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大伯伯家的后院里,长着一株硕大的金银花树。我之所以说它是树,因它依附着几棵小树攀沿而上,藤如杖,叶如帘,其气势俨然超过了依附的树。
每到春夏季节,奶奶经常去后院摘上许多,放在衣襟里兜着,回来后用缝衣服的线串起来,每个孩子发一串。我喜欢将花挂在衣服的纽扣上,再扣上纽扣,在蹦蹦跳跳中,清雅的香味便幽幽地扑鼻而来。
去年春天的时候,父亲插了一株金银花,给我带回家。特意叮嘱我,金银花是藤蔓植物,一定要栽在可以攀爬的地方。
回来后,我把金银花栽在后院的楼梯栏杆边。金银花长得很快,一个月后伸出了几根长长的枝蔓,如同章鱼的触角缠绕着铁栏杆,顺势逶迤而上。
到了秋末,老叶枯落,叶腋间萌发出新绿。在落雪的日子里,那一抹新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里洋溢着勃勃的生机。
到了今年春天,这株金银花已出落的轻盈飘逸。舒展的茎蔓,碧绿的叶子,配上修长的花瓣,简洁、飘逸。无论平视,还是俯视,都散发着柔美祥和。清风徐来,飘来阵阵清香。
关于金银花有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在浙江一山村里,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孪生姐妹,大的叫金花,小的叫银花。她们性格相同常形影不离。一日村里突发瘟疫,很多人浑身发热,遍体红斑。大夫说是“热毒病”,无法医治。金花不幸也感染了,银花伤心欲绝,日夜侍候在床前。不久,银花亦发病卧床不起。她俩对爹妈说:“这是天意,我们死后,定要变成一棵能治‘热毒病’的草药,以便救治患这种病的人……”说到这里姐妹俩同时合眼离世。爹妈按她俩的意愿,含泪把她俩合葬在一起。
翌年的春天,百草发芽。这座光秃秃的坟上单单只生出一棵绿叶的小藤。三年过去,这小藤长得十分茂盛。到了夏天开花时,先白后黄,黄白相间。村民认为黄的就是金花,那白的是银花。想起两姐妹临终前的话,他们采花入药,用来治热毒症,果然见效。
从此,人们便把这种花称为“金银花”。
“金银花”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著名草药学者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因它忍受严冬的煎熬,在风雪中蟄伏,待春风吹来,徐徐盛开,绽放出一冬的风采,又名忍冬花。
忍冬花,初开如银,久则如金,故名金银花,金与银皆宝,又名二宝花。因此花总是成双成对生于叶腋,还有“鸳鸯花”“鸳鸯草”之称。
忍冬花是一味良药,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疔毒等,著名的“银翘解毒丸”即是以此为主药。因其叶凌冬不凋,自古便传有久服益寿功效。茎藤称为“忍冬藤”,煲水后对小孩皮肤瘙痒及湿疹有一定的疗效。
忍冬花,一蒂二花,双双对开。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它代表着鸳鸯成对,在情人的眼里,那微卷的花蕊象征着爱人的怀抱,温暖而美好。
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相逢。我是小语朵朵,感谢您的阅读!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