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草知性茜草

茜草

所属类别:

植物

茜草(学名:RubiacordifoliaL.):茜草科,茜草属多年生草质攀援藤木,长通常可达3.5米;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红色;茎多条,细长,方柱形,棱上生倒生皮刺,叶片轮生,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心形,边缘有齿状皮刺,两面粗糙,叶柄长可达2.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有花数十朵,花序和分枝均细瘦,花冠淡黄色,花冠裂片近卵形,果球形,橘黄色。8-9月开花,10-11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及西藏等地。常生于疏林、林缘、灌丛或草地上。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亦有分布。

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

形态特征

草质攀援藤木,长通常1.5-3.5米;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红色;茎数至多条,从根状茎的节上发出,细长,方柱形,有4棱,棱上生倒生皮刺,中部以上多分枝。叶通常4片轮生,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0.7-3.5厘米,顶端渐尖,有时钝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齿状皮刺,两面粗糙,脉上有微小皮刺;基出脉3条,极少外侧有1对很小的基出脉。叶柄长通常1-2.5厘米,有倒生皮刺。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多回分枝,有花10余朵至数十朵,花序和分枝均细瘦,有微小皮刺;花冠淡黄色,干时淡褐色,盛开时花冠檐部直径约3-3.5毫米,花冠裂片近卵形,微伸展,长约1.5毫米,外面无毛。果球形,直径通常4-5毫米,成熟时橘黄色。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茜草喜凉爽而湿润的环境。耐寒,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以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栽培为好。喜凉爽气候和较湿润的环境,性耐寒。土壤以肥沃、深厚、湿润、含腐植质丰富的壤土为好。地势高燥、土壤贫瘠以及低洼易积水之地均不宜种植。常生于灌丛中。

分布情况

产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北部)及西藏(昌都地区)等地。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炮制方法

1.茜草(雷公炮炙论):"凡使茜草根,用铜刀于槐砧上锉,日干,勿犯铁并铅。"《简要济众方》:"生捣罗为散。"《圣济总录》:"拣净锉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灰屑。生用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2.茜草炭《十药神书》:"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再炒至水气逸尽,取出,晾干,凉透。炒炭后寒性降低,性变收涩,止血作用增强。

3.炒茜草《日华子》:"入药锉炒用。"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黄。

4.酒制茜草《外科启玄》:"酒洗。"《得配本草》:"酒炒行血。"现行,取净茜草片与黄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茜草片kg,用黄酒25kg。

5.饮片性状:茜草参见"药材鉴别"项。茜草炭形如茜草片或段,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略具焦糊气,味苦。炒茜草形茜草,表面焦黄色。酒制茜草形如炒茜草,微具酒气。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酒制茜草密闭,茜草炭及时散热,防止复燃。

药材鉴定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6-10列细胞,细胞扁平,切向延长,

茜草

有棕色内含物,栓内层为3-6列细胞,部分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束与根的长轴平行排列。韧皮薄壁细胞亦含针晶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直径20-μm。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三者径向宽度之比为1:1:4.5。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醚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1ml,振摇,静置使分层,水层显红色;醚层无色,置紫外光灯(nm)下观察,显天蓝色荧光。

化学成分

茜草的化学成分以蒽醌及其苷类化合物为主,还含有萘醌类、萜类、己肽类、多糖类等其他化学成分。

茜草

其他作用

茜草根温浸液有扩张蛙践血管的作用。茜草素与芦丁相似,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

功效主治

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配乌贼骨止血力更强。

附方

1、吐血。用茜根一两,捣成末。每服二钱,水煎,冷眼,用水调末二钱服亦可。

2、妇女经闭。用茜根一两,煎酒服。

3、盅毒(吐血、下血如猪肝)用茜草根、蓑荷叶各三分,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服。

4、脱肛。用茜根、石榴皮各一把,加酒一碗,煎至七成,温服。

其他价值

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古时称茹蔗、地血,早在商周的时候就已经是主要的红色染料。丝绸经茜草染色后可以得到非常漂亮的红色,在历代文献中也有诸多记载。茜草是一种媒染染料,色素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主要有茜素、茜紫素、伪茜紫素等,经套染后可以得到从浅红到深红等不同色调。在出土的大量的丝织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临床应用

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兼瘀者尤宜。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证,轻者单用,重者可配小蓟、白茅根、山栀子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方如《十药神书》十灰散。治大肠蕴热之肠风便血,常配黄芩、地榆、槐角等药,以清肠凉血止血。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药,以凉血止崩;若气虚不摄,冲任虚损,漏下不止者,再配炙黄芪、山萸肉、乌贼骨等药,以补气摄血,收涩固脱。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肿痛,兼热者尤宜,因茜草有活血法瘀之功且能凉血。治瘀血经闭,可单用,或配丹参、赤芍、当归等药同用,则可增强活血通经作用;若为血枯兼瘀之经闭,又当配制首乌、熟地黄、川芎等,以养血活血通经。治产后瘀阻腹痛,属热者,常配败酱草、红藤、赤芍等药,以清热化瘀止痛;属寒滞者,常配当归、川芎、炮姜等药,以散寒暖宫、化瘀止痛;兼气虚血亏者,常配炙黄蔑、人参、当归等药,以补虚化瘀。治跌打损伤瘀肿,常配红花、川断、骨碎补等药,以活血消肿疗伤。用于风湿痹痛。茜草活血通经,故亦治风湿痹痛,若属热痹者,常配忍冬藤、络石藤、秦艾等药,以清热通络止痛;属风寒湿痹者,又当与川乌、独活、海风藤等同用,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痹。用于黄疸。茜草凉血清瘀热而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山栀、大黄等药,以清热凉血,利湿退黄。用于疮痈,痔肿。茜草能凉血化瘀以消散疮痈,治热毒疮疡或乳痈,常配蒲公英、银花、地丁等药;治痔疮肿痛,常配大黄、虎杖、地榆等药。

文献资料

1.论茜草功擅活血:

1.1.李时珍:"茜草,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纲目》)

1.2.杜文燮:"茜草,疗中多蛊毒,治跌扑损伤。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干活血药中甚妙。外症疮疖痈肿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药鉴》))

1.3.汪绂:"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痔瘘疮疡扑损。"(《医林纂要·药性》)

1.4.苏廷瑰:"茜草,入肝与心包经,二经滞血为病宜此。方书用以疗吐血、衄血及尿血、泻血、诸热证,意主于从治而导瘀耳,非谓其性凉能止动血也。"(《药义明辨》)

1.5.蒋溶:"茜草,惟宜血滞,缘血证滞者多也。虚劳亦因于瘀血者多,故宜治之。"(《革金裘本草述录》)

2.论茜草行血凉血为治血热诸症之要药:

2.1.缪希雍:"茜草,行血凉血之要药也。非苦不足以泄热,非甘不足以活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软坚,非温少阳之气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补中,病去血和,补中可知矣。苦寒能下泄热气,故止内崩及下血。除热,故益膀胱。跤跌则瘀血,血行则踒跌自安。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故治蛊毒。《药性论》味甘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日华于》味酸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皆取其凉血行血,苦寒泄热之功耳。"(《本草经疏》)

2.2.张山雷:"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证。古今说解,都无异义。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风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茜草寒凉,入血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候,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淳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

赞赏

长按







































西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zz/1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