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类比象学中药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323.html

取类比象

取类,即归类、类比、类推;比,是比照、对照的意思;象,意象、图像、影像、形象。所谓"取类比象"简单的说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再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

取类比象是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都是中药取类比象思维的产物,且直接指导中药功效的发掘,对我们的临床学习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清·徐灵胎所言“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色,或取其所成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对中药的认识以及功效的学习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中药的取类比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取类比象与中药的命名

1.以生长特点命名

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长青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等等。

(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

(忍冬藤,LonicerajaponicaThunb)

(冬虫夏草,StachysgeobombycisC.Y.Wu)

2.以形态命名

如牛膝,因其"象"状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其他如狗脊、马兜铃、木蝴蝶等也皆以其外"象"形态而得名。

(牛膝,RadixAchyranthisBidentatae)

(马兜铃,AristolochiadebilisSieb.etZucc)

3.以气味命名

如酸味的酸枣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其他如鱼腥草、麝香、丁香、臭牡丹、臭梧桐等等。

(酸枣仁,ZiziphiSpinosaeSemen)

(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

4.以药物功效命名

如防风能治诸风头痛;泽泻能泄利水湿;益母草能治妇科病;远志能益智安神强志;骨碎补能续骨疗伤等等。

(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Schischk.)

取类比象与中药的性味归经

五色入五脏。色白入肺,多治肺疾,如石膏清肺,川贝母润肺等;色青入肝,多治肝经疾患,如青皮疏肝,青黛清肝等;色赤入心,多治心经疾患,如朱砂镇心,丹参养心等;色黄入脾(胃),多治脾(胃)疾患,如伏龙肝和胃,黄芪健脾等;色黑入肾,多治肾经疾患,如熟地、制首乌补肾等。

五味入五脏。辛味入肺主治肺经病变,如紫苏、麻黄等;酸(涩)味入肝主治肝经病变及滑泄之证。如山茱萸、覆盆子等。甘味入脾,主治脾胃病变如甘草、党参等;苦味入心,主治心经病变如山栀、黄连等;咸味入肾,主治肾经病变如肉苁蓉、芒硝等。

药物的作用部位即药物的归经,古代医家还依据"各以其类相从"进行归纳。质地轻虚的药物如薄荷、桑叶等,大多能升能浮,作用向上向外;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如苏子、磁石之类,大多能沉能降,作用向下向内。药为枝者,能达四肢,如桂枝、桑枝等;药为皮者,可达皮肤,如茯苓皮、大腹皮利水消肿;以心清心,如莲子心、连翘心等清泄心火;以藤通络,如络石藤、忍冬藤等具通络之功等。

取类比象与中药的功效应用

根据药用部位形态上的差异,推求其临床效用。枝梗能理气通络,如苏梗、桑枝等;中空发汗,如麻黄等;叶能发散,如苏叶等;花善解郁,如玫瑰花等;子可补肾,如菟丝子等;核桃仁形似大脑而补肾健脑。

根据药物生长环境与季节,推求其临床效用。水属阴,水生的龟版、鳖甲、牡蛎等具养阴潜阳之功;生于水泽湖沼者,多利水渗湿,如车前子、泽泻等;夏季的荷叶、藿香、扁豆花有祛暑作用;秋冬的桑叶、菊花多属寒凉之品;四季长青的女贞、柏叶有乌须发作用。

根据药物的某些本质特性,推求其临床效用。如穿山甲以穿山打洞为最能,故有破通经之功;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之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

取类比象的思维在中医药的起源形成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希望借助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重新认识某些药物的功效和一些新的中药,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和创新,改变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不能为中医临床服务的现状。这正是中医药的精髓与突破方向。

慧生衡泰团队出品

编辑

JOY

素材提供

HT

给慧生衡泰点个“赞”再点个“在看”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cf/9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