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又让大家久等了。这次开启的翻译专栏,是居伊·罗贝尔(GuyRobert)的著作《LESSENSDUPARFUM》。作者就不多介绍了,诸位可以点击名字的链接。
回到这部译文。在不考虑某些问题的前提下,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文网站首次完整分享《LesSensduParfum》,即使放眼全世界——无论英法读者——都很难找到享受不到的(如果能找到,那就再好不过了,这说明我们都关心香水艺术)。
最后,欢迎大家打赏。毕竟品牌找我做广告太少了,而且中文网络社区平台也没有健全的创作者激励机制。本章全文7,字,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自行复制为文档保存。
嗅觉曾是所有人类感官中最奇妙、最精致、最完美的。不幸的是,自从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我们就不再信任自己的嗅觉,转而依赖视觉的引导。后果就是:我们丧失了诸多嗅觉功用。
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好鼻子”、“坏鼻子”,只是有些人更喜欢嗅觉,而另一些人无所谓罢。基本上,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完美的鼻子。
我所遇见到的“最好”的鼻子,就是8至12岁的儿童;此时,他们的大脑尚未被彻底“污染”,对于闻到的气味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一、嗅觉系统
当气流将一系列嗅觉分子送进鼻腔里时,我们就会产生嗅觉印象。
这一过程会触发嗅觉上皮成千上万的(嗅觉神经元)受体。这些神经元位于一簇簇嗅觉纤毛末端。每个人拥有约亿根纤毛,全部浸没于嗅觉粘膜(一种生理盐水)之中。
每根纤毛都可以捕捉到一个气味分子,并识别其身份(由系统加以分析,有点类似电解作用)。然后将信息输送给大脑的相关部位:嗅球。
信息的输送原理类似电信号:将一连串神经冲动输送至大脑。[我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粗略描述了人类最复杂、最敏锐的器官;虽然这么做可能令科学家汗颜]
成千上万个网状连接将人类的亿细胞相互连通(狗是人类的四十多倍)。然而最重要的是,尽管嗅觉神经网络系统如此复杂、叹为观止,但它们远不如我们的视网膜杆细胞那样“专业”。
神经元一旦连接,就能够识别、判断不同气味。
这些嗅觉神经元很可能是依自身敏锐度而连接!当我看到了精巧的电子鼻(即气味扫描仪)竟然能检测、识别出一种甚至多种化学分子时,你就能明白我为何会开怀大笑。
如果仅仅使用嗅球就能够识别、记录气味分子,那么一切都会变得非常容易;而人类的鼻子也将成为最完美的嗅觉探测器!
但是众所周知,人类的感官系统精致而复杂。尽管我们在使用时没有太多意识,但感觉-感知过程错综复杂。
当这些信息被传输、记录、储存在嗅球时,它们还会被输送至大脑的另一部分:杏仁核和海马体,即负责处理我们的情感、记忆、想象、语言、梦、创造力;而视觉、听觉和触觉信息不会通过这些大脑区域。这可能就是嗅觉比任何其他感觉更容易触发情绪、记忆的原因。
就这样,我们来到了最欢乐的混乱之中:大脑将不同事件与嗅觉感知一一结合,包括过去的感觉、梦中的感觉、记忆中的感觉……所有这些感觉都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具体取决于我们的身心状态(焦虑、压力、幸福或者其他的干扰因素)。而这些都源自我们苦乐交织的生活。
二、气味识别
首先,我们已经明确:人类总是过于注重所见或所知之物。即使我们在上一节讨论了鼻子的精巧,也会常常忽视它的重要意义。假设我们的双眼被突然蒙住了,鼻子就会派上用场:我们会重新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嗅觉世界。
如果有人将一朵芳香四溢的玫瑰花递到我们鼻子前,即使我们不知道自己闻到的是玫瑰,但我们的嗅觉首先会注意到一种类似甜杏或桃皮的果香。过一会儿还会发现某种绿叶、水汽,非常像花店里的纯露。再然后就是一种类似丁香的强烈气味扑鼻而来。最后是有点浓的玫瑰纯露印象。
这样,我们就分析了玫瑰花的气味。
但如果我们已经看见或知道自己要闻玫瑰花,我们很可能会干巴巴地说:“玫瑰花香”(这用得着说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我的实验室。
要想检验(嗅闻)某一液体的气味,调香师会使用一张小纸条(不含胶水)。这些小纸条叫做“试香纸”。我们将试香纸的一端放入准备研究的液体之中,然后将它取出,放到距离鼻子0.5厘米左右的位置。
此时,握住试香纸另一端的手要尽可能接近自己的耳朵,这样才能避免混入异味。因为我们的双手早已经“无意间”接触到实验室里挥发、扩散的各种芳香物质,即使是该液体的容器表面也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污染物(而且嗅觉分子通常都看不见)。
另外,我们还要挺直自己的脑袋。因为鼻子太低的话就会闻到自己身上可能出现的气味(比如古龙水、止汗露、汗液、洗涤产品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用鼻子迅速吸一小口气味,然后立即用鼻子排出一大口气味。吸得太久、太深都会让我们的嗅觉系统浸满这种气味,降低嗅觉敏锐度。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吸入最小体积的气体。
而且,有时候闻到的某种“前兆”也可以成为一种警告,以免有害物质损伤嗅觉(比如,我一下子想到了氨类物质)。[氨对人体的眼、鼻、喉等有刺激作用,吸入大量氨能造成短时间鼻塞,并造成窒息感]
同时切记:气流、过冷/过热的气温……这些都会严重干扰我们的嗅觉。不过,潮湿的空气并无大碍,有时甚至能强化我们的嗅觉记忆。
虽然鼻卡他(鼻粘膜表层炎症)从来不会导致嗅觉失灵——通常,这都是过于懒惰的调香师采用的借口——但在感冒症状出现的前几个小时,调香师的确会犯下致命错误——无论是气味评估还是气味鉴定。当我的错误让人大跌眼镜的时候,我的实验室助手们就会告诉我:你马上就要感冒了——通常都会被他说中!
