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柳治疗顽固性痛风验案2则

《风湿病与关节炎》官方

西河柳治疗顽固性痛风验案2则

王 刚,陈小娟,王 珍,艾 望,金劲松

顽固性痛风又称难治性痛风,常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迁延反复发作数年后出现,临床表现为慢性、多发性、破坏性关节炎伴痛风石形成和(或)尿酸性肾结石,对现有药物疗效差或频繁发作。笔者运用西河柳治疗顽固性痛风,疼痛缓解迅速,且病情复发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 顽固性痛风伴低热案

初诊

患者,男,60岁,年2月15日就诊。以下肢关节间断疼痛20余年,低热2周为主诉。患者于年1月在饮白酒后出现左侧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查血尿酸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予静脉滴注青霉素,关节肿痛缓解,后关节疼痛间断发作,近1年来发作5次。

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体温最高达37.5℃,伴双膝关节疼痛,分别医院予头孢孟多、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症状无好转。后医院,查红细胞沉降率65mm/h,结核抗体阳性,血尿酸μmol/L,考虑结核不能排除,给予抗痨、降尿酸(非布司他片,每日20mg,口服)治疗3d,体温最高达39.5℃,伴疲乏无力,食欲明显减退,经人医院就诊。

刻诊见:患者约每日13:00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至早上7:00体温自行恢复至正常,无恶寒,发热时伴双膝关节、双踝关节疼痛,热退关节疼痛减轻,纳食一般,大便散,每日1次,小便淡黄,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缓。辅助检查:白细胞8.45×/L,血尿酸μmol/L。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顽湿痹(湿浊痹阻)。治则:利湿泄浊、通络除痹。处方:土茯苓30g、忍冬藤15g、滑石15g、生薏苡仁15g、荷叶10g、川牛膝15g、车前子15g、通草3g、苍术6g、黄柏6g。5剂,浓煎取汁mL,每次mL,早、晚温服。

二诊

年2月20日二诊,患者双膝关节、双踝关节疼痛稍减轻,仍午后发热,体温最高37.8℃,至凌晨热退,纳食一般,大便散,每日1次,小便淡黄,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缓。治则:健脾利湿、泄浊通络除痹。处方:杏仁6g、白豆蔻6g、土茯苓30g、滑石15g、生薏苡仁15g、川牛膝15g、车前子15g、通草3g、藿香6g、淡竹叶10g、苍术6g、黄柏6g。5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

年2月25日三诊,患者双膝关节、双踝关节及右侧腕关节疼痛,午后发热,体温最高38.2℃,小便微黄,大便散,每日1次,舌淡,苔薄白,脉缓。治则:宣肺透热、利湿泄浊、通络除痹。处方:西河柳30g。3剂,浓煎取汁mL,分3次温服,每次间隔2h。

四诊

年2月28日四诊,患者服西河柳1剂后微汗出,第2天体温恢复正常,关节疼痛减轻,至第3天关节疼痛明显缓解,舌淡,苔薄白,脉缓。处方:西河柳20g。10剂,煎服方法同前。

五诊

年3月15日五诊,患者体温正常,关节未见疼痛,纳食可,大便成形,小便淡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处方:西河柳15g、茯苓15g。5剂,服法同前。服药5剂后停药,随访半年,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发热及关节疼痛。

按语

据笔者临床观察,顽固性痛风患者中约5%可能出现低热,经常被误诊为“不明原因发热”而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顽湿痹病机以湿邪久居不化为特点,湿邪流注关节,郁久化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湿为阴邪,妨碍气机升降出入,午后为阴,湿与天道相合,卫气不得宣展,故而午后低热;湿为阴邪,蕴久戕伐脾阳,脾运无力,故见纳食不佳,大便散;舌淡,苔白腻、脉沉缓,亦是湿浊之象。治疗应以泄湿利浊、宣肺通络为大法。

笔者治疗顽固性痛风,喜仿薛生白《湿热病篇》第3条用方,“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因无大豆黄卷,一诊在此方基础上用生薏苡仁替代,加二妙散清热化湿,土茯苓解毒通利关机,忍冬藤、川牛膝、车前子清热解毒、利湿通络。药后热稍减,二诊在一诊方基础上加杏仁、白豆蔻、淡竹叶,化湿宣畅三焦,药后症状未减轻。三诊单用西河柳煎水频服,药后汗出热退,关节疼痛减轻。

西河柳又名柽柳,《本草汇言》记载:“柽柳甘得土气,咸得水气,故能解血分之毒,消痞利小便。”《本草纲目拾遗》载:“柽柳,俗名西河柳,性最透发。其枝叶消痞,解酒毒,利小便,不及治疹之用。”四诊因热退、关节痛减,减少西河柳用量至每剂20g。五诊用西河柳加茯苓,健脾利湿而收功。

