方:——。
上期答案:五苓散加减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一期:经方临床医案练习
上期原医案
张某,女,7岁。素日饮食不节,加之玩耍坐卧于湿地,时已仲秋,闷热不减盛夏,其脾阳受困,由斯可见。晨起,睑下肿如卧蚕,全身亦肿,小便减少,大便稀溏,纳谷不思,神疲嗜睡,舌淡嫩,苔薄白,脉缓无力。化验小便:尿蛋白++、红细胞++。
拟五苓散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3g泽泻10g茅根10g三剂,忌盐及髙蛋白食品。
二诊:小便增多,水肿已散,胃纳增加。化验小便:蛋白-、红细胞+。原方三剂。
按语
观其脉症,知系脾虚湿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则土不制水,致其泛滥成灾。治当补中健脾,温阳化湿。”即俞昌崇土填臼之谓也。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各家论述
《医方考》: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
《古今名医方论》引赵羽皇: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淡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
《医方集解》: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4.《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盖多服暖水,犹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营卫之气,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气盛则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今日练习
张某,女,32岁,农民。患冬温,经治旬日,发热始退,旋即心悸怔忡,昼夜不得眠,或刚入寐便觉厉鬼随身,恶梦纷纭,寤后犹惶恐不已。身不热而汗自出。胃纳甚少,大便数日一行,口干口苦,思饮欲冷。视其舌,质红无苔。诊其脉,细数无力。
处方:——。
上期答案:柴胡桂枝干姜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一期:经方临床医案练习
上期原医案
段某,32岁,石家庄村人。绝育手术时,胆怯恐惧,如刃在颈,肢体颤抖不已,术后一年余,时仍颤抖。若耳闻巨响,目睹异物则抖动尤甚,强行按压可得暂止。素日心烦易怒,胸胁苦满,喜太息。生气时四末厥冷。纳便尚可,食冷则泄泻。口干口苦,舌淡红润。脉象沉弦。腹诊:心下冲逆悸动。
处方:柴胡12g桂枝6g干姜6g黄芩6g牡蛎30g天花粉15g甘草6g三剂
二诊:三剂未尽,颤抖已止,胸膈松快。为巩固其效,嘱再服三剂。
按语
沉主里,弦应肝,从脉证分析,胸胁苦满者,郁也!心烦口苦者,火也;食冷泄泻者,寒也。结合病史,乃惊气所伤也。惊则气乱,郁则气结,一乱一结,故有上述怫郁逆乱、寒热错杂之症。治当舒肝解郁,镇惊安神。
惊恐、恼怒引起之诸症,临床上凡脉上鱼际,及胸满烦惊者,余多用柴胡加龙牡汤治疗。本案躯体荏弱,且有得冷即泻之寒证,故不宜大黄攻下。柴胡桂枝干姜汤舒肝镇惊,调理热寒,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而体虚脉弱者,用之最宜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各家论述
《伤寒明理论》:《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楼之苦以生津液。
《寒温条辨》:柴胡除少阳之寒热,桂枝解太阳之余邪,花粉彻阳明之渴热,干姜去胸胁之烦满,甘草调汗下之误伤,此少阳阳明两解之治法也。
《金匮玉函经二注》:用柴胡为君,发其郁伏之阳;佐以桂枝、干姜,散其肌表之痹;栝楼根、牡蛎为臣,除留热、消瘀血;佐以黄芩助柴胡,治半表半里;甘草以和诸药、调阴阳也。得汗则痹邪散,血热行而病愈耳。
今日练习
许某,女,65岁,住城内周家巷。暑天大热,饮冷过多,病头痛发热(体温39℃)。自服A.P.C4片,致大汗淋漓,热虽解,而汗出不止,神疲乏力。因循20余日始予就诊。
患者面色萎黄,倦怠头晕,汗出如泉,拭之复涌。身不热,体不痛,畏寒唇冷,手足不温。胃纳呆钝,口渴欲饮,二便如常。舌淡红润,脉沉细略数。
处方:——。
上期答案:酸枣仁汤加味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张某,女,32岁,农民。患冬温,经治旬日,发热始退,旋即心悸怔忡,昼夜不得眠,或刚入寐便觉厉鬼随身,恶梦纷纭,寤后犹惶恐不已。身不热而汗自出。胃纳甚少,大便数日一行,口干口苦,思饮欲冷。视其舌,质红无苔。诊脉细数无力。
拟酸枣仁汤加味:炒枣仁15g知母10g川芎10g茯苓10g甘草6g生地15g麦冬15g白芍15g龙、牡各30g三剂
按语
观其脉症,知为热病阴伤,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心悸少寐;阴虚阳亢,则肝魂外越而恶梦纷纭。治宜滋阴潜阳,养心宁神。
学习经典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各家论述
《医门法律》: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方用酸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芎䓖入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烦也。
《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营,所谓以辛补之。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防川芎之疏肝泄气,所谓以土葆之。然终恐劳极,则火发于肾,上行至肺,则卫不合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阴,将水壮金清而魂自宁,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静矣。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
《金匮要略心典》: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酸枣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分享更多干货,帮助更多中医爱好者及患者,是我的使命!!!
如果您觉得有用,请分享到朋友圈!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中医,传承中医,弘扬中医,造福四方,普惠同胞!
有问题请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