三、嗅觉阈值
当我还是一位初级调香师的时候,曾痴迷于韦伯-费希纳的嗅觉阈值研究。因此,当我看到一些前途光明的科学家正在做一些(通常是)徒劳无果的实验研究时,我会怒气冲冲:因为这群科学家总是咨询一些根本不了解香精香料工业的化学家,这就导致他们常常挑选一些虽然闻得到、但却在结构上完全区别于香精香料工业的实验成分。
我必须承认:在二战结束后不久,我遇到的最有激情的研究员就是萨巴捷上校的团队!可圈可点!萨巴捷上校曾就任法国陆军技术部。作为组织者、领导者,我们在“抵抗运动”时开始熟悉;他为我们这个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对他而言,一切分子运动都可以归结为振动——萨巴捷上校竟然早早预见了卢卡?图林的理论!
至年间,我和叔叔亨利?罗贝尔在纽约实验室工作。我们想测试一下自己的嗅觉敏锐度。受条件限制,我们使用的也都是一些简单、直观的评判标准。我们曾怀疑人类的鼻子是否能感觉不同浓度的同一产品之差异:比如%纯度的茉莉净油和95%纯度的茉莉净油(其余5%为中性溶剂)。当中性溶剂的比例提升到10%的时候,我们就会“观察”到明显差异。
除了混入中性溶剂,有时也会提高样品纯度(通常针对低浓度原料)。
但是,我必须要提前声明:当时的纽约空气环境不同于现如今。而且当时的实验室没有空调系统……为了净化空气,我们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格拉斯“小妙招”:开窗通风。现场的美国人大吃一惊!
四、气味分类
在进一步了解香精香料产业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嗅觉体系,帮助我们了解、分类、组织各种气味。
许多伟大思想家都曾试图对气味进行分类。目前已知的最早气味分类法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公元前年左右);他将气味划分为六种:酸、甜、苦、油腻、尖锐、恶臭。
两千多年之后,大概到了十八世纪,瑞典自然学家(丧心病狂的分类学领域)卡尔?冯?林奈拓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将气味划分为七种:芳香、草本、麝香、蒜香、焦糊、恶臭、酸腐。
年,亨德里克?茨瓦尔德马克(-)出版了《论气味》,以卡尔?冯?林奈的分类法为基础,但是进行了“篡改”——增加了两大类。他的分类方法如下:
轻盈(果香、乙醚、醛香)
香料(辛香、丁香、樟脑、草本)
芳香(鲜花、树脂、粉质)
麝香(龙涎香、麝香、灵猫香)
蒜香(葱、姜、蒜、硫化物、磷化物、砷化物)
焦糊(烤焦、苯酚、柏油、烟熏、咖啡)
酸腐(公山羊、脂肪酸、奶酪、汗臭)
恶臭(臭虫、屏住呼吸)
呕吐(腐尸、粪便、霉烂、腐坏)
我的祖父称他是“蠢货”;但是我的看法截然相反,我认为他认真探索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很不幸的是,他并没有去联系调香师(一如既往),而是向一位同样真诚的化学家寻求意见,最终选择了一些所谓的“原初气味”进行研究——而这就是愚蠢之处,因为他选择的这些“原初气味”完全不属于真实的嗅觉世界。这就像为了研究每个音调的频率(即定义),人们同时用三角铁、口琴和管风琴演奏这个音调!
根据安德烈?霍利于年出版的《嗅觉颂》:埃德加?道格拉斯?阿德里安曾经选择了二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以及某种桉树精油加以研究。其中丙酮具有浓郁强烈的溶剂气味;乙酸乙酯带有意大利香醋气味,其感受器主要分布于鼻腔/口腔的内部肌肉中;而桉树精油则是一种复合物质,含有大量桉叶油醇,以及其他闻起来类似缬草、苔藓等物质的气味分子。我推测,在四百多种不同树中,埃德加?道格拉斯?阿德里安选择的是“蓝桉”,因为它基本上就是香水工业唯一使用的桉树精油。但在实验过程中,埃德加?道格拉斯?阿德里安忽略了雄甾酮和一些大环内酯,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混乱……
同样在这本书中,安德烈?霍利相当正确地将“感觉”与“知觉”区别开来;而这与格拉斯实验室在多年前所做的“气味知觉”实验如出一辙:“感觉”是我们的感觉受体接受物理世界时所获得的内容,就像鞋子在沙滩上留下了印记;“知觉”则是大脑对前者进行选择、组织、解释的过程,就像判断“这是什么?是鞋印。是运动鞋还是皮鞋?”。
事实上,我们的系统必然存在一个区域,类似于视网膜的中央凹[绝大多数视锥细胞所在区域,负责高清成像],能让所有气味聚集于此、形成整体印象。这就像我们常常会产生的视觉印象:在某个光线昏暗、大雾笼罩的环境中,我们会发现某个似曾相识的身影轮廓……
不过,对我个人来说,从亚里士多德到安德烈?霍利的各种成就都与我无关;因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