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论坛2住房社区与ldquo

赵明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B5%E6%98%8E%E5%9B%BD/23354490?fr=aladdin

11期主题:移民城市的规划应对

推进实现“人的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的年均入户人口将达1 万人以上。大量“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加上巨量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城,意味着我国城市将全面步入“移民城市”时代,“移民化”成为我国城市全面转型的核心特征。然而,面对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农民工或新移民,已有城市规划无论在观念、意识、知识储备还是应对技术方面,均面临窘境。为此,《规划师》杂志年11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移民城市的规划应对”为主题,针对中国“移民城市”的基本特征、空间融合、空间重构、社会融合及其规划应对进行系统介绍,倡导针对此类城市空间营造与建设的系统谋划,以期为读者们提供有益参考。

李志刚,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美国UrbanChinaResearchNetwork国际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曾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首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和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

住房、社区与“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基于四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乡—城”移民;社会融入;住房机会;社区环境

[文章编号]-()11--05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政策所副所长刘志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助理冯叶在《规划师》年第11期撰文,利用一项针对全国四大城市群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从移民与本地人的互动频率和城市归属感两个维度,考察我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和规模城市内移民的社会融入程度有较大差异,西部地区和中等城市的移民融入程度最好。居住在正式住房的移民融入好于居住在宿舍或非正式住房内的移民,而良好的社区治安、公共空间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等社区环境因素也有助于移民融入城市社会。建议通过提高住房政策的开放性、加强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完善社区周边设施、鼓励跨群体社区参与,提升城市移民社会融入的意愿和机会;同时,不同区域和规模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流动人口融入的薄弱环节来改善流动人口市民化政策。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杨菊华认为,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应当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4个维度。经济整合是移民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移民全面融入城市社会的起点和基础,而真正实现城市融入则需要移民的社会适应和文化习得,最终实现心理上的城市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从社会适应和心理认同两个维度来考察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社会适应主要反映移民对所居住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的适应与融合,本文主要考察移民与本地人的交往频率。在调查问卷中,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1表示为基本没有,5表示为经常。心理认同则是移民个体在所居住城市中建立起的城市身份意识和心理归属感。问卷调查询问了受访者是否对目前工作居住的城市有归属感,回答为“没什么感觉,只是过来挣钱”或“感觉不是自己的地方”均被认为是不具有城市归属感。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年在全国四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环渤海地区)完成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这四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在每个地区分别选择大、中、小3个城市,以使调查城市在区域、城市规模和经济特点上更全面地代表中国移民城市的状况。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在调查城市工作、但没有当地城市户口的流动人口。在每个调查城市中,根据区位和流动人口分布状况选择5个街道,并在每个街道选择40位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共有人参与并完成了问卷。本研究主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yl/10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