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某某,男,33岁。年3月12日初诊。
主诉:左下肢疼痛1年余,左足趾溃烂2月。
病史:患者1年前在野外辛劳后出现左小腿、左足背及左足趾部刺痛、麻木,初未重视。近2月来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左足小趾破溃,疼痛剧烈,伴小腿部发凉、间歇性跛行。医院诊为“左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未见明显缓解,遂来求诊。辰下:左下肢持续性麻木刺痛感,夜间为甚,左小腿下1/3及脚部皮色暗红、肿胀,活动受限,跛行明显,足小趾部皮肤青紫破溃,右下肢无明显异常,身困,口干,食欲不佳,眠可,二便尚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迟。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15g当归9g赤芍9g
川芎20g地鳖虫20g水蛭6g
桂枝9g白芥子9g茯苓20g
泽泻20g泽兰15g延胡索15g
忍冬藤20g银花30g陈皮15g
山楂20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年3月19日):药后患肢麻木感明显减轻,足趾溃疡略有好转,仍感疼痛,舌紫暗,苔薄白,脉沉迟。予上方加鸡血藤20g,地龙9g,续进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年4月2日):左下肢疼痛、麻木症状减轻,肿胀明显消退,溃疡好转,患肢可适当活动,自觉周身倦怠,余症皆缓,舌脉同前。二诊方去白芥子、茯苓、泽泻,黄芪改为30g,加紫花地丁12g、牛膝12g,续进28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年5月1日):药后诸症明显好转,患肢偶有轻微刺痛感,间歇性跛行消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良好,小腿部皮温较前升高,舌质淡红,苔白,脉沉。三诊方去桂枝、紫花地丁,加丹皮12g、鸡内金20g,续进14剂,煎服法同前。
药后患者诉患肢疼痛基本消失,足趾肤色转常,溃疡结痂愈合。后守上法加减调治2月余以巩固疗效,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诸症消失,行走及劳动如常,未再复发。
按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以患肢怕冷、疼痛和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患肢末端的缺血性溃疡或坏疽。据其临床症状,可属中医“脱疽”范畴。
患者素体气血不足,加之野外辛劳过度再耗气血,气血既虚,肢体脉络失于荣养而痛,且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而瘀,故出现肢体刺痛、麻木;瘀阻脉道,循行不利,且血不利则为水,共致患肢肿胀;邪毒壅遏,外则皮肤失荣色变,内则伤筋损骨,故见患肢皮色暗红、足趾青紫破溃;热毒耗伤津液,故致口干;脾胃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养,故见身困,食欲不佳;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本案主机当责之气血两虚、瘀热阻滞、毒邪伤络证。
吾师治以补气养血、化瘀清热、通络止痛之法,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健运脾胃、资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足则血畅,瘀祛而络通,且气足亦可托毒外出,利于生肌;又投以当归、赤芍、川芎、地鳖虫、水蛭等品以补血养血、活血通瘀;用桂枝取活血通络之效,如清代医家黄元御言:“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白芥子化痰散结、通络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泽泻、茯苓、泽兰利湿泄浊,泽兰兼可祛瘀消痈;银花、忍冬藤清热解毒、疏经通络;并以陈皮健脾理气行滞,山楂健脾和胃兼可活血化瘀。
二诊时患肢麻木减,溃疡好转,疼痛仍明显,时有跛行,故于前方基础上加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止痛,再予地龙增清热通经活络之效。三诊时患者诸症皆缓,虑其痰、水、湿、浊已去大半,故予上诊方去茯苓、泽泻、白芥子。然其身仍倦,故予上方加大黄芪剂量以益气通络之力;并加用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牛膝补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药下行。四诊时诸症持续好转,予上诊方去桂枝、紫花地丁,加丹皮清热活血,凉血散瘀;鸡内金健脾开胃消食,促正气恢复。守方继续调服后,诸症消失,行走及劳动恢复如常。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奖2项等。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