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
“只说自己经验的,只讲经过思考的,不求奇怪,只循常道!”
大家好!这里是由“燃灯中医”为你带来的——《我们的中医》栏目。
给我们分享解说的是我们景仰的中医老师,毕业于云南中医药大学,在医院从业近20年的中医专家蒋弢老师。
正文
(特别说明:现场录制和文字整理有区别)
给我们分享解说的是我最景仰中医老师,毕业于云南中医药大学,在医院从业近20年的中医专家蒋弢老师。
蒋老师,您好,欢迎你!
二零二零庚子年初,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袭卷全球的、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到现在我们国内算是基本控制住了,但全球范围美国、欧洲等很多国家正在紧张抗疫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平复下来。
在我们疫情之初的二月份,曾经因某“专家”的言论而引发了一场抢购中成药双黄连的大战。今天就想请你来聊聊这个话题。
主持人:你怎么看双黄连,板蓝根等中成药在各种疫情期的抢购
蒋弢:有不少老年人甚至把做成成药的中药当成西药看待的,这在误解中医药的同时,竟然不乏一种洞见。谁家里面不备点药,以减少麻烦?不论西药中药,中国老百姓都会准备,这种自医的其实是种传统,是种文化,和西方不一样。
主持人:那么这种文化传统好还是不好?
蒋弢:医药这种东西,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条件下,带来的观念是有区别的。有的地方,医药历来是种垄断,从观念到技艺,从医生到药物。所谓物以稀为贵,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医药属于紧缺事物,从而产生了相应更精贵的观念,魔幻小说里的魔法师就是现实里医师、药剂师形象的投射。到资本时代,资本本身是趋向垄断以求利益最大化的,所以投注到医药领域的资本一样会体现这种本性。所以有的地方人们不习惯自医。而古代中国呢,不是说没有垄断,但这种垄断是基于皇权的,对精英医生的汇聚,不是稀缺条件下的自然垄断。随着社会教育的普及,生产力的发达,以行医为业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刻版技术和市民社会的发达,比如娱乐的需求,出版业也极为发达。所以,明代中医人数是大爆发的,为普通人写的医书也越来越多,一些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的概念或观念也在彼时涌现,比如分证论治、八纲、阴阳气血藏腑模型的配属等。
主持人:也就是说中国的医疗相对是充足的?
蒋弢:因为药物和医疗手段的简便易得,不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来研究生产,只有采药卖药这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发达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中国在汉唐时就已经相当发达了,有行政管理,有交通网络,有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有较大的城市和卫星村镇,简单来说,就是营商环境不错,只要政商环境良好就是最理想的了)以及学习医学两道门槛。古人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其实就是形容在知识开放的条件下,读书人要学医门槛低:没有身份血统的限制(中国的贵族早就消失了);没有要花费大量金钱的限制(学个魔法可是花费不小);天赋固然有,但不是绝对的(不需要超自然力的能力);不需要神灵的准许(早期谈不上治疗,只有拜拜,祈求疾病之神——希腊战神阿瑞斯——不要降下疾病;阿波罗医疗之神;阿斯克雷庇亚神殿;中世纪时疾病只是对上帝的不忠,治疗就是亵渎上帝。中国人呢,会拜伏羲神农黄帝,扁鹊孙思邈,还有城隍等,各代各地有不同,但都是对现实中做出过贡献、有实际成就的杰出历史人物或医者的崇拜,而不是一种对疾病和未知的恐惧。所以,传统中医里会有各种巫术的残余,其中有关宗教心理学以及有些我们还未知的领域,甚至最早的医字,也和巫有关,“毉”,毕竟早期人类最具有知识的人就是巫。但中医的存在本身就是用人的努力来获得治愈,不需要谁的保佑,这种实践性和有效性,使得中医在观念上早早脱离了巫-神的束缚,故而先秦时期扁鹊就有“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观念,后来衍化出来的“醫”字,就仅剩物质性的涵义了)。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医疗队伍很多,御医、官医、坐堂医、走方医、自医等。但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人口发繁多,从古至今,医者和人口依旧不成比例,这是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限制,所以有些医家有鉴于此,就会写一些百科类的医书供普通人家对症寻药,加上从宋代开始就有的福利制度(有官办“熟药所”“惠民药局”“和剂局”等机构,供大家购买这类具有生产标准的成药),它们共同形成了观念,再加上遍地开花的药店医馆,都方便患者先自行服药治疗。这对于保证一般卫生管理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医疗毕竟是比较专业的知识系统,所以人们只要有条件,还是会求医诊治。因为如果服药违背一般的医学原则,则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古人说“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就部分揭示了患者的医疗常识和医者的专业认识之间的冲突,导致对医疗结果评价的矛盾。
主持人:就是说,自医这种传统,需要根据社会和医疗的发展不断调整,不断更新,如果观念更不上,适得其反?
