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功效的来源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308/4782744.html
中药功效的来源每天晚睡觉前我喜欢听半个小时左右音频学习,听到一段音频在讲我们中药药效的来源,大多中药功效源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获得。《内经》指出:“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清代名医张志聪称之为“用药法象”,这里的“象”即某药之所以有某种功能的根据。吴以岭在《络病学》虫药通络、藤药通络中,认为取象比类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原则。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为什么中药能治病?中医用来治病的药物是中药,而中药大多取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中尤以植物为多,所以在古代,中药也被称为“本草”。相传,中药的发现和运用,都来自起源于神农氏,自古民间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为什么草根树皮能够治疗人的疾病,中药能治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正所谓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中医用药是草根、树皮、昆虫、土石的形、色、气、味来划分其阴阳五行归属。比如,根茎的药可以钻在土地里生长,所以有通里的作用,如白芍;树枝、树梢则有生发之性,如桂枝;树皮有包裹、收敛的特性,如肉桂。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大于皮类;花儿有宣散郁结的作用,如月季花、玫瑰花;果实生在高处却最终要下落,所以有使气下行的作用。中药能治疗各种疾病,主要依靠是其所具有的偏性,这个偏性是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中药的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药物的“气”,另一个是药物的“味”。所谓中药的“气”,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也称为“四性”。如薄荷给人清凉的感觉,它的气就是凉的;生姜给人温热的感觉,它的气就是温的。不同的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其中寒和凉属于同一种性质,温和热属于同一种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而中药的四气,就是用来纠正人体在生病状态下寒热失衡情况的。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器官脏腑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热证。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证。中医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说的就是药物四气对寒热证的治疗作用。中药的“五味”对于疾病治疗的作用中药的“味”,是说味道,本义上是味蕾对中药的感觉,一般地,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所以也成为“五味”。其中某些药物没有特殊的味道,中医称为“淡味”,由于味道不显,因而中医常把淡味并附于甘味。又有些药物具有涩味,由于涩味与酸常并存而类似,所以中医又把涩味并附到酸味之中。中药所具有的“五味”,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吃过芥末,知道吃芥末时常常有通鼻窍的感觉,这说明辛味具有开通、发散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辛味的这一作用。比如平时受点风寒、鼻塞流涕、头痛恶寒,这时熬上一晚姜汤,趁热喝下,再盖上一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会感觉轻松很多,这就是利用了生姜气温味辛的特性,来发散风寒。同理,中医发现,酸味具有收敛、涩滞的作用,苦味具有泻火、燥湿的作用,甘味药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咸味药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淡味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从药物的味道上来推测和发现药物的作用,比如酸枣仁、五味子、山茱萸等药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敛止汗的功效。而黄连、黄柏等药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热燥湿的功效;再比如,茯苓、薏苡仁这些药物都具有淡味,所以能起到利水渗湿的功效等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zz/7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