2 顽固性痛风伴消化道出血案

初诊

患者,男,53岁,年1月6日就诊。以全身关节间断发作疼痛2年,再发加重3d为主诉。患者2年前饮啤酒后于当天凌晨3:00出现左侧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查血尿酸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秋水仙碱片6片(3mg)后腹泻3次,疼痛随即缓解。

后关节疼痛间断发作,自行口服秋水仙碱片或用双氯芬酸栓塞肛后疼痛可缓解。半年前,因剑突下疼痛行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个月前出现右膝关节肿痛,自行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次75mg,每日2次,早、晚口服)3d后出现黑便,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周,黑便消失,关节仍疼痛明显,后为寻求中医医院。

刻诊见:双足背、右手腕、右肘关节肿痛,皮温略高,午后低热,体温最高37.6℃,无恶寒,胃脘时嘈杂,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微腻,脉滑。辅助检查:白细胞7.85×/L,血尿酸μmol/·L,C反应蛋白75mg/L,红细胞沉降率65mm/h。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顽湿痹(湿浊痹阻)。治法:透邪利湿泄浊、通络除痹。处方:西河柳30g。2剂,浓煎取汁mL,分3次温服,每服间隔2h。

二诊

年1月8日二诊,患者1月6日20:00服药第1剂后,夜间盗汗,周身湿透,晨起体温降至36.7℃,关节肿痛减轻。1月7日全天未再发热,体温波动在36.5~36.8℃。今晨关节肿痛明显缓解,双足背已不痛,右手腕及肘关节轻微肿痛,右手背略肿,舌红,苔薄黄腻,脉滑。处方:西河柳20g、通草3g。3剂,浓煎取汁mL,每次mL,早、晚温服。

三诊

年1月11日三诊,患者体温正常,右手腕活动欠利,关节疼痛不明显,右手背已不肿,舌红,苔薄黄,脉滑。处方:西河柳15g、通草3g、卫矛10g、土茯苓15g、丝瓜络10g、络石藤10g。5剂,煎服方法同前。

四诊

年1月16日四诊,患者体温正常,右手腕活动欠利,关节疼痛不明显,右手背已不肿,舌红,苔薄黄,脉滑。无痛胃镜检查:胃窦隆起性病变,病理检查为炎性病变。辅助检查:白细胞5.42×/L,血尿酸μmol/L,C反应蛋白20mg/L,红细胞沉降率25mm/h。处方:西河柳15g、通草3g、卫矛10g、土茯苓15g、丝瓜络10g、络石藤10g。5剂,煎服方法同前。

五诊

年1月21日五诊,患者无发热,右手腕活动自如,关节疼痛不明显,舌红,苔薄黄,脉滑。处方:西河柳15g、通草3g、卫矛10g、土茯苓15g、薏苡仁15g、川牛膝10g、车前子15g、猫须草15g。7剂,煎服方法同前。西药予非布司他片,每次20mg,每日1次,口服;碳酸氢钠片,每次1g,每日3次,口服。

随访至今,患者未再出现发热及关节疼痛,关节活动正常,复查2次血尿酸波动在μmol/L左右,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正常。

按语

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是西医学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常用药物,往往起效甚快,但是不良反应较大,或停药后病情极易反复。一般口服秋水仙碱后直至出现腹泻,关节疼痛方能缓解,可以看作湿热证过用苦药败中,热从大便导泄而下,热邪虽除,中土被戕伐,运化无力,湿邪更盛,同时过用秋水仙碱可出现肝肾损伤、骨髓移植等。据临床观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疼痛缓解迅速,但是关节肿胀往往加重且缠绵难愈。

因此,从中医角度来看,解热镇痛药类似寒凉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热者寒之”之法,用寒凉之性兼制热邪,少用热减痛缓,过用则寒凝湿阻,气机阻滞,出现水肿,过用解热镇痛药同时可出现消化性溃疡、出血等。糖皮质激素抗炎镇痛作用强大,但停药病情易反复,其治病中医机制类同于酸味药,通过收涩作用暂时抑制正邪交争所产生的肿痛表现,非治本之法。

朱良春从“浊瘀”论治顽固性痛风,说明湿浊是发病的关键因素,而治疗大法在于利尿,西河柳兼具透邪解毒、利湿之功,故首诊用西河柳汗出热透湿除,关节痛减。二诊加通草,利尿通淋。三诊、四诊关节不利,是湿痹经筋,加土茯苓、丝瓜络、络石藤疏导通利,卫矛清热解毒除湿。五诊加薏苡仁、车前子、猫须草、川牛膝利湿活血降尿酸。

3 小 结

 顽固性痛风为临床中比较棘手的疾病,其中医病机关键因素在于湿浊,治则以利湿化浊为法。西河柳兼具利湿、透邪之功,针对顽固性痛风急性发作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摘自:王刚,陈小娟,王珍,艾望,金劲松.西河柳治疗顽固性痛风验案2则.风湿病与关节炎,,10(3):41-43.

联系方式:

网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yp/8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