蒋弢:是的。传统中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倾向,比如,明代士大夫和富商们生活奢靡淫荡,补肾就成为一个重心。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人流密集,交流增加,流行性疾病发作情况就会更厉害,催生温病的重要地位。而在有了西医作为中医的参照物后,在促进中医反思自己之时,也最大程度的影响了大众对医疗的观念。
主持人: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对中药的使用被西药的使用观念扭曲了?
蒋弢:某种意义上说是的。比如,一是把热证等同于感染,甚至扩大到炎症。把清热解毒药等同于植物抗生素(这里面也有商家的宣传影响);二是把病症的诊断单一化、绝对化,如有的广告说“小儿咳嗽多是肺热”,“腰酸腿痛就是肾虚”之类。这里面就潜藏了一个观念,不但是患者,包括西医及许多中医都在潜意识里有这种观念:medicine,在英语里既是医学,又是药物,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看病等于吃药,药就是医的载体,开药就是看病的结果,而药物的研发就是医学的重要组成。临床医生负责诊断开药,不负责研制药物。但对于中医而言,药物是自然产生的,单纯的药物能够治疗什么样的病症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符合了这种条件,所用的药物才会起到作用,所以,一种药物可以针对多种病症;同样的病症,因为它出现的前提条件不同,所用药物也就要跟着发生变化。故而,中医不开药,只开方,这个开方的过程,既是诊断过程,也是一次研发过程,要把符合条件的药物组合在一起,以起到协同的作用,有开方的理论与原则(这些内容以后会跟大家分享),但每一个提供给患者的方药集合都是医者脑力劳动的结果,而非单纯的选择结果(这个结果如果导致无效自然是医生承担责任,需要作出解释或调整;而西药如果无效,其责任就让说明书上的法政文书来承担,选择这个药就是认可自己承担风险,以此获得了免责;只有少数重大医疗事件药企才会承担责任;其它的就让医学发展的局限去承担责任吧)。医院里,对医生说:我开药。医生就问:你是什么病啊?答:我是高血压。医生问:平常吃什么药?答:安博维(视频中口误为“开瑞坦”)。又问:控制的怎么样?答:还好。医生就给开处方了。如果患者说不好,那么医生就会在其它类降压药中选择药物来换一下,开具处方。如果有疑问就需再做几个检查来观察下为什么药物无效。但是,众所周知,这类慢性病,目前是没有阐明发病机制和原因的,除了部分继发性高血压,所以最好还是在各种新老药物中选择、尝试,或者加量,或者复合使用几种药物。这种过程就是开药。如果你看中医,对医生说:我开药。医生问:哪里不好啊。患者答:高血压。那么医生就抓瞎了,无法处方。他要了解你除了血压高这个靠血压仪提示的“症状”外,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这些不舒服、不正常共同揭示患者身体处于何种状态,有哪些可能会影响到血压或者说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再根据这些情况来确定一个调节的方向,确定治法,最后再选择药物来达成这个调节的目的,等待患者服药反馈。所以看中医不是开药这么单纯。西医诊断、病名、主症这些都无法使中医把握患者的身体反应和状态。
所以,比如这次新冠肺炎,说没有药物可以有效干预,这里面就有观念差异的问题,中药单独的药物不能预防或治疗这个病毒感染,但根据患者的证候,可以整体的调节身体的反应。如果按照西药的逻辑要有一一对应的效果,中药没有,中医方剂也没有,但实际中确有疗效,这就是观念不同导致评价不同的一个例子。
主持人:好的,说到正题上了。以后我们可以专门谈谈处方差异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专门说双黄连吧。
蒋弢:双黄连这个药好不好呢?有它的益处,只要患者病符合使用的条件。这个方子,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有的成药因为制剂的原因,甚至不用原材料,而只用提取成分(黄芩苷),有时会影响药效的评估,在符合西药管理模式的同时违背了中医的原则。比如三七皂甙,只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并不具备三七整体的活血化瘀效果。麻黄碱,可以平喘,但麻黄本身可以利水消肿,可以止痛祛斑,治疗腹泻胸闷积聚癥瘕,恶寒发热黄疸等,麻黄碱就做不到。黄连素可以止泻,但不能安神。人参稀有效成分含量比人参高,但临床效果岂能代替人参?这种例子每个现代中药研究都有和传统药理抵牾的地方。其次,我们来看中药体外实验,这个做了几十年,往往是体外有效,比如抗菌、抗病毒,但实际使用却无效,然后下结论中药无效。而实际有效的方子或药物,在实验时又不能杀死微生物,所以,实验结果显示中药无效。大家看,这样一来,中药真的是无效的。双黄连,洁尔阴,“非典”时期的板蓝根都是这样出炉的——体外试验有效,公司股票大涨,销量大增,引发抢购热潮,但其立论却并非中医界的认知,也并非实践中的结论。不过是种商学联合的产物。但这种西式评价却深印在医学工作者心中,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或说是“共识”,包括我们敬爱的钟先生,也不能免俗,用一种不符合中医原则的方法来评价中医药。这其中并非较量医学水平或实践能力,较量的其实是价值观和话语权。
主持人:那么双黄连到底该怎么评价?怎么使用呢?
蒋弢:金银花性味甘寒,有收敛过剩的阳气又不伤气血的作用,其价格被炒得很高了,我平常更愿意用它的藤,忍冬藤,而不是花,后者便宜得多。黄芩性味苦寒,对郁结生热的气机收敛力更强,所以清热作用明显,连翘也一样,不过二者在原植株生长习性、药用部位上有所不同,所以具体效用有一定区别。前者广泛的使用于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热证上;后者消肿排脓,除瘀热,对五官皮肤热证有擅长。不论哪个系统,哪种病症,只有符合气机郁结生热这种情况,才能使这类药物以及以之为主构成的方子起到效果。
主持人:那么如何分辨所谓热证呢?
蒋弢:这个是个大话题,我们今天简单说一下,以后再专题讲讲什么是中医的热。人体气机处于不停的运动当中,就像我们的车流人流,我们人的活动也是一刻不停。此时,如果交通拥堵了,大家各种烦躁、吵闹、争斗就形成了热。大家也可以借用中学化学来理解,分子无序的布朗运动,分子碰撞产生热。处理办法就是,要么引导车流,提高有序度,按照顺序快速缓解拥堵;要么引导车流从旁边小路绕道走走;要么限制车辆出行;如果是车或驾驶员有问题,就赶紧修车、加油、换人;如果是道路不行,路坏了或路太窄,之后就赶紧修路。热的表现和导致热的原因共同决定怎么处理这个热,第一种是辛散法,第二种是咸散法;第三种就是苦敛法,第四种是甘温法,第五种是先泻后补法,大补。
主持人:那怎么把感染和热比较理解呢?
蒋弢:中医的观念是,无论什么样的致热源,包括外来微生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在身体里,就必然和人体的细胞、功能混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种共存的状态,虽然这种状态不稳定,但只要使这种状态达到平衡,使双方的生存达到平衡,病症就会消失,微生物或者不适宜其繁殖而消亡,或者残留部分在人体中定居(我们身体中占到细胞构成的90%的微生物细胞都是这样在漫长的进化中获得的),成为“我”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感染会表现出热,但热有不同的情况或者状态,就像之前的五个例子;感染也会表现出不热,比如寒、湿、燥等状态,此时就不能使用单纯的清热法,而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相应的调节手段。
主持人:也就是说,热的症状,比如平常老百姓认为的牙齿痛,痤疮疖肿,疼痛,出血,咽喉痛,关节痛,咳嗽,吐痰,腹泻等,未必一定是感染引起的,即便是感染,也未必是中医的热证?
蒋弢:是这样。这些病症都有热的表现,就是堵车的情况,红肿热痛。但它表现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中,或者说引发热证的机理或原因不同,那么这个热就要具体分析,看热的来源和去路是什么,热症表现的病灶在整个环境中如何可以加以缓解,如路况、公路网络、车辆和人员情况等,而不是去找堵车是不是有外来车辆,是不是要分出用车的三六九等来制造对立,毕竟人体生病和社会出现的问题一样,重要的是治理,而不是战争;不是要杀死,而是要共生;不是要分割,而是要发展。
主持人:那么我替你总结下:第一,双黄连这类药,平常可以适当在家庭小药箱里准备点,但不必抢购。第二,要合适吃时才吃,掌握它的运用指针,不要滥用。第三,抢购是种恐慌,不是医疗,首先治的应该是心态。
蒋弢:是的。最后,我再简单说下,双黄连等成药适应的热证如何确定。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如望咽喉粘膜要鲜红紫红而非淡红。口干渴饮,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脉搏有力。或者有汗或者无汗,痰色或白或黄,舌质红,舌苔黄。这些是一个基本的指针。如果舌苔腻,疲倦,胃口差,腹胀,就要考虑是不是夹湿化热。如果精神差,怕冷,不思饮水,要考虑阳气不足导致的郁热。如果嗳腐吞酸,不思饮食,恶心欲呕,之前有饮食不当史,则考虑夹有伤食。后面这三种情况都不适宜单独用清热药。如果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身体疼痛,是提示身体处于应激阶段,还有表证,此时要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不适宜用双黄连、板蓝根一类药。如果出现便秘尿痛,头痛烦躁,咽喉肿痛等,那双黄连也力不能逮了(要换成防风通圣丸、黄连上清丸、栀子金花丸一类)。这需要在逐步的观察、理解中获得比较感性的认识,但第一步,知道,比不知道要好。
主持人:好的,蒋老师你讲的太好了,我相信能给我们的观众带来很大的认知改变。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告一段落,我们下次再见,谢谢蒋老师。
蒋弢:再见。
(特别说明:现场录制和文字整理有区别